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涂志红:活动课,让语文“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4/12/16 9:45:26

 

北大温儒敏教授《北大学生眼中的中学语文》一文,深深地刺痛了我的神经。中学语文教育面临的尴尬由来已久,身为中学语文教师中的一员,我又能做什么呢?

带着疑惑,我重新审视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这一点我们先撇开不谈,语文的“人文性”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我们的语文课不再是“刻板、教条、贫乏和单一”的机械教学呢?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活动设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活语文课堂的重要因子。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阅读是静态的,活动是动态的。动静结合,既调节了阅读的气氛和节奏,也体现了共同交融合作的意识,并有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为它尊重了学生的愿望,如想说、想辩、想写的欲望。”例如:

一、辩论

因为阅读感受、见解的不同,碰撞是必然的,而且碰撞更能激发探究的欲望和思想火花的迸发。我在教《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这两篇文章的时候,让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场题为:“项羽和刘邦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的辩论。两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回到文本及历史中寻找根据,这样,既做到了对所学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做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在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我发现女生不太喜欢阅读《三国演义》,于是,针对“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经典情节,我组织学生举行了以“能否以成败论英雄”为题的辩论。而大部分男生不喜欢阅读《红楼梦》,我又组织了题为“以择偶为标准,你会选择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做女朋友?”的辩论。学生热情高涨,不但认真阅读文本,还参考其他红学家的解读,结合自身喜好,积极参与讨论,整个班级掀起了一股“红学热”。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整个高一年段掀起了一股辩论热潮,15个班级分两轮,前后进行了十多场的辩论;最后,高一年段和高二年段举行了一场题为“低碳生活,更依靠观念进步还是科技进步”的辩论赛。从课本走向生活,既符合时代潮流,又贴近学生生活,对于这样的辩论,学生的热情自然高涨。

虽然不是很正规的辩论,但同学之间有分工和合作,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鼓励他们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更重要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尊重了学生表达的意愿。虽然零乱却充满灵性,虽然偏激却洋溢激情,虽重自我却映射现实。同时,辩论要求敏捷的才思、广博的知识和流畅的表达,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提高个人语文素养.这也契合“课改”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二、演讲

演讲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每节课由一个同学演讲。要求:(1)主题自选,内容充满。(2)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3)尽量脱稿。

经过一学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我发现很多同学开始应付,积极性不高。于是,我进行了改革,每周用一节课演讲,一次8个同学左右,主题统一,其他要求同上。结果学生以“十大”为主题,先后介绍了中国古代十大美女,十大美男子,十大妃嫔,十大宦官,十大才子,十大名妓,十大宰相……,陆续变成了十大豪宅,十大名车,十大旅游胜地,十大硬币……虽然主题宽泛,但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他们敞开胸怀畅说天下,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三、专题讨论

讨论法是语文课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更多的谈论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的,形成一个专题或者主题的讨论,它涉及的范围更广。比如: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氓》和《孔雀东南飞》所描述的古代女性爱情悲剧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氓》中那个率真、痴情、美丽的女子,《孔雀东南飞》中那个聪明贤惠、心灵手巧、与丈夫恩爱的刘兰芝,《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家》中的梅表姐、瑞珏,《祝福》中的祥林嫂,以及历史上的貂蝉、西施、王昭君、杨贵妃、唐婉等众多女性,无论她们出身好坏,地位高低,结局都是非死即“伤”,为什么?

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古代女子社会地位形成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后,主要的观点是: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大,所以地位低下,再加上封建礼教所倡导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束缚,使得中国古代女子依附男子而生存。正如“妇人之随夫,如花之附于枝。枝若无花,逢春再发;花若离枝,不可复合。”

我们姑且不讨论这一结论正确与否,但学生的这种探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再如:《孔雀东南飞》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请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对这种结尾的看法。

学生找到的作品有:《梁祝》最后“化蝶”;《巴黎圣母院》最后“化尘”;《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后两家求合葬,消除家族宿怨;牛郎织女一年见一次面(鹊桥相会);《窦娥冤》最后鬼魂伸冤报仇;《梧桐雨》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上团圆等,无不寄托着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这既是专题讨论,更是一种专题学习。这样学生能够把古今中外想似的例子进行整合,找出他们的共性。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对待问题能够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总之,语文教学最忌讳的是对学生学习个性的漠视,在标准答案的教学体制内,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久而久之,对语文产生反感,那么,语文所承载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将随之夭折。而学生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容许学生发表自己的“声音”,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创见是被尊重的,哪怕是自己的一点奇思异想。学生一旦对学科有了兴趣,本来想睡觉的同学也就睡不着了。这就是把被害人动的、外在的学习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驱动力,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真正“活”起来了。

 

作者:涂志红 

学校:晋江市养正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