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珍:紧扣高中语文教材 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发布时间:2014/12/14 21:15:17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源泉”,课文大多出自古今中外名家的手笔,这些既是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又为议论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我们可以从教材入手,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充分挖掘其中的写作素材,使课文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自然地激发,写作之中所遭遇的“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困惑,就会变成“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喜悦。
教材中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挖掘和利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经典名言、诗词佳句,提高论证的文化底蕴
名家经典高瞻远瞩,见解深刻,有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有许多至理名言,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理论论据。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本中的观点理论、至理名言,可以使自己的作文论证更加深刻、更加精辟,说理更加透彻。如有表现传统美德的《伶官传序》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有表现爱国情怀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也有劝诫治学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更有表达思绪的“江畔何年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名句,都是学生们议论文写作的极好素材。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展示的是一种博爱精神;《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则精辟地告诉我们“仁义”永远是河清海晏的不二法门;《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至今仍熠熠生辉;苏轼《石钟山记》中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实际就是一种朴素的实事求是精神;鲁迅《故乡》中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对人们大胆创新、敢于创新的肯定与鼓励……所有这些至理名言,既能很好地武装学生的思想,又能论证文章观点,使作文论证更加深刻,更加精辟,使学生思想和文章的境界“更上一层楼”。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用了我国古代一定数量的诗词佳句,能使议论文散发出幽幽的古典韵味和浓浓的文化气息,彰显文章底蕴。走近高考中那些高分满分作文,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是古典诗词运用的直接受益者。如2005年辽宁省高考优秀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片段: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浓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花落音缤纷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望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花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化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如此引用古诗词中的名言佳句来说明事理,彰显了文章华彩,就能使学生写出见解深刻、深情并茂的文章。同时诗词佳句在引用方式上是灵活多变的,既有原汁原味的直接引用,又有依境寄兴的间接化用,课文中的语言能模仿或迁移,就能成为议论文写作锦上添花的材料,
二、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观点,积累厚重的议论文写作素材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能体现作者的观点,应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转换成材料的中心意思,从而积累写作素材。例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序》主要讲述了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着坚强的毅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的故事,就能适用于“在逆境中成才”立意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一反以往悲秋的论调,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就适用于“在逆境中也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立意中。每一篇文章的观点,若能较好整合,都是很好的议论文写作素材。如爱国:《纪念刘和珍》《荷花淀》《离骚》;自由、独立:《我有一个梦想》、《囚绿记》;优势与劣势:《鸿门宴》;和谐共赢、团结协作:《廉颇蔺相如列传》;亲情与子女教育:《触龙说赵太后》《孔雀东南飞》;坚守:《苏武传》;生活与哲理:《拿来主义》;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过秦论》《六国论》;修身与治学:《劝学》《师说》;敢于怀疑,注重实践:《石钟山记》《报任安书》;听取他人意见:《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独立人格:《饮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赤壁赋》......当然,一篇文章可能会有几个观点,或者一个观点可找到好几篇文章相对应。例:同样一个“将相和”的内容,可广泛应用于“宽容”“团结”“为人”“尊重人才”“个人与国家”等各种立意中,在用时应坚持走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训练道路,坚持写作时对素材巧用、妙用、活用、为我所用的策略,学生的“无米之炊”困惑便可迎刃而解,写作能力就逐步提高了。
三、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人物事件、史实、典型事例,使说理更充分
在语文课文中占有量最大的文体是叙事性文体,这类文体既承载着作家的思想,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智慧、人生的哲理,同时,又记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这是学生最为耳熟能详的材料。使用课文中的人物事件来说明某些道理,是“巧用教材之米”来证明自己文章观点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如《苏武传》中苏武手持汉节在冰天雪地中牧羊十载;《老人与海》中硬汉与鲨鱼进行生死搏斗;《柳毅传》中柳毅答应为龙女通信后,不避艰辛前往洞庭湖,不失信用。《小狗包弟》中作者在文革时期把一只小狗送上解剖台,为此良心受到自我的谴责......这些经典素材,尤其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屈原、项羽、司马迁、诸葛亮、曹操、陶渊明、李白、苏轼、李清照等都有很多典型事例,这些人物的种种事迹,也是议论文写作的好素材。
同时,一篇课文有的还能为议论文写作提供了多方位多角度的人物、事件、事实材料,用这些人物事件、事实材料便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证明作文的观点。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主要人物烛之武,以三寸之舌说退百万雄师,可谓智慧的化身。他站在对方立场,分析利害关系,可当作通过沟通化干戈为玉帛的典型;他的临危受命,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操;他大器晚成,说明了成功需要机遇。文中的次要人物佚之狐举荐烛之武,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郑伯认错,说明知错能改的可贵、真诚与团结人才的重要。秦伯退兵,是双赢智慧的结晶;晋伯退兵,不失为善忍者的代表,这些都是议论文的绝佳素材。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中的记叙人物、事件类材料更多,单就人物来讲,有工人、农民、战士、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只要稍微回顾一下,稍微挖掘一番,就能找到许多可以运用的鲜活素材。古今中外的经典人物更是可以作为优秀的素材在考试中运用,但要注意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类,用他们的事迹来证明自己文章的观点更加深刻,也更有说服力。
语文教材是议论文最好的写作素材库,利用好了可以一举数得:既能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巧妙地将作文教学与回归课本相结合。只要肯下工夫,安身课内,多堆砌,多训练,多运用,努力挖掘,文思和灵感一定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文教学就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作者:林文珍
学校:泉州市泉港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