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建光:注重语文美育,提高教学效益

发布时间:2014/12/16 13:24:36

 

提要:审美教育是实施全面的教育、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语文美育是提高语文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了,可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语文的美育。本文就“语文美育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语文教学中实施语文美育的有效途径”两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充分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语文美育    教学效益    有效途径

 

语文美育作为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强化与促进智育、德育的功能效应,有利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语文科以其独特的优势,为美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美育的重要阵地。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语文教育不单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要在学生心田上播撒美的种子。可以说,缺少美育涵养的语文教学是不完全的语文教学。

一、语文美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知,要实施全面的教育,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审美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语文中的美育,使学生缺乏审美能力,学语文如同嚼蜡,兴味索然,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视语文美育。加强语文美育,才能更好地使人全面和谐发展,使人格完善。

二、美育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审美愉悦中学习语文,使语文教学富有生气和活力。中学语文课,有时讲成“政治课”,有时又讲成“语言文字课”,即纯工具课。讲成“政治课”,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政治概念和条文,将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贴上政治标签;讲成纯工具课,则往往割裂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把语文课变成了纯知识传授和咬文嚼字。学生厌恶学习语文,教师教得索然无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忽视语文美育,忽视形象和情感因素则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苦学、苦读,夜以继日,用心劳苦。可喜的是,几千年以来,也有主张在审美愉悦与精神享受中学习的学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筠说:“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孔子和王筠所说的“乐”,就包含了某种审美愉悦。

语文教材里每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或歌咏祖国的山河自然风光;或歌颂气吞山河、壮志凌云的英雄;或展示平凡人物的心迹;或抒写人间多彩的生活……这些内容,无一不是对美的展示和对美的向往。教师若能体验其情境,把握其感情基调,不失时机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就可以通过物我融合,通过移情和认同,使审美主体与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

一旦语文教学纳入了美育的轨道,课堂就会注入生机,师生的审美心理就会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师教学的兴趣就会不断增长,教和学都会充满愉悦心理。这样,语文教学的质量必将迅速得到提高。

第二,语文美育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以形象和情感为主要因素的语文美育,充满了创造性。它不仅唤起师生的兴趣,唤起他们求知、探索、解疑的欲望,而且还通过审美实践,不断发现和创造出切合师生需要的教学方法。如一位老师教学《桥之美》一文,将导读、讨论、绘画、制作、展示融为一体。课前,每个学生创作一张意境画,每人设计和制作一张桥的设计图,教室里五彩缤纷,充满了智慧和创造。接着是导读、提问、讨论,教师小结。之后,每位同学开始了作品的展示。铃声将同学们从特定的静穆中惊醒过来。课堂沸腾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太好了!从来没有上过这么好的语文课。”这就是在美育启示下改革语文教学模式的尝试,这样的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师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语文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萌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事实证明,它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的教师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将形象、感情和创造因素引入课堂,以美为纽带,有机地融合了其它教育因素,让学生如春风化雨般享受美,欣赏美。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中实施语文美育的有效途径

1、更新观念,加强自身美学修养。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彻底更新观念,高度重视美育,将美育视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意识到没有美育,就没有全面的素质教育。作为语文美育主体的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美学方面的修养,注意自身的美的形象塑造,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起到美的榜样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2、再现形象,引入情境,感爱美。

再现形象,引入情境,常常通过“开场”来导入。它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进入情境作思想上和情绪上的准备。如教学《孔乙己》,开始就说:“鲁迅先生自己曾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写的是孔乙己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理很难过,会流下同情的眼泪,而读了《孔乙己》之后,眼泪会往肚子里流。这又是为什么呢?孔乙己的悲剧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这段讲话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他们的探索的欲望。

3、唤起想象,激发情感,鉴赏美。

唤起想象,学生才能拥有广阔的天地,才能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起与作品接近或相类的意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的情感融注于对象中去,加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增强审美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扬起想象的风帆,到作品艺术世界中去遨游。反复吟咏、抒情议论、联想类比、启发质疑、朗读警语等都会唤起想象和情感。如一位老师教《敕勒歌》,让学生联想:天、山、草原、牛、羊是什么颜色?这些景物可描绘在什么位置上?各占了多大比例?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蓝天下有一片碧绿的草原,草原上有白色的羊群,草原与蓝天之间镶有紫色的远山。最后教师点出了最美的是画面上没有的放牧人。

4、激发表现,发展兴趣,创造美。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去创造美。作文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最能激发学生创造美。作文中多让学生观察,探索生活的奥妙,绘制生活的彩图,引导学生尽可能去接触、感受和认识周围现实的美。语文课外活动给参加者提供了广阔接触社会的机会,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游览等活动,可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开拓视野,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因此,指导语文课外活动时,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多种兴趣的社团,支持他们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获得尽量多的审美愉悦,共享创造美的乐趣。

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与语文美育的密不可分,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把握语文美育的内涵,充分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用美的形象去启动学生爱美的心扉,用美的情感去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用美的道德去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

 

 

作者:陈建光

学校:福州市永泰县第四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