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志权:对《马说》最后一个“其”释义的质疑
发布时间:2014/12/14 17:11:15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要让学生不盲从,富有创新意识,首先,我们的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先做到。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觉得教科书及教辅用书的一些文言字词释义可作引子,比如,语文版《三峡》“不以疾也”的“以”释义为“这么”,《马说》“其真不知马也”的“其”释义“恐怕”等含义,从宏观到微观引导学生善思探究,效果是较好的,下面以《马说》的例子作具体说明。
对《马说》“其真不知马也”的“其”的释义及用法有不同的看法,常见的有:①表推测语气的副词,可译作“恐怕”。(语文版,人教版教学用书及大多数教辅用书);②与前一个“其”连用,表示选择的连词,作“是……还是——”来解。(吉林教育出版社的《点拨中考•语文》)。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解释语气相对委婉,虽能解释得通,但不符合当时作者的心境感受,如把“其”译为“代词,他们”,整句话可译为“他们真的是不能识别千里马呀”,可能会更恰当。理由如下:
要正确理解一篇文章主旨及语句词义,首先我们要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及思想主张,此所谓知人论世,知人断文析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韩愈写此文的心路历程及处境。
[宏观判断——查阅史料]
从宋洪兴祖《韩子年谱>、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旧唐书•韩愈传》、《新唐书•韩愈传》等史料了解到:韩愈三岁丧父,养于兄长之家。他7岁开始读书,原本就天资聪颖,再加上笃志嗜学,文章就赢得人们一致赞誉。经过多年苦读,“忽忘身之不肖兮,谓青紫其可拾”,他带着这样踌躇满志的心态奔赴长安,从贞元五年开始,连续三年参加进士科考试都落榜了,为了获得提携和援引,他就曾为司空咸宁王浑瑊写了《河中府连理木颂》的谀文,向皇帝体倚重的老臣贾耽送去15篇旧文,但都未获赏识,只有遇到兄长好友梁肃当陆贽助手持礼部考试,他参加第四次考试才中,其中的心酸只有韩愈才能体会,然而更为不幸的是从贞元九月开始。他参加博学宏辞考试,连续三次败北。其间曾给主持吏部考试的崔元翰写过长信。抒发不平与忧愤,希望获得推荐都久无回音。
三次落榜样后,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韩愈三次上书宰相。第一次上书,韩愈期望最高行政长高能超越科举制度而直接任用人才,但这只是他美好的理想愿望。19天后,他又把近似责问的期待和满腔激情,倾吐在这第二封上宰相书里,,在等待的29天里,韩愈显然被失望和冷落所激怒,他又一次上书,但已不是祈求,简直就是在谴责宰相,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阍人辞焉,如此渎冒宰相威严。我们怎能不会体味到韩愈的愤恨不平,后来所写《感二鸟赋》,被苏东颇评为“悲愤顿挫,有骚人之思”,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即使在人生转机的贞元十二年开始,他从汴州任观察推官,在《复志赋》仍有很强烈的怨言和失落。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当个小幕僚,在《龊龊》《鸣雁》都能体现他内心惆怅和不满特别是赠给欧阳詹的《驽骥》,就发泄了千里马命运不如劣马的情感。
《马说》创作大约在于贞元十一年至贞元十六年间,因为这一阶段他一直想实现政治报负,但又不在当权者视野之内,愤懑和忧伤无处申说,故借文抒怀言志。当然他的要好朋友李观、孟郊、张籍、欧阳詹等人的遭遇,也与其何其相似,更加深了他痛感雄才难遇明主、政治黑暗。所以在《马说》,作者当然要强烈表达这种感情,结合他三上宰相书,那时他都无所顾忌,又何况这只是一篇隐喻、影射文章,韩愈当然也就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观点,也敢语气凌厉,斩钉截铁地斥责那些不识马者,完全没必要靠委婉方式来抒发他心中的愤恨。
[微观分析•比较判断]
其次,仅从本文内容来看,采用把“其”释义“代词,他们”也更符合些,本文开头第一段先指明“伯乐”与“马”的辩证关系,强调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由于存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造成了千里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作者为“千里马”鸣不平,其强烈的悲愤之情就溢于言表。
第二段先表明千里马的奇特:一食或尽粟一石。但食马者都“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里就生动地刻画出“食马者”的无知,表达了作者愤怒地评击了在位的统治者或当权者。接着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不可得”来揭示知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最后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充满愤激之情的形象,就更加跃然纸上了。
第三段运用了排比句,分别从使用不得法、喂养不足量、嘶鸣不解意三个不同角度,说明“食马者”“不知马”。而写到“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是对愚妄无知者的生动讽刺,最后两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感情更是愤怒到极点,好像面对面对当权者进行质问、斥责。
通过对三段内容的分析,每一段都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之情、不平之气、怨怒之意,但逐层加深,最后“其真”两句感情达到高潮,由此可见,把“其”理解成表猜测语气或选择关系的连词是多么不恰当。
最后从文中语言形式看,本文多用短句、句与句的关系十分严密,语气紧凑严厉,表现作者的愤慨、谴责之情非常有力;同时文中多用反问的句子,双增强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特别是最后一段,先是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气势,接着又以反问、感叹句作结,气势充足而连贯,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得到充分地表现。因而把“其”译为“代词,他们”更符合作者的本意。
以上三大方面的分析,不管是从大的角度——作者人生历程、情感变化看,还是从小的方面——《马说》的内容、形式看,作者的悲愤是非常强烈的,因而文中最后一个“其”不可能用委婉语气,而用直接批判的强烈语气更吻合些,因此,笔者认为把最后一个“其”字译为“代词,他们”会更好。
当然我们作以上分析,不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如能作出榜样,不人云亦云,从思路、方法上引导,多方训练,就会形成学生质疑创新品质。
作者:庄志权
学校:泉州市德化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