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真朱: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情艺术
发布时间:2014/12/16 9:33:18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再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还要会“传情”。根据这种现状,笔者着重从课堂教学中的传情艺术、传情条件及情感调控能力三方面入手进行阐述,希望语文课堂教学能够传出“文情”,传出“真情”。
关键词:传情艺术 传情条件 情感调控
韩愈在《师说》中说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笔者以为新时代面对新课改的教师必须既会“传道”又会“传情”,既会“授业”又会“授情”,既会“解惑”又会“解情”。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从作家角度而言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从教师引导学生角度是“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紧扣一个“情”字。
可见,“传情艺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那么,该如何“传情”呢?这又是一门精深的“学问”。美学家王朝文指出:“只有诉诸感情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同理,教学只有诉诸学生的感觉,才能使学生动情。进而实现由悦耳悦目到悦神悦心的过渡。
一、语文教学中的传情艺术
(一)、导语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俗话也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语正如一部音乐的序曲一样,教师要为整堂课的教学作好情感铺垫,因此,学习新课之前,用优美而精湛的语言导入,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契机。一个好的老师,总是精心设计导语,三言两语就使学生情绪高涨,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教《论语六则》时,这样导入:“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第一位呢?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
笔者在教《长城谣》时这样导入:“大家都听过董文华唱的《长城长》吧?里面有这么几句歌词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你要问长城在哪里,就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是啊,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而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巅,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短短的几句话,却在课堂上泛起了层层的涟漪,学生的好奇心适时地被激发出来,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当然,设计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授课时用心导入、用情导入,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情境引情
王夫之说:“景中生情,……情者景之情也。”吴乔也说:“情能移境,境能移情。”可见,情与境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把课文中的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定能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一个角色,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情感也能得以生发出来,水到渠成地实现了“移情”、“生情”的目的。
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实物演示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实景,将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设法带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亲身体验,“披文入情”,并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定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著名教师钱梦龙在教《苏州园林》时将课堂搬到公园,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赏景,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教师可带上几朵花,先当堂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学生会惊喜地发现,花在酸性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液中呈现蓝色,在中性液中呈现紫色,这样大大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器官,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花儿这样鲜艳、美丽的真正原因。
2、 音乐渲染情境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气氛、学生情绪也应有异,比如,在上《长城谣》时,由于中学生大都没有客居他乡的亲身感受,很难被文中的乡思乡愁所感染,笔者适时地在结尾处播放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群情激昂,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教学中只要运用恰当、运用巧妙,“唱”有时可以胜过“讲”。
3、 画面再现情境
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辅之以“图”这一直观手段,能有效地形成学生对事物表象的清晰认识,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但在运用画面再现情境时,教师要注意指点和启发,要由图入情,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比如,笔者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铁道为我买橘子时,笔者是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勾勒出一个年迈的、蹒跚的而又饱经沧桑的父亲的背影来,学生看后无不动容。
当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中的相关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如一位教师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边播放哀乐,边放映天安门广场上人民悼念周总理的实况录像,教室里笼罩着庄严肃穆的气氛。学生们在心灵深处油然生起了对周总理的无限惋惜、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4、 角色体会情境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不见其人,却能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即兴角色表演——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本剧表演——根据课文编写剧本,并进行表演,完成课文情感的全方位把握。
总之,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更易让学生进入到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中去。让他们为主人公或悲、或喜、或哭、或笑。
利用视听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之大、之深,远非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述所可比拟的。
(三)、美读传情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必须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美读能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进而借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
美读首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如《沁园春•雪》壮美豪迈、《春》热烈优美、《最后一课》凝重悲壮、《小石潭记》清幽深邃中流露出孤独与苦闷、《背影》平实朴素中蕴藏着深沉强烈的父子情……。其次,要饱含激情,以情出语,以情发声。具体说来,语调要抑扬顿挫、轻重相合;欣喜若狂处不妨声如洪钟,义愤填膺时读得铿锵有力,温情脉脉处则“切切如私语”,轻松愉快时读得“恰恰如莺啭”。再次,语速要快慢适宜,徐疾相间:读到紧张兴奋处,语速要快,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读到忧伤悲痛处,语速要慢,一字一顿,如泣如诉;必要时可嘎然而止,制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另外,语气要有鲜明的色彩:兴奋喜悦时应气满声高,焦急不安时要气短声促,冷淡时要气少生平,疑虑时要气细声粘,忧愁烦躁时要气沉声缓,温文尔雅时要气徐声柔。总之,美读要通过语调、语速、语气的处理读出语言中的情味、情趣和情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让浓郁的情感汩汩地流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朗读的熏陶感染中让语文课堂的情感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孩子心上。
(四)、激讲唤情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调动。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充满激情,富有变化,富有感染力,当课文的基调清新明朗时,应以愉悦欢快的语调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豪放悲壮时,应以高亢热烈的语调去打动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应以沉郁凄凉的语调去感染学生。语文教师通过富有变化的教学语言,生动地再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心,让文中的景和物,人和事,情和意,理和义,猛烈地叩击学生的心率,使学生能够因文解情。
当然,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若能密切配合生动传神的表情和动作,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斯通过实验证明:信息传递的效果是7%的文字加38%的音调和55%的表情,而在传递情感信息时表情的作用更大。因而,教师讲课应像演员演戏一样进入角色,高兴时眉飞色舞、愤怒时咬牙切齿、悲痛时蹙额锁眉、焦急时团团转动。
如在教《南京大屠杀》时,有的教师以怒不可遏的语调辅之以咬牙切齿的神情和紧握拳头的动作痛斥两个杀人恶魔在华举行杀人比赛的罪恶行径,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对日寇的痛恨,对中华民族惨遭劫难的深切同情,有的学生还当堂流下了悲痛的眼泪。
(五)、教材示情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作品大多是文质兼美、经久不衰的上乘之作,其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是适合学生学习的范文。面对这样的范文,作为情感中介的教师必须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资源,激起学生深厚的情感,从而使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三源点即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教材中的情感交汇相融、和谐共振。
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要使教师能够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自己必须先被这种情感所激发、所感染、所打动。“要感动学生,先感动自己”,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其语言才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亚里士多德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唯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为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情感波澜,才能切实抓住文章的动情点,架起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把教材的感情波澜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迸发出情感的火花。
(六)、结语扣情
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时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为撞钟,清香有余。”同理,每节课的导语固然重要,结语也不容忽视。结语若能像深山古刹的钟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定能留给学生悠悠的情思、无穷的回味。
一般来说,教师要根据下课铃响前几分钟的教学情况,随机应变地设计结语,叩击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用富有号召性、鼓动性的语言作结。如笔者在教《长城谣》时,设计了这样一段结语:“诗人饱受乡思之苦,其实饱受乡思之苦的何止是席慕蓉一个,‘乡愁’是一个永远的主题。我们现在正身处家乡,比起那些身处异国他乡的人来说,我们幸福多了,因此,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种机会,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努力学习,做一个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父老乡亲、无愧于生我养我的这方热土,无愧于爱我护我的祖国母亲的华夏好儿女!因为,我们祖先早已把我们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所以,无论长在何时,身在何地,也忘不了我们的家乡,改变不了我们的中国心!”同时,还不失时机地播放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么一来,不仅很好地让学生领会到文中所流露出来的乡思乡愁,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悬念断课,留给学生无限的遐想,无限的思索……
二、语文教学中的传情条件
若想传情艺术取得成功就必须建立在师生关系融洽的基础上,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用爱心去筑情,让那条清亮的小河淙淙地流淌,滋润师生的心田。
1、 讲究用语的亲和力
教师虽为人师,但不应将自己束之高阁,而应走进学生、融入学生。教师不但要善于选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词句,还要使寻常的词句浸透感情的色彩。如教师上课对学生说话,不说“你们”,而说“我们”,具有亲和力,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2、 讲究课堂的民主化
要在教学中充分实行民主,教师不妨把说话的权力让一些给学生,把黑板让一块给学生,甚至讲台也可以有计划地让给学生。要让学生感到自己重要,知道你承认他的价值,尊重他的想法,并且不轻率地否定他的任何一种见解,让他知道——他的存在十分重要。这样,他就会焕发出巨大的热情。魏书生老师的教学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他实施了民主的教学原则。
3、 讲究点评的鼓励性
授课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做得好的或是回答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评价,当然,评价也要讲究方法,不能总是单调地说“好”或者“很好”,而应努力挖掘出学生对于问题的看法中的闪光点去评价,这样的评价,往往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听听钱梦龙老师公开课教学时的几段精彩的即兴评价语吧。学生朗读了课文后,他评价说:“朗读,能做到声音响亮,吐字准确,有顿有挫。”学生归纳了段意,他评价说:“我们同学很会读书。编提纲,用五言、七言回目式,不仅通俗,而且概括性很强,又便于记忆,是个好方法。”学生提出问题,他说:“我们同学很会动脑筋,不仅能读懂这篇文章,而且能根据文章揆情度理、思前顾后地提出问题,更可喜的是还敢于质疑求疵,找出文章的毛病来。”这些即兴评价,既条分缕析,又溢满赞美之情,调动了学生情绪,调节了课堂气氛。
4、 讲究教育的情感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教师的宽容是滴滴甘露,是融融春风,它能将冰冻了的情感融化。有调查指出:同样的学生在不同老师的教育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在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的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心中的爱心就会被唤醒,从而萌发善良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转化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有极大的激励和感染作用。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能教育孩子,教师如果和学生建立了真正的情感,达到信任的程度,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三、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调控能力
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当的传情艺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如果情感泛滥,过分传情,则会适得其反。因此,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情感控制能力。
1、 传情的稳定
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但当我们走进课堂的时候决不能让我们的情绪左右我们的课堂,而应该是一个忘却自身情感状态,投入到教学情境中的人。
另外,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意外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当教师面临各种偶发事件、意外情况令人恼怒发火时,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头脑的清醒、冷静,以不变应万变,对事件做出迅速、准确的裁决,要防止偶发事件导致的消极情绪笼罩课堂。
2、 传情的适度
语文教师的情感表达虽然可以像演员的情感表达一样有表演、有修饰的一面,但语文教师的情感表达一定要适度,决不能超乎“忘我”的境界,随课文中的人物痛不欲生,随课文中的人物欣喜若狂,都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用适当的表情、动作等来表现作品的情感,但这只能起辅助作用,最主要的还需要依赖于语文教师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富于变化的语言来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3、 传情的和谐
教学情感不能随心所欲,而应考虑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和谐,尤其是与课堂的主体——|学生之间的和谐。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情若是和谐的话,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表达风格,使教学达到艺术的境界。
总之,没有情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它永远无法感染学生,永远无法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只有将传情艺术巧妙地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成为学生认识深化的催化剂。但是,语文教师要把情传到学生身上,自己身上必须先有情。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充分把握“文情”,并把“文情”移到自己身上,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情可传,才能传出真情。
参考文献:
【1】 何更生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情艺术实验探索【M】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9:164-165
【2】 何更生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情艺术实验探索【M】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9: 165
【3】 王晓平,《教师的语言艺术》 山东教育出版社【M】 1996.3: 50-51
作者:吴真朱
学校:泉州市泉港区鸠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