尧国生:摭谈小说人物形象祥林嫂的“闪光点”
发布时间:2014/12/14 16:42:37
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有德育渗透,笔者在教学鲁迅小说《祝福》一文时发现了本文德育的契机,避开了以往许多教师多数从主题思想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这些角度入手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选择围绕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进行德育渗透教学。文章主要从生存观、生活观、理想观三个层面阐述祥林嫂身上给中学生带来的思想教育的闪光点,为当下内心有点“荒芜”的青少年学生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而作一点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德育 渗透 祥林嫂 闪光点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人们早就作了恰当的概括,对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也早就作了深刻的揭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大多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渗透思想教育的。事实上,由于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以及所处时代不同的限制,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也只是停留在对结论的机械记忆上。但同一篇选文保留至今,总有它存在的价值。现在,当再次拿起这篇文章时,我又发现了另一种渗透思想教育的思路,即围绕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进行德育渗透教学。具体步骤是:发掘闪光点→分析闪光点→吃透闪光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闪光点”是指祥林嫂身上体现出来的、具有现实思想教育意义的性格特征。这样,在教学时就能结合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渗透思想教育,就能摆脱过去那种空讲抽象主题,缺乏现实指导意义的渗透德育的教学模式。
一、生存观:自食其力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读者最关心的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环境。小说《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有勤劳、善良和能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她赖以谋生的基本手段是凭借自己的一副结实腰板和有力的双手自食其力,艰难且坚强地生存着。“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实在比勤快的男子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当她再次历经人生的重大劫难回到鲁镇时,尽管遭到人们的冷落,但她还是希望通过自食其力以谋生。祥林嫂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能力,她自食其力,本分地活着,丝毫没有侥幸奢求别人能为她带来什么改变的想法。可以说,自食其力的生存观是祥林嫂身上的又一闪光点。
时下,我们的教育对象从小的生活条件就不差甚至很优越,安逸让部分学生很少思考生活背后的艰辛。祥林嫂的生存经历就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它教育学生要努力培养和提高自我的生存能力,懂得在竞争时代,只有适者、强者、优者才能立足的道理,告诫他们惟有练就过硬的本领,才可觅到立锥之地;教育学生不要沉溺在父母所提供的温床上做白日梦,惟有自己拥有财富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二、生活观:知足常乐
这里的生活观特指对生活需求的观点和看法,包括物质的需求和精神需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社会底层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她一生经历过多次磨难,命运也十分悲苦。可是,生活中的她,却常有难得的偷来的片刻的满足后的温馨,尽管那一切只是短暂的。
她是一个坚强的失败者,对于生活,她没有过高的企盼,微不足道的一丝满足,就足以宽慰她那颗孤寂凄苦的心。对物质的需求,地位低下的她,帮人做事时所吃“食物不论”;每月的工钱还买不上福兴楼的一盘廉价的清炖鱼翅。但她丝毫不计较。她的精神需求只是三个:一是有事做。只要有事干,她就会很满足,就会“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二是过太平的小日子。尽管当时也曾经大吵大闹过,但是“上头没有了婆婆”的苛责和虐待,左右也少了夫家族人的欺凌,“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而且还有了可爱的孩子----阿毛,两年后居然让人觉得“母亲也胖”。乃至重又见到她的人不禁感叹:“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三是摆脱世俗的漠视。当她第三次到鲁镇时,得到的是人们对她不幸遭遇的冷眼、漠视和不理解。于是,当她把最后希望全部寄托在到土地庙捐门槛后,“……,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了。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这里的“舒畅”“分外有神”“高兴”之类的词语,无不流露出她内心的喜悦之情。可见祥林嫂对精神的需求也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然而却能让她得到片刻自足的欣喜。所以,我们就可用“知足常乐”一词来概括祥林嫂的生活观。
做了如上的分析讲解,就可以乘势对学生的生活观进行引导教育:告诫学生不要互相攀比,不要过分地追求物质享受;劝戒学生不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追求暂时的精神满足,要摒弃精神垃圾,不要被表面的虚荣模糊了视听;让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人生观,辩证地理解“知足常乐”一词在物质和精神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内涵。
三、理想观:满怀憧憬
祥林嫂是一个让人伤心落泪的悲剧人物。尽管她一生命途多舛,但她始终充满着对生活质朴的憧憬和执着的追求。初到鲁镇,已经饱受丧夫之痛的她,此时的希望只是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挣得一个太平的日子。脸上浮现的“笑影”、“白胖”,就足以表现出她在憧憬实现后的满足与喜悦。被迫嫁给贺老六后,憧憬依旧。有了平静的日子,“母亲又胖了”。后来,当她经历了丧夫丧子的刻骨铭心的双重打击后,第三次来到鲁镇时,此时的她还是对生活满怀憧憬。在小说的末尾,当写到她以前的梦难以在现实中实现时,她便又产生了新的憧憬期待:希望通过捐门槛来解脱自己,去赎她那无罪之“罪”,这了这,她不惜花掉一生的积蓄。尽管现实注定了她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但是从她身上表现出来的毫不气馁、始终执着追求的精神却是可嘉的。尽管她一次次地经历着从希望到幻灭的人生历程,但是也无时不表现出了她与命运的努力抗争。
祥林嫂虽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然而她内心的憧憬并不比一般人少。理想是信念,憧憬是希望。在探讨祥林嫂这一闪光点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待学习、生活应有坚定执着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应树立远大的理想。让他们认识到,现实中有着许多与理想不合的拍的东西,有的或许你经过不懈努力也未必能实现,此时就应该坚强,不要轻易放弃,毕竟奋斗的一生同样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这样,学生就能在困难面前处之泰然。
掩卷而思:自食其力的生存观,知足常乐的生活观,满怀憧憬的理想观本是一个人再正常不过的人生观。然而祥林嫂作为一个坚强的失败者,为我们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挽歌。语文教育不是纯思想教育,但对于教材不少类似于这么好的素材我们却不能轻易放过,适时恰当地进行德育渗透有助于为当下内心有点“荒芜”的青少年学生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皮连生主编)
3、《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心理学分析》(作者:刘自宇《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 年09期)
4、《简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中小学教育》2013年5月总第133期)
作者:尧国生
学校:泉州市晋江永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