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庄荣萍:文言文评点法教学的实验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14/12/15 19:40:52

 

当前的文本阅读普遍表现得心浮气躁,学生看重的一般是考试内容或教师讲解,对于文本“意思”、“好处”、“古人书中所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乘水生波出,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 因此,多年的语文教育,临到最后,很多人认为还是不懂得怎样读书。笔者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首先应该是学生充分的“自得”“习得”,务必“从反复诵读中亲炙文心,揣摩文义,品味文情”,教师则要严求“精讲”。体现于评点法教学,笔者把它具体分为四个步骤来实验:“审美自失”、符号注批、多角度批注、交流碰撞。所选课文都来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至三,实验对象是笔者所在中学高一九班和十班的学生。

一、“审美自失”

 所谓“审美自失”,简单说就是直面作品本身,“真实”地不计功利不问结果的读进去,只是“我-你”的真诚相遇,“我”以“我的整个存在,我的全部生命和真本自性来接近你。” 从忘我的涵咏玩味中获得原汁原味的美感体验。 

阅读中的“审美自失”非常重要。鲁迅认为只要我们经常自失于优秀读物的美丽世界,我们的语文素养自然会有所提高。很多教师谈到教学的成功体验时,都认为上课之前对文本的反复阅读,深入体验十分重要。真实的阅读应是暂且先摆脱前人的经验和见解,力求自己先读进去,真切感受语言文字本身巨大的魅力和无穷奥妙,读出滋味并精要评说,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文本“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是没有意义的。

评点的第一步是要求读者从文字入手走进作者、文本和自己的内心,力求感同身受。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保护好学生阅读的整体感和“最初(第一次)阅读的感觉”,引导学生调动直觉、意会、想象、顿悟等心理活动,全身心地享受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声音、情节、意境,去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入迷,毫无杂念,笑时就笑,哭时就哭,几次下来,自然会有“功利”结果的获得。

二、符号注批

学生阅读文言文时,思维不会都是磕磕碰碰,也不可能总是很流畅,文本总是有那么一些重点难点或不一般的地方打断我们的阅读流程。在阅读的第一阶段“审美自失”里,我们可以不予理会,以保证阅读的整体效果不受破坏。除了感性体验,我们还需要理性直觉与分析,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细节去挖掘隐藏语言文字背后的精微。所以,第二步,我们需要拿起笔来,对文本的语言文字方面做一些注批,尽量用上红笔,以便把文本中不一般的地方醒目地标注。

下面以《寡人之于国也》(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为例。

1,用“□”在课文中圈出重点或疑难词汇,然后由学生中的小组长负责归类整理,教师从中归纳出学生普遍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如“凶”、“无如”、“加”、“好”、“曳”、“或”、“无”、“直”、“胜”、“谨”、“庠序”、“申”、“颁”、“发”、“饿莩”、“检”、“罪”等等。这一步骤教师要做好归纳整理工作,敏锐地发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待讲解分析时集中突破,避免面面俱到,逐字逐句讲解带给学生精神上的疲惫。

2,用“?”标示疑难句子。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学生在这句话上标写上“尽心?”等等。

3,用波浪线划出精妙语句。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等等。

这些地方的标示一方面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个人在课堂听讲时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或者在教师未涉及处及时提问。

三、多角度批注

语文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递或定评给予,更在于一种唤醒,在于感受、生发的实践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不在于教师实现了什么,而在于教师启发学生实践了什么。只有这样,那才是自己的收获,知识和能力的印入才深,对此的情感也更浓。教师应尝试着运用评点法让学生对文章的精妙或疑问之处,或对自己特别欣赏的,或感悟颇多的地方加以分析、评价和批评,并及时地作出简洁明了又有启发性地批注。学生多角度评点批注涵咏所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特殊“用语”

即在宏观把握文意整体的前提下,透过语言表象的三分“彼之所露”(简练含蓄处),聚焦于有意味的空白,凝视于触动语感神经的特殊用语,诸如“平凡处见奇绝”那样的语言,探究文本深意,然后抒写十分的“已之所见”。

从语言表意的角度来讲,文言文是一种堪称经典的语言,它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而且容量大,可解读性强,融技术、文化和思想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表意技巧、人文内涵和审美特征,拥有着无穷的魅力。语言方面有丰富的内容可供学生圈点评注。首先表现于品味、揣摩和推敲语言深处的情韵、色彩。如《寡人之于国也》,学生抓住“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最后三个感叹词的叠用,作出如下评点:“句末三个虚词叠用,在古文中并不多见,梁惠王充分感慨于自己对民之用心,骄矜自满之态,溢于言表。”学生通过把握语言的独特之处,把手放在语言的脉络神经上充分感受作品性灵的跳跃,深入探究语言的微细精妙之处,设身处地地领悟作者融于语言的情感和思想暗流,并融入读者自我的现代意识,然后以一种个人体验的方式加以表述。

(二)、分析特殊句子的表现手法,结合深刻的思想内容,探究艺术技巧之精妙

形式的探究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之一,形式使得我们的内容不再苍白无力,它往往赋予内容更耐人寻味的意味、更丰富的艺术效果,平常的一句话,一个情境,一个观点,常常因为一种艺术手法的使用而变得流光溢彩,非同寻常。

表现手法甚为艺术家所青睐,大部分文本都会使用至少两三种以上的表现手法,包括语言修辞的应用。比如《过秦论》这篇文章,令古今很多人为之倾倒,百读不厌的是它非凡的气势,作者运用多种能够表现旺盛气势的艺术手法,如排比、夸张、对比等等,极力突出这种效果,为此作者甚至不顾文字堆砌,不顾历史真实。就如排比而言,作者往往把一个意思分成几句话反复强调,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说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但四句排列下来,就有了咄咄逼人之势;这样结构相似、字数大体接近或语义相同相近的词组或句子,组成排比,从各个方面来共同表达同一个意思,随处可见。如用“南取汉中……北收要害之郡”四句来强调秦国把天下收归囊中势如破竹;用“齐有孟尝……”“有宁越……制其兵”等多组排比句,从人力财力兵力各方面强调六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这些排比句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气势,读起来极具震撼人心的效果,酣畅淋漓。

(三)、结合写作背景和整体行文构思,抓住结构性强或意味深刻的部分展开深入的探究

这一步骤不是单凭感性直觉就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对同学而言表现得比较困难。我们的学生在局部方面可能评得五花八门,三言两语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整体把握能力较弱,视野还不够开阔,如果对文章没有八九分的熟悉,对相关的背景缺乏必要的了解,对文体章法和相关的专业术语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很难下手展开评点。

因此我们的同学在这一方面评注得最少,标出“?”的比较多,如同学在“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些句末点睛之笔纷纷打上疑问。这些句子如果脱离一定的社会背景,缺乏对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了解,独立开来分析的话确实很难琢磨,但学生的疑问已经触及到文本的内核了,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教师备课时可以抓住这些问题,把他们设计成教学难点,通过多媒体呈现相关的知识背景,把学生的模糊理解引向当时时代的热点话题:“君—民”关系,结合孟子的良苦用心,把学生粗浅的评点导向清晰和深入。

四、交流碰撞

评点中的交流碰撞是很有必要的。文本本身就是多义、复杂而丰富的,文本的理解存在复杂性、多元性和历时性等特征。因此,任何文本的解读既是相对幽闭,同时又是不可能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时空内进行,文本的价值是历代无数读者所共同创造的,文本以自由开放的姿态等待不同读者用自己的生命来赋予文本生命。 

从作品的角度看,要真切聆听到古人的心跳,理解用词用字的曲折隐微、精妙独到之处,理解古人十分的用心,必须借助“相关”的知识:作者生平轶事、主要经历、创作风格、历史传统、写作背景(时代、身世)、名物典故等等。从读者的角度看,成长中的学生需要个性解读的独立空间,古文内涵的充盈必须依靠读者个性化的解读以及多向度的对话,才能实现。

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从知识、积累、阅历、经验等各个方面讲,应该有他的优越性,但只有贴近学生真实的语文教师,才能更积极地调动课堂气氛,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都有所得。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接受能力和思想审美水平,不仅要放手让学生提问题、谈感受、发表见解,又要紧扣文本需要和学情实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速度和步骤,或铺路搭桥,或锦上添花,对接被阻隔的部分,开启悟性、点燃火花。

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可以从两个方面组织学生交流评点,一是纠正评点中的偏误,二是通过交流不断优化学生的评点。教师要集中学生对文本的评点,加以选择、归纳和整理,彼此参照,共同讨论,辨明真伪。通过评点中的交流碰撞,既能避免评点的随意性,又能遵从阅读的内在规律,保证评点的质量和灵性。

五、结论

评点法阅读教学也许不合乎常规套路,甚至可能加重教师或学生的课业负担,评点式教学速度较慢,它也许不太适合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存方式,也不适合于所有的文章,学生的评点也许错误,也许不那么到位,但自己评得一处妙,强似他人喂你百处。

 

作者:庄荣萍

学校:泉州市泉港二中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