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谢志强: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4/12/16 9:40:20

 

文言文作为书面语体与口语语体脱离,不因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转换影响其稳定性,加强文言文的教学与时代潮流并行不悖,学习古文表面上似乎是逆向而行,其实是相向而行。现代社会中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十分广泛,值得大书特书,文言文的教学所带来的效绩也是日益彰显。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学效果很难尽如人意。现在本人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我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侧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潜能。虽然文言文学起来比较枯燥,但只要采取有效形式,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精心设计导语,让每一节古文课的导语符合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调动兴趣的原则,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激发兴趣;可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激发兴趣;也可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激发兴趣。例如《湖心亭看雪》导语为:“西湖是有名的风景区,我们学过很多描写它的诗文。想想可以记起哪些?”同学们可以说出几句,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等,教师接着说:“我们欣赏的都是西湖春夏的美景,那冬天的西湖什么样哪?一起看看张岱的《湖心亭赏雪》”中的描写。 又如,我在《孙权劝学》中就先给学生讲吕蒙战关公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针对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可能性和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设置三个导语:1 孙权劝吕蒙干什么?为什么劝他学习?2 吕蒙掌管国家大事哪有时间去学习?孙权怎么说服他的?3 经孙权这么一劝,吕蒙听了吗?结果怎样?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 通过三个导语学生很容易把握课文的行为脉络和层次;通过导语的一步步追问,学生很快披文入理,被引导到对文章主题的突破上来,从而明白作者写作意图——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可见,设置巧妙高质量的导语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大有俾益的。

二、比较阅读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寻”字,即“寻向所志”、“寻病终”,这两个“寻”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寻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乃”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刚开始,不要讲太多。遇到一个讲一个,两个就归纳两个。初三时再总的归纳。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三、注重积累

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转移文言文教学的重心。针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偏颇,新课标理念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转移到基本的字词句的学习上来。因此,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词障碍。文言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的特殊形式。这些是文言文中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形式(句子)。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解词语,掌握句式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堂堂有所得,课课有所获,这样才不会让逐字逐句的讲解充斥课堂,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触类旁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起独立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尝到了甜头,对文言文的学习自然会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四、拓展迁移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王荣生教授对文本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说:“教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中蕴含着杂质,因而,这块‘璞玉’需要教师精心雕琢。雕琢,即从教材中开发出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门学问。”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而且在前几年的中考题中也会常见课内外文言文对比考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小石潭记》一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可翻译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在理解白话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教学,让学生根据意思用自己的文言文来交流,这不是更使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了吗?再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等。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这样语文教学不是教会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把知识教“活”。

总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赖于教师课上的点拨引导,有赖于教师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教学意识与训练,有赖于教师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文言,欣赏文言,并从中汲取行文写作的、思辨哲理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营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作者:谢志强

学校:泉州市德化五中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