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焦春艳:散文阅读教学及主问题题干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4/12/15 19:36:47

  

摘要:散文是作者通过曾感知的物象抒发特定情感并希望读者亦有所感所悟的文学样式,因而解读散文的三要素可为:作者、情感、物象。探寻有效的细致的散文阅读规律颇难,但可以训练学生自主寻找散文阅读突破口的能力,有主问题设计的阅读课便是一种好的训练模式。其中,题干是主问题设计的关键,它一定要来自文内而非文外,并且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直逼散文核心的特殊性。

关键词: 散文  主问题  文内非文外  提纲挈领  特殊性 

 

散文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但无论是国内文学界还是语文教学界基本认为散文无文类特征,难寻规范,这给目前的散文阅读甚至语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题,但作为中学语文教学者有责任、有义务探寻散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笔者以古代和现代散文批评理论为基础,并研究了近五年的国内初中散文教学的获奖案例,还根据自己阅读散文的体验与教学实践,对目前的初中散文教学内容及形式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散文及教学内容之我见

目前,国内的语文教学者在写作还是阅读教学中多依据文体来确定教学内容,王荣生、李海林、郑桂华等学者非常关注目前的散文教学,并从区别于小说、诗歌、戏剧的四大文学文体角度阐释了散文的特点。李晓虹在《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中指出散文“最直率、最不加掩饰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王荣生也认为散文言说的对象具有写实性,抒发的情感具有特定性,写作意图具有分享性,1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散文是作者通过经历过或曾感知的物象抒发特定情感并希望读者亦有所感所悟的文学样式,因而我们可否判断解读散文的三要素为:作者、情感、物象。其中,作者之性情与追求在文外却时时隐在文中,情感与物象借助作者特有的语言表达习惯较完美融合在一起。

那么如何确定一篇散文的教学价值呢?国内多位学者意识到,由于散文种类繁多,表达特征复杂多样,教材编写委员也没有给语文教师确定出教材中所选散文的教学点,从而导致许多老师不知道该“教什么”?王荣生教授曾试图从文学语体与文章语体的区别来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他认为散文的语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富有感染性,因而散文教学内容应该是通过具体的字词、修辞手法体味作者的情,即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那么诗歌呢?品读诗歌也要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体味作者的情。由此判断,以上对散文教学内容的界定并不严密。有的学者认为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将散文细分,如分为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哲理散文。抒情散文以描述作者情感变化为主,叙事散文以记叙作者独有的经历为主,哲理散文以发表作者对某个问题独有的判断与思考为主。这样,我们拿到一篇散文时可以先分类,然后通过分析情之变化或者事件或者观点通往文本的核心价值。那么,“这一篇”散文的教学核心价值如何确定?笔者认为首先考虑作者、情感、物象三要素,同时考虑“这一篇”在学生学习整个阶段体系中位置,也要考虑作者在整个散文作家谱系里的独有特色。最终,散文的解读到最后即借助语言的品味走入作者之心。

如果说确定某篇散文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出考验,那么如何设计教学就是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检验。通过审视大量教学实录,阅读散文的教学设计其中也包括获奖课例,笔者发现目前多数语文教师即使抓住了教学内容,有的完全灌输教学内容,更多通过几个逻辑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己设计好的路线,把想教内容讲完了就算大功告成。试问,当学生自己独立阅读一篇散文时该如何自主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语言或思维创造性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得到训练?

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设计不但应紧紧围绕散文教学目标,而且也应该在设计时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散文种类多样,探寻有效的细致的阅读规律颇难,因而训练学生寻找阅读散文突破口或切入点的能力倒可以培养。另外,学生有效质疑能力与探究能力的训练也应该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久而久之,学生才能把阅读方法与阅读思维有效迁移到同类文体的阅读中,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阅读老师。要实现以上目标,笔者认为,在散文教学中紧扣文本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主问题是个可行的办法。

二、 散文主问题

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师通过有效提问完成阅读教学内容,生通过提问激发创造性思维,获得独有的感悟。不过,没有目的的“满堂问”、碎问无法有效实现以上目的,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阅读教学中的高质量问题?钱梦龙老师认为这样的问题具有以下要求:有价值、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普遍关心并有兴趣的问题,即余映潮老师所提出的“主问题”。那么,散文作为中学语文的主导文类,能否借助主问题实现有效教学?能否探究出散文这一文类特有的高质量提问规律呢?

(一) 主问题定义及特点

主问题,顾名思义,它首先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什么才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呢?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余映潮老师最早提出了“主问题”教学的理念。他认为,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就是“主问题”。或者说,“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还可以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目前主问题的研究者虽不胜枚举,但对主问题的定义都大同小异,笔者也同意余老师的看法。可以看出,主问题的特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学生参与的整体性,引发深入研读的关键性,促成阅读创新的生发性。

综上所述,笔者有以下疑问:主问题来自哪里?一堂课可以设计几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针对的是本文的主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内容中某个片段任务?如何才能提出主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提出主问题的能力?虽然近十年之间,研究者对主问题的探究颇多颇广,但都不够细致,比较零散,可借鉴性不够。笔者经验有限,在此仅就散文主问题设计中的题干设计发表一点看法。

(二) 散文主问题的题干

阅读教学中合宜的教学内容要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因而主问题的题干一定要能切住或直指文本核心价值的关键处。那么,主问题的题干应该在哪里寻找?主问题题干具有什么特点呢?

 1.文内而非文外

布鲁克斯主张,只有在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作者事前对作品的设想和事后对作品的回忆,都不足为据。文本中的词句可体现出作者的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如果能够准确把握住以上要素即能完成作品的解读。孙绍振、陈日亮等学者也在践行者文本细读的阅读方法,并大有所成。而目前的散文教学,许多老师往往先介绍作者的经历与思想,然后从文字表层划过直接进入主题或情感的解读,忽视了对文本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师之解读离不开资料,生之解读离不开师的资料,师与生独立的解读能力与语感渐行渐远。目前,师与生有必要把关注文本、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独特感悟和发现作为散文阅读的思维起点,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则应放在文中的词句上,这些内在的词句才是作者情感体验的真实再现。正如王荣生所言:从“外”回到“里”,也就是从“外在的言说对象”回到“散文里”,从被抽象化的“精神、思想”,回到“作者的独特经验里”。

2.提纲挈领

如何确定某篇散文中“这个词句”而非“那个词句”作为切入点呢?我们常称被选作切入点的词句为关键词句或文眼。这些词句犹如撒鱼网所抓住的总绳,鉴定裘服所提起的衣领,即提纲挈领,它们能带动读者对全篇的解读,直指散文价值核心。例如《岳阳楼记》中的“异”字可看做全文的文眼,它是范仲淹写此文的思路与结构的凝聚点,理清了作者的思路主题就自然而然出来了,“异”字点穴,经脉全通;再如《老王》中的“愧怍”一词是文眼,它是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分析出作者如何表述自己愧怍之情即读懂了作者之心,自然明白了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剖析精神;如《童趣》中的第一段:“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此乃解读《童趣》的关键词句。“忆”切住趣之内容,“小”切住趣之特殊,“趣”切住趣之表现。这些关键词在文中具有贯穿性,具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力。

3.非我莫属的特殊性

散文中,能成为主问题切入点的关键词句有什么特性?散文是作者借助特有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来表现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因而作为切入点的关键词在文本中或作家作品体系或整个散文谱系中具有特殊性。一般这些关键词为这样的词句:(1)情感词句。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空前敬意”,“难忘”,“惭愧”,“悲或喜”。(2)矛盾词句。如《小石潭记》中,作者怎么会留给读者“寂寥无人”与“同有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这样的矛盾?(3)特殊内涵词句。如《幽径悲剧》中“悲剧”何意?《那树》中的“那”如何理解?(4)作用特殊词句,如起承转合的词。如《散步》中的“各得其所”或“歧义”,再如《岳阳楼记》中的“异”等。

(三)寻散文题干之法实践

陈日亮在《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的自序中谈到“我听过很多课,总希望能听到由教师精彩地主讲乃至串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做完整的细致的示范解读,可是已经近乎绝望”,因为“授之以鱼”易,“授之以渔”难,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深层解读能力呢?笔者认为,阅读能力首先要从问出高质量的问题开始,然后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文本分析。孙绍振曾言,把作品放在一系列作品的比较中来观察差异,寻找矛盾切入口。读者可以把作者回避的和渲染的、弱化的和强化的地方结合起来,找到切入矛盾的起点,即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以下是笔者解读萧乾的《吆喝》的思路:首先反复阅读,感觉这篇散文平淡无味,但细腻温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笔者发现作者对吆喝的评价很高,称吆喝为“艺术”,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跟我们一般读者对吆喝的感受大相径庭。那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作为散文,这个评价里肯定有作者特殊的记忆与特殊的情感。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吆喝里含有作者对旧北京城生活的怀念,以及吆喝还剩一种的惋惜之情。既然吆喝注定要淡出历史舞台,那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通过分析一到三段的写作缘由,再结合作者的身份(知人论世的方法),作者写《吆喝》是为了换回东方人的尊严。经过深思熟虑,我为这堂公开课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作者为何称吆喝是叫卖艺术”。围绕主问题,追加了以下中问题:①“吆喝的艺术特点是什么?”②“吆喝这种艺术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特殊情感?”③“吆喝这种艺术注定会消失,那么作者想通过这篇散文告诉读者什么?”以上三个中问题紧紧围绕“叫卖艺术”展开,并指向了核心问题。

课堂结尾,我让一个学生来总结这堂课,目的是想看看学生的学习思路及领悟。学生原话是这样子的:老师抓住了“艺术”这个词,一共提问了三个大问题,分别解决了吆喝的艺术特点,高评价里蕴含着作者的喜爱、惋惜、期望之情以及作者对这种艺术不得不赞扬的知识分子责任意识,同时学到了一种读心术,借助文字读出作者内心的方法。通过这位同学的总结可以看出,学生思路清晰,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我相信,学生多次接受有主问题的课堂熏陶,会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解读散文的方法,这不是有潜移默化中的“有章可循”吗?

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为什么教这些内容。(2)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得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主问题的魅力不正在于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接近好课吗?主问题题干研究不仅利于学生透彻的学,深入的阅读思考,更利于提高语文教师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研读课文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2期。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3.王生荣.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4.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5.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商务印书馆,2012年10月。

6.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漓江出版社,2012年6月。

7.郭艳.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0年10月

8.王玉强.语文教学的设问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作者:焦春艳

学校: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