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庄进平:初中生名著阅读尴尬处境全景思考

发布时间:2014/12/14 21:22:27

 

摘要:文学名著对读者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巨大的教育作用和高度的审美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设置初中生必读名著的目的是让初中生通过课余时间的大量阅读,增强对语文课的理解,提高文学修养。本文就阅读条件、阅读指导、阅读习惯、阅读评价等主、客观方面思考了导致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名著阅读  意义  现状  评价  对策

 

一、名著阅读的意义

当代散文大家刘白羽先生说:“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俄国作家赫尔岑在《给儿子的信》中说:“莎士比亚和哥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 由此可见,文学名著可以带给读者广阔的视野、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情趣。

李镇西老师一直坚持给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认为长期坚持为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多方面的意义——有助于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时代和社会;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让他们自觉抵御不良读物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孙绍振教授回忆自己中学时代学语文的经历,曾有一段发人深思的话:“我读中学时,是语文科代表,上课从来不听,可是语文成绩永远是第一。因为课外的时间很多,可以乱看乱写……如痴如醉地阅读和写作完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仅靠课堂上几篇课文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名著阅读的现状

名著阅读如此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状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在初中三年的时间里,能把课标推荐的文学名著全部看完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多种传播媒体的强烈冲击让孩子们忽视了阅读的功效。在收音机、电视机、网络等视听媒体得到广泛普及之前,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书籍和报刊杂志。学生们课余的重要文化生活内容是读书看报。在今天,因特网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学生课余花费在读书看报上的时间更是大大减少了。这一现状给名著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日本臼井嘉一教授曾强调“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千万不要忽略了读书能力的培养。阅读书籍和阅读因特网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读书的效用和意义。因为‘不读书籍,便没有教养。’” 

2.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孩子们失去了阅读的自由。爱因斯坦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而如今,繁重的学业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孩子们困于题海,难以挤出阅读的时间。读小说成为“读闲书”,是要被家长没收的。再说,阅读名著只是为了应试。故而孩子们只读简缩本、导读之类的名著资料。以练代读也是常有的事。这就远离了我们希望孩子们阅读名著的初衷。

3.课标笼统的建议让孩子们迷失了阅读的方向。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只是笼统地、简单地罗列出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篇目,并未针对各学龄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阶段加以具体的安排。这样推荐作品就没有了阶梯性和明确的阶段性要求。其次,中国现当代长篇文学名著推荐不多。9年的阅读时间,仅明确推荐了2部,而初中生的长篇文学名著阅读当以中国文学为首选对象。再次,“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 的笼统提法,势必令教师不好把握,难以操作。没有具体的篇目,说了也等于白说。

4.艰苦的条件让孩子们痛失了阅读的机会。许多学校和学生,特别是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允许,根本没有购买名著的能力。贫困、闭塞不仅使他们买书难,还使他们借书难。缺少了书籍,学生的名著阅读又能从何谈起?另外,教师对名著阅读无指导或指导不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现状。

三、名著阅读的评价

中、高考名著类试题的引入,对于名著阅读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可是只要稍微认真分析一下近几年中考中的名著类试题,就不难发现中考试题评价滞后的现状。

1.内容浅易。大部分名著类试题尚在文学常识考查的老路上兜圈子。如此低水平的考查势必带来浅尝辄止的不良阅读导向。课标中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的阅读要求也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可遇而不可求了。

2.范围狭小。从2005年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至今,名著类试题考查走过了一个由宽泛分散到狭窄聚焦的发展过程。前期的中考名著类试题,范围宽泛分散,内容浅易,形式单一。近几年的中考名著类试题,考查范围相对集中在课标推荐的作品上,数量一般在6部左右,题材多以小说为主,形式相对灵活,但是考查范围太小,体裁过于片面集中,就会带给学生这样一种暗示——挑几本“重要”的看看,对于应付考试来说绰绰有余。这样,“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课标精神也就无从落实了。

3.形式单一。大多数名著类试题的形式还停留在填空、简答的单一形式上。这种考查形式比较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欲望,比较难以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其实,诸如比较阅读、多项选择、辨析改错以及拟写对联、颁奖词、辩论词、开场白、荐书理由、阅读心语等都是不错的考查形式。再者,名著类试题还可以与探究性学习、语言综合运用、诗歌赏析、阅读理解等题型结合起来考查。形式多了,考查的面就广了,答题能力的要求就高了,押题的机会也就少了,学生们也就会老老实实地去阅读原著了。

4.机械重复。只要细心分析一下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名著类试题,你就能发现大多数中考名著类试题总是在那几个类似的题目上换来换去,换汤不换药,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样机械重复的考查,很容易被猜中、押中。如果有空去查查网友们收集、汇编的名著复习材料,你定会惊奇地发现今年全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名著类试题早已让他们给猜中了。如果莘莘学子们平时不读原著,只想靠考前背些材料,做些练习来对付考试。那么,课外名著阅读的前景就可想而知了。

总之,中考试卷应增加名著阅读考查的力度和难度,建议增加一点考查的分量,可将名著片段阅读赏析归入阅读考查的范围。用增加考查分量的方式来提高名著类试题在整份试卷中的地位,从而让广大师生深刻地认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再者,命题应注意向阅读的纵深处掘进,更多的从挖掘作品内涵,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入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充分表达出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而不应只停留在对名著常识和故事梗概的识记和了解的层面上。这样的命题才能达到强调阅读方法指导,强调阅读能力培养,强调个性情感体验和强调思想情操熏陶的目的。

四、我们的对策

1.达成家校间的默契与共识。每次迎来初一年的新同学,我们都会给新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阅读名著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其间还穿插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莎士比亚等中外名人关于名著阅读的议论,并附上《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及今后三年名著阅读的计划。              

2.创设属于自己的“大图书馆”。健全图书馆制度,全面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借到适合自己的图书。每个班级建立一个书橱,由学生每人自带5本书,在这里互相交换阅读。每半学期,班与班之间进行更换交流。这样,学校就成了一个大图书馆,每个同学也都成了图书馆的主人。

3.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课前抽出5分钟时间,安排一个同学上台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此举一举两得,既可以校正学生名著阅读中的理解错误,借同学的口扩大其余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胆量。

4.设立课外阅读课。每周一次。课型有方法指导、名著推荐、阅读欣赏、读写互动、阅读汇报等。课后充分发挥阅读课的辐射作用,让每个学生切实做到包中有杂志,床头有名著,培养他们“见缝插针读杂志,加班加点看长篇”的良好阅读习惯。

5.打造快乐阅读季。每次的寒暑作业应以阅读为核心,精心制定阅读计划,从杂志类型到长篇篇目,从圈点批注到阅读心得,从阅读笔记到读书征文,从篇幅规模到质量要求,细细罗列,让学生可以简单直观地对照落实,从而把每一个假期真正打造成属于孩子们的快乐阅读季。

6.营造读书交流的快乐氛围。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为了让学生之间相互分享阅读的心得和喜悦,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交流心得、分享快乐、展示才华的平台。如名著推荐会、故事大王赛、朗诵会、名著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等。    

7.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我们特地编印了名著阅读读书笔记本。读书笔记本由“日积月累”“我的评点”“我思我得”“每周一记”“我的地盘”等部分组成。另外,我们还举行了一学期一度的优秀读书笔记展。

8.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功效。名著阅读评价,我们坚持注重评价多样化,注重过程评价,注重评价激励三原则。整个评价过程让学生做评价的主人,倾向于阅读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绝不以阅读活动成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们还开展了 “最佳问题奖”“最具探索奖”“最有创意奖”“最佳合作奖”等一系列评选活动,用阅读评价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课外名著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补充和提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出谋划策、拓宽渠道、保驾护航,以便学生能在书海中更加自由地徜徉,尽情地汲取。

 

参考文献:

 1、 《赫尔岑论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第35页.

 2、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第342-344页.

 3、 孙绍振.《中国基础教育的危机》.《语文世界》,2001年第5期.

4、  钟启泉.《我国的中小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素养——与日本教育学者臼井嘉一教授的对话》.《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4期. 转引自赖瑞云、林富明、邱吉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第45页.

5、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第41页.

6、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第15页.

 

 

作者:庄进平

学校: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