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张丽婷:善用美感教学 重焕课堂魅力

发布时间:2014/12/14 17:06:48

 

摘要:在高考时语文科分数不容易拉开这样尴尬地位下,高中语文课堂应善用美感教学,与人物形象爱恨与共、感受文章形式之美、进而在想象创新让学生得到熏陶升华。从而重焕语文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美感教学   人物形象   谋篇布局   想象创新  课堂魅力

 

我曾在课余时间向自己任教的俩个班级学生问卷:“如果三天不上课,你最着急的是哪门课?”结果是:英语排第一,数学排第二,语文则排在第五。这样的调查无不显示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感兴趣。语文学科这样尴尬的地位虽然与高考时语文科分数不容易拉开不无关系,但也向我们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高中语文不受学生欢迎,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是摆在每个语文老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效率,让美感教学走进高中语文课堂已是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如何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我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感受,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一、爱恨与共——分析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而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佳作,也有被盛赞为“史有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契诃夫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代表《红楼梦》。仔细体味,体裁全面、题材新颖、格调清新,一篇篇文质兼优的佳作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 

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如此方可让我们的学生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爱恨与共,产生共鸣。

夏衍的《包身工》写得真实悲惨,十分感人。教学时我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例如,分析包身工的伙食,包身工的工作强度,包身工的住宿环境,尤其是包身工时时刻刻被践踏于地的人格尊严,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这样让学生在包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亲身感受特定背景下包身工的切肤之痛,从而真心呼唤人性美。

又如我在教《雷雨》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一组学生读完后,我带头鼓掌,给予肯定和指导,其他组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时我就趁机要求同学们借鉴第一组学生的优缺点,作好准备,等会儿再读。同学们在准备中,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在愉快的朗读中自然就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地思考问题,只要学生的观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我都会和学生一起报以热烈的掌声,给以及时必要的肯定。正是这样深入人物形象内心,与作品中人物爱恨与共,语文课堂的魅力不断被激发,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也不断出现。《雷雨》中那个被定性为“资本家虚伪,冷酷本质的周朴园”正是在学生的追问下,引起全体学生对其人性真实一面的关注与重新思索——他才是一个受害最深的悲剧人物。

试想,被包身工悲情人生打动的学生、能认知周朴园是受害最深悲剧人物的学生难道不会因此更加热爱生命、崇尚自由、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吗?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此为语文教学之真谛。

二、胸有成竹——领会布局谋篇,感受文章形式之美

一篇文章的组成由许多材料组成,那它是如何由字词句段连成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篇章呢?学生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只有我们懂得了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层次安排,如何局部装饰,最终形成形式新颖、美感独特的建筑。那么我们才不仅懂得欣赏这大厦的美,甚至也许我们也会造出这么美的大厦。

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设法把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让学生掌握,让学生领会谋篇布局、感受形式之美。唯有如此,才能人学生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可以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来分析领会,从而提高作文的形式美。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与结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 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首尾呼应,浑然天成。这就是文章的建筑之美。我们再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丰富的影像、绚丽的色彩,处处张扬着她的绘画之美。同时,诗中节节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节奏轻缓舒慢一路读来,学生完完全全沉浸在诗歌的音乐之美当中。

这就是文学作品形式的美。诸如此类所讲的文学形式的美,能给学生以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身为老师,教会学生领会谋篇布局、感受文章形式之美,不可谓不重要也。

 三、想象创新——立足作品,想象意境,在美的欣赏中熏陶升华

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空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康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因此身为高中语文老师的我们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的欣赏、想象的创造中得到熏陶、升华。

如,教学《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美之姿。再如作者用歌声描绘荷香形象,老师应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语言外壳想象创造,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学生甚至会在自己重新想象创造荷塘月色之中流连忘返,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于是学生的心灵在对作品想象创新中得到熏陶、升华。

总之,让美感教学走进语文课堂,不仅使文章形象鲜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治情操。并最终让学生重新爱上语文,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张丽婷

学校:泉州市德化第八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