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毅玲:精神的奇葩 —-让我们亲近文学名著
发布时间:2014/12/16 9:50:34
倪文锦教授认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它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它永远不会过时。⑴因此,阅读文学名著作品,正是中学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那么,审视它的价值和意义,并探究教学方式正是本文阐述的内容。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书籍尤其是文学名著对中学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战略部署: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着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意精神和实践能力。文学经典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2、阅读文学名著,是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明镜。文学名著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和辉煌,影响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阅读名著,为中学生打开了一个了解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历史的窗户,让我们呼吸更多不同的空气,感受异域、异世的文化。莎士比亚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英国谚语:宁可不要100个印度 ,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可见英国对著名作家和作品的重视。
3、阅读文学名著,有重要的精神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学名著早已渗透于深厚的文化大环境之中。文学名著构建和影响着我们所处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空气,影响着我们的言谈举止。中国正处于文化改革时期,旧的传统被打破,新的思想还未建立起来,许多学生的思想还很稚气,很自我,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明辨是非,认清人性的善恶美丑,对提升学生正确的思想素养和人文素养有重要意义。
4、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感受它承载的文化力量,对历史、社会、人类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文学名著自产生之日,它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内心的纯粹和高尚,引发我们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即使将来我们离开了书本,我们依然离不开人类文明之光的照耀,离不开我们美好的回忆和纯真的梦想。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事例:俄罗斯一直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国度。据说,不同的年代里(即使是战争期间),人们从未放弃经典阅读,甚至集体农庄的农妇,都可以为你背上一段普希金的诗或契诃夫的剧本台词,国民素质一直很高。然而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后,这么好的阅读传统在俄罗斯(苏联)却渐渐式微了。流行阅读代替了经典阅读。结果是,人们的精神状态日趋萎靡,社会风气急剧败坏,到最后,整个国家也解体了。有识之士总结说,毫无办法,这是必然的结果,意料之中的事儿。因为,老一辈俄罗斯人,都是读着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 托尔斯泰所提供的精神养料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心灵坚强、宏大、高尚,而现在的一代人,不读这些作家的作品了,没有这样的精神养料了,所以也就有了这样的结果。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产生什么样的畅销书;反过来看,什么样的畅销书,什么样的阅读,也产生什么样的社会。苏联的这个教训是应当记取的。流行阅读所提供给人的东西,哪能和普希金、果戈理们所提供给他们的精神养料相比呢?那是一种天壤之别!
美国人是聪明的。他们也许正是从俄罗斯的经历中得到了启发,引起了警惕,所以他们这些年一直在倡导阅读经典。我从一份资料上看到,美国教育机构仅为高中学生求学期间列出的必读的经典书目就有二十部之多。而且教育部门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要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意在培养新一代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学艺术素养。他们是要以这些伟大作品所展现的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境界去帮助新一代抵抗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也获得对于古典美、传统美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创造自我、创造世界。
然而我们的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不高,许多的学生不喜欢读名著,有一些同学完全是因为高考考试需要才勉强去阅读的,有些干脆就不读原著,只是做做试题。所以,一到考试便漏洞百出,有时会闹出笑话来。有一次考到《家》,请学生讲述鸣凤之死。结果,有学生答:鸣凤是高家的丫环,受尽打骂,跟觉民相爱后,被高老太爷送给冯先生做小的,只好跟周太太求救,后来,跟觉新求救,不久就怀孕了,最后难产而死。这样张冠李戴的表述还是有点过分了,还有学生写道鸣凤临死的情景:鸣凤来到池塘边(应该是湖边),大叫三声:“三少爷,觉新”(应该是轻轻的唤了两声:三少爷,觉慧)。这样完全没有艺术的美感,且表述错误。总之,学生在阅读原著,或者是参考资料时是比较马虎的。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对经典名著不感兴趣呢?
(一)当今是一个以网络传媒多样化、信息化,尤其是青少年受手机电脑的影响较大,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成为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视听的快感抓住了他们的感官,认为名著文字阅读比较单调,无法静下心来。
(二)现代的学生诞生于太平盛世,生活优裕,既没有老一辈的优良革命传统,又没有父辈上山下乡的磨练,因而缺乏奋斗精神和拼搏的斗志,缺乏静下心来阅读的心境,浅尝辄止的心态决定了名著阅读的肤浅和应付。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的交融产生负面影响。中外文化相融过程中,文化内在的变异与市场环境下的文化选择使得文学终于走进市场。中学生以其强吸纳性、好奇以及对西方的崇拜心态积极参与这一活动。经典的名著被认为是“古董”,赶不上国际化的脚步,即使是世界名著,也是久远的历史,不具有现实性和新颖性。
那么,如何来提高中学生的对名著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让他们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更加开阔,让他们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得以发展,我们有必要给予关注和指导。
一 、提高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名著,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他们才会在忙碌的高三年挤出时间来看原著。比如在教《唐吉珂德》的著作时,可以比较阿甘导演的同名电影,让学生有热情去阅读。又如在教《三国演义》,可以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者猜字谜。在《红楼梦》中,可以通过金陵十二钗的图册的判词讨论这些年轻女子的命运。看莎士比亚的作品可让学生看看相关的电影,并且进行比较。
二、重视探究讨论
学生自己阅读以后产生了感受,应该大胆地跟同学、跟老师去交流,交流和探讨过程会加深对名著的理解,提高一定的鉴赏能力。老师要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唐吉珂德》中可以探究主人公的性格,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意义。《家》可以探究如果鸣凤没有投湖,会不会嫁给觉慧等问题,从而认识到阶级的对立。探究“玛丝洛娃”的复活 ,关键点明她精神上的觉醒和抉择。探究莎士比亚的作品,可以思考人性的善恶美丑对人的影响。
三、把握脉络线索
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有清晰的脉络线索,把握好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的情节发展,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比如《家》有两条重要线索:一是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专制统治下,这个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和罪恶,另一条则是青年一代为追求幸福生活对封建专制制度所展开的尖锐斗争。
四、 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性格
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任务。而分析人物形象,则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任务。我们通过阅读名著,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感知,可以准确领悟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完成对人物的审美品读,从而有效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例如《家》中的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理解他的人知他是顾全大局,顶天立地的男儿绝不是无能无用之辈,觉新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同时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五 、明确名著题的答题策略,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①注意对名著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比如积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计用空城”等情节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精神等知识。②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是纯叙述的角度还是要求有适当的人物评价,或者是揭示作品的主题意义,绝不能有半点的含糊。③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从情节角度,还是从人物角度入手要判断清楚,并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表述。
六 、开展特色活动
我们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名著的内容,老师自行开设讲座,将自己掌握得较好的作品总结整理,给学生讲述名著中的重要内容以及相关的试题,在学生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总之,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让我们与学生一起,品味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感受动人心弦的情感之旅,认识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让心灵更加充实,让内心激昂澎湃,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时代,为红楼的女子悲伤,为三国的英雄呐喊,为家的腐败愤怒,为复活的灵魂喝彩,为欧也妮的不幸叹息,为唐吉珂德的荒唐而流泪微笑。
参考文献:
1、倪文锦 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卢毅玲
学校:厦门市松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