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潘益龙:发挥主体作用 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发布时间:2014/12/14 21:24:05

 

摘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本文作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结合教学实例来探索提高中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主体  情感  质疑  实效性

 

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诉苦:“教书难,教语文更难。”“辛辛苦苦地进行备课,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可就是收效甚微。”“我的那些学生教而不化。”••••••从这些话语中,不难看出我们这些教师深知学生的“学”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殊不知自己的教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在制定教学计划、备课、组织教学中,心中是否装着学生?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他们如果被忽视,被冷落,被当作配角或观众或听众,他们的主体作用如果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就不理想。

教学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课堂教学一般包括三个要素:教师、学生和媒介(教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依据和凭借。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学生更好地学好知识服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牢牢地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知识的真正主人,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唱主角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观念,更新教法,从“自我心中”的倾向中“走”出来,彻底改变自己的角色地位,时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处处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自己动脑、动手、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和解答问题的方法、途径。教师只给予他们指导、启发、诱导,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苏州园林》,这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时,因为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自主归纳出园林的总体特征――“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又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5课《孔乙己》时,我十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读与想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的同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进而更好地去感悟语文的含义。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读完一遍后,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小说中描绘的图景:“曲尺型的柜台、盐竹笋、茴香豆、酒一碗。”“孔乙己身穿破而且脏的长衫,花白胡子。”“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众人的哄笑。”一副凶残和愚昧交织的图画,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引感情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生龙活虎,活蹦乱跳,处处洋溢着情感,而这丰富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构筑了一道和谐的师生情感桥梁,而这对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强化和促进。

在有限的45分钟教学时间里,要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十分需要教师讲究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构建语文知识的强烈情感,让师生的情感与教材文本自身具备的情感三者融为一体,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教材固有的“情境”之中,并通过师生平时的交往,沟通其情感,使师生的情感合拍,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为情感是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教师与学生之间一旦建立了真挚的情感,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文化科学知识就可通过这座情感的桥梁传送到学生的脑海中,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上。

例如,在教学七年下册第14课《乡愁》时,大家都知道台湾作者余光中的这首诗深得海峡两岸广大读者的称颂。这首语言平实,仅八十八个字的小诗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称颂与共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们从其字里行间领悟了他那份浓浓的乡愁。因为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特殊地理条件下,由人为的海峡阻隔而产生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此诗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所以,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的传情达意的神奇力量。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引导学生与作者在奥秘的语言世界进行打交道,使学生感知语言,细心领悟语言,品味语言,产生感情共鸣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海峡两岸的实景,让学生知道台湾与我们才距离一条海峡,我们遥遥相望,同时有感情讲述台湾的历史,特别是解放前夕,蒋介石国民党逃往台湾,从此,台湾与大陆就被这条人为的海峡分开。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和激发情感基础上,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敢质疑

善于思考是学好功课的“诀窍”。这是由于人们认识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思考”这个环节。想得越多,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刻,记忆就越牢固,反复进行思考就容易发现事物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但“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提问而产生的。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只有当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大科学家爱恩斯坦一生对读书始终兴趣十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

疑问是深入探究知识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句话颇为深刻。一般来说,大胆质疑与科学解疑往往是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得到解决。而问题解决之后,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之所以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果,正是由于他对书本上现成的公式、定理和结论能够大胆质疑,科学地进行释疑。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要清楚地认识到:能够大胆质疑的学生是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一种表现,提的问题越多,思维越活跃,如果上完一节语文课,学生提不出任何问题来,那就说明教学中还存在问题,不是教师讲得太浅显,学生不必动脑就可以学会,就是教师讲得太深奥,学生理解不了。因此,也就提不出什么问题来。同时也说明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的主体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越是大胆质疑越说明学生学习目的性强、自觉性高,教师就越有的放矢,越有利于因势利导地进行释疑。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就要解放思想。教学中,有的教师怕学生质疑,一怕学生乱问,影响教学进度,打乱授课“预设”,二怕学生把教师问倒,有失教师威望。其实这些顾虑都没有必要。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什么都懂、万事皆通的教师是没有的。正确的态度是,教师应该实事求是,自己懂多少就答多少,不懂的就向学生说明或查找资料或请教别人。这样,经过进一步钻研,或师生共同研究,把问题解决了,教师的威信反而更高。至于怕影响教学进度也没必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讲课中存在的缺陷,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学效果才好,教学进度才快。

再次,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质疑。在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生七年级下册第6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毛泽东认为《水浒传》《西游记》这些“禁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呢?学生质疑后,师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既让学生学会质疑,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升《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3. 史悠优.《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作者:潘益龙

学校:泉州市南安市乐峰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