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静利:因材施教,循循善导 ——亘古不变的课堂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14/12/14 21:10:12

 

我参加过骨干教师培训和几次新教材培训,听了不少关于新课改方面的讲座,也读过不少关于新课改理论方面的书,但是,和现实结合,让我体会最深还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因材施教,循循善导”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我认为这才是亘古不变的教育真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学习和实践的,也最适合我们现在这个学校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一一教学,但我们必须清楚每一届学生的素质、水平;每个老师都要熟悉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从事教学工作的前一阶段,我觉得自己的教学太常态化,深受《大纲》的指挥,按照《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懂得电脑知识后,经常在网上下载一个优秀教案,按优秀教案的内容上。但到了2008届以及后来的学生,我觉得这种教法行不太通了,因为学生连“惆怅”、“留恋”等是什么意思都不懂。课堂上我常用的词语,如“触类旁通、司空见惯、融会贯通”,他们居然听不懂。我发现:原来学生基础水平和以前学生大不一样了,知识面窄了;粗心马虎,考试时也经常看错题目,导致整题都做错了;不爱思考,认为获得知识的最佳来源就是老师,而且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

毕业至今,我一直担任理科特快班的语文教学,特快班的学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班的学生水平了。所以,现在的教学,真的要分析学生情况,然后因材备课;课堂上,也不要自以为是了,往往我认为很简单的,但学生偏偏不懂,比如:今年市一检的那道改错题:如此之高的监测数值,不少网友惊呼“空气有毒”。就是在“如此之高”前加“面对”,或者在“不少网友”前加“让”。但我班的学生没有一个做对,因为他们对词性、句子成分等基础知识的把握不扎实。

我认为很简单的问题,而且也认为学生也一定是懂的,但结果却是全班几乎不懂。我曾经为这急躁过,批评过他们,骂他们小学和初中的语文到底是怎么读,但我现在不会了,因为他们不懂已是事实的了,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的教学态度更谦和、诚恳、友爱了,让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轻松愉悦。因为我生气了,批评了学生,不好的学生就更不想听了,还会讨厌我;好的学生不怪我,但他们会认为自己水平很低,很无助。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学生是讲感情的,教学是讲方法的,我们该好好学习学习。

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看重的不是我把这堂课上完了,把这本书上完了。我们注重的该是:我因材施教、循循善导了吗?学生听懂我传授的内容了吗?掌握我传授的知识点了吗?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所得,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语文这科,有的还要让学生与我们所讲的能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此,就用教学中的两个典型案例,来说说我课堂上是如何“因材施教、循循善导”的!

案例一:指导泉州市第二次质检作文的审题立意

作文材料:生活中,有些人对于你来说就像文学名著,欣赏他需要你慢慢品读;有些人就像新华字典,里面有你需要的每一个字,可你却不愿意一页一页地读他。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我班的学生(高二)参加了今年高三年泉州市第二次质检的考试,在作文中暴露了太多的毛病。审题立意五花八门,33个学生中就有14个学生离题,3个偏题的,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多。过后,我了解离题的学生他们审题的思维、离题的原因,总结了他们在审题立意时的多种错误思维。第二天,我课堂上是这样引导这个材料作文的审题和立意的。

我先让学生再读材料,提醒他们材料中的分号,分号前的内容是从肯定的角度来说的,分号后的内容是从否定的角度阐述的。我用问的方式再次提醒学生,“你却不愿意一页一页地读他”,作者对“你”的态度怎样?学生回答,是批评的。这时我马上引导,作者的言外之意就是:像新华字典的人,要我们一页一页地读他。所以整个材料就是叫我们要读?学生马上回答“读人”。是的,读人。既然是读人,因此,从材料中可以立意为:要学会(懂得)品读(欣赏)人。

我再进一步引导,“像文学名著的人,欣赏他需要你慢慢品读;像新华字典的人,要一页一页地读”。我反复强调这两句话,问:我们还可以怎样立意?(学生思考)得出:品读不同的人,方法是不同的;品读人需要耐心、需要时间。

立意完这个之后,我继续引导,那作者为什么要把人比作是文学名著和新华字典呢?“文学名著、新华字典”对我们来说都是好书、好的工具书,这说明了作者从人的身上看到了优点和长处,认为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品读,是吗?学生回答“是”。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立意: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品读;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立意完这个之后,我继续引导,像新华字典的人,里面有我们需要的每一个字,可我们却不愿意一页一页地读他,为什么呢?学生一脸茫然,我引导着:因为像“文学名著”的人,我们一看就一目了然,知道这些人有优点,有成就,对社会贡献大,如一些事业家、科学家、政坛领导等等,很值得我们学习;像“新华字典”的人,我们认为他们太平凡了,太普通了,只是学习中的工具而已,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是这个时代很多人常犯的毛病,常常忽略工作岗位平凡的人的贡献,如清洁工人、医院护士、荧幕后台的工作者,可万万没想到,平凡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崇高精神,所体现的道德魅力也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那些人身上有大善、大爱、甚至大智,因为大善若水,大爱无言,大智若愚,他们乃人性大美的化身。我们该不该以貌取人?学生回答“不能”,因此,从材料中,还可以这样立意:人不可貌相,平凡之人更值得我们去品读(欣赏)。

经过我以上的循循善导,离题的学生完全理解了材料的内涵,也知道自己当时审题立意的毛病出在哪里了。

当时改完作文,发现那么多离题的,而且很离谱,真的出乎我的意料,我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觉得很冤,认为学生对不起我课堂上的付出,心里暗骂:现在的学生真的笨到家。还准备在评讲时发火,狠狠地批评,问问他们:我在讲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时,到底有没有听。但是,我又马上反省自己。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我反思:“教生不懂,反吾教。”既然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我已经讲了,很多学生还是审错了,是不是我引导得不好;或者练习得少,学生还没有巩固;或者当时我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循循善导。又再想想自己所任教的学生,他们是爱学习的,积极性也高,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要多肯定,多表扬他们,加强正面激励,多说一些正能量的话,多帮助他们找出离题的原因所在,像孔子那样,发扬民主,热爱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课堂更生动丰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赏析杜甫《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我让学生试着说说这首诗歌所写的内容,学生对首联的理解是不存在问题的,对第二联勉强可以理解,但到了第三联,学生真的没有了办法。看到学生不知所措,我不急着分析诗歌,而是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玩游戏,玩久了,晚上睡觉时,那个游戏老是在眼前晃呀晃的,有过这样经历感受的同学请举手一下。结果除了几个女同学外,其余的大部分举手了。我说,那是一种幻觉,是因为对游戏太入迷了,是一种心理作用。能有过这样感受的,就不难理解诗歌的第三联了。诗人就是从心理方面来刻画孤雁的,写孤雁的幻觉。你们想想:它是一只孤雁,它和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这时它有多么地茫然、焦急、忧虑。它完全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为了找雁群,不停地飞着叫着。结果是它望呀望呀,望尽了天涯,仿佛看见了那失去的雁群就在它的眼前;它唤呀唤呀,声声哀鸣,似乎那雁群的鸣声老在耳畔响。这两句表现了孤雁的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是血泪写成的。

分析到这个地方,我顺便讲了自己的两个亲身经历,就是我父亲去世时,送走父亲的那天晚上,在回宿舍的路上以及回到宿舍后,我耳畔响的全是哭声,因为那天我真的哭得很伤心;三年前,送走我母亲的那晚,躺在床上睡觉,我一直觉得母亲站在床边。其实这是思念所致的。在此,我提醒学生,学习语文要善于把平时曾有的感受、经历联系起来。因为文章都是人写的,是人,感受是一样的。

我分析了第四联后,让学生当场做了两个鉴赏练习,大部分学生做得很好。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会碰到太多的古诗词鉴赏,有些诗歌,在我们看来真的不难理解,但到学生那边,他们真的无能为力了,因为他们连诗歌写什么内容都不懂,更何谈赏析呢?比如:陈与义的《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学生对“寂寞小桥和梦过”的理解,我统计一下就有五种理解,有的理解很荒唐很好笑,当然我也佩服学生大胆的理解和回答。学生不懂就是不懂,有何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循善导吧!

语文这学科有它的特殊性,是语言教学,也是情感教学,更是道德教学,在课堂中,我们要三者兼顾,执行“文以载道”的任务,还要注意情感的感染。有次作文课,讲评时我泪流满面,很多女生也流了眼泪,男生个个沉寂了。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认真地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备学生的课,我们就能上出好课来,学生就会喜欢你的课,喜欢读你的科目。虽然不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但能得到现在的学生而教他,也是我该快乐的事。好好爱他们吧!耐心正确地教导他们吧!

清华大学教授刘峰对高管说过这样一句话:下级有功,你有功;下级无功,你有过。我反省自己:学生有成绩,我有功;学生没成绩,我有过。是的,如果我们都能因材施教,循循善导,学生肯定可以进步的。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构建一个又一个高效的课堂,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会斩钉截铁地说:备学生的课,因材施教,循循善导。这样的课堂最实在,最高效。因材施教,循循善导,我会持之以恒地坚持走下去的。

 

作者:王静利

学校:泉州市永春县第三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