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敦继:追求本真,本色语文教学的永恒魅力
发布时间:2014/12/16 13:26:35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真”。本色语文教学的永恒魅力——追求本真,即注重研究语文教学的最佳策略,既能尊重教育规律,又能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使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追求本真 回归本位 重在指导 把住灵魂 贵在求活 遵循规律 力图实效
新课改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变化,可以说是好评如潮,褒之者众,于是趋之若鹜。但热情之中,还是应该冷静面对,认真思考,追求本真,才是本色语文教学的永恒魅力。也就是注重研究语文教学的最佳策略,既能尊重教育规律,又能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使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
一、回归语文教学本位——重在指导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也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已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教师、学生双方合作完成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决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指导。教师精湛的指导,就会引领学生走进别有洞天的新天地。
作为一个称职的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弄清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究竟是什么。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指导学生阅读(读书、看报、上网查资料)、鉴赏,以及指导学生写文章。因此,评价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成功与否,应主要考查他指导的成功与否;评价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有没有本事,是不是优秀,就主要考查他能不能让学生喜欢阅读(读书、看报、上网查资料)、鉴赏、写文章,能不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写作的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上好课是一个基础。但就大语文教学观而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已不能只关心“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更应当关心“指导”了多少问题。“指导”的好的语文课才是效率高的语文课。提高课堂45分钟有效率并不意味着要在课堂45分钟里面解决多少问题,语文课仅仅是解决“指导”的问题,语文问题的解决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在课内兼顾课外进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思考;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他们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他们的空间,让他们回归大自然,融入社会中,扩大视野;解放他们的时间,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高兴干的事,多几分学习人生的机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它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学习应该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以前侧重于探究的方式,如怎样去进行社会调查,同学之间展开讨论等。实际 上探究学习的核心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提倡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探究性学习”应包括两个要件------“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方式”。这中间“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自然处于核心地位,这也是教师“指导”的根本和核心所在。
正因为这样,从课堂提问到课外作业,从日常反馈到阶段考查,都不应是随意的、盲目的、散漫的,更不应该成为一种“为问而问”的演出形式。课堂提问有些是为了推进课程进程的,但必然也有些提问是以推进学生思维为主要目的的。根据学生认知实际,设计问题,提示思路,评价答案,这既是教师“指导”的根本方法和基本策略,也是“探究性学习”最根本的因素和最常规的形式。
因此学好高中语文,仅仅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给的,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做的,仅仅是“指导”而已,指导学生向更多的语文教师学习,向司马迁学习,向罗贯中学习,向余光中学习……
二、把住语文教学的灵魂——贵在求活
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提供学习、充实、展示的平台。课堂设计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保证学生可以经由语文课名正言顺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个性才华。
首先,要让每个学生“活”起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是一个个充满着生命张力与活力的个体,让他们“活”就是要还给他们生命的本色,使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魏书生教师连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和学生一起商量。分析人物形象,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评价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如《守财奴》中作者用极具个性的动作描写“……箍桶匠的眼睛老盯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等,极富特色的语文描写“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这交易划得来……”等。通过师生双方共同学习、商量、交流,明确了葛朗台的形象:贪婪虚伪、嗜财如命、冷酷无情。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不能坐等天上掉馅饼,只有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去发现,才会有所得。学生“活”起来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尽情诉说的欲望和能力,把他们的个性潜能全部激发出来,达到发展学生个性才华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的目的。
那么,怎样让学生“活”起来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比如,课前五分钟演讲或讲故事,作文评讲课,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等。从整个班级来看,全班学生就如一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也不能少”。能否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学生吃得了。”取决于教师能否把学生“激活”。
第二,教师自身也要“活”起来。首先是“脑筋要活”。教师不能始终抱着“师道尊严” 的思想 ,“多一点人性,少一点尊严”,“多一点平等,少一点威严”,“多一点激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倾听,少一点说教”,“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斥责”,以“先学者”的身份组织丰富的课堂生活,“多渠道”地帮助学生学习。不仅仅要钻研教材,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装在头脑中,像敲击电脑键盘一样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规律,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位置要活”。教师不能只是独立讲台布道式的讲学,仅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是要走到学生中,做好“学长”。“位置要活”,更主要的是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致力于“导”:为了导得有效果,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不能因为一时回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而“顾左右而言它”,甚至一棍子打死。恰恰相反,学生越能异想天开,越说明学生学习的投入之深,教师越应当给予鼓励、表扬。三是“方法要活”。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还表现在教师能够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学习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以组织学生欣赏电视剧《水浒传》的相关片段,学习戏剧《雷雨》时可以指导学生演一出课本剧。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让教材也“活”起来。发掘课文本身“活”的因素,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教材是学生走向作者的桥梁,它鲜活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构思、语言和艺术魅力。无论什么文体的课文都有潜在的闪光点,抓住了闪光之处,把它激活,让它焕发活力,而活的因素就课文来说,到处都是。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句子,都具有引起读者与作者共鸣的“活力”。
三、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力图实效
新课改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在教学上要防止陷入教学误区。
一是盲目地遵循新课改的教学思路:自主---合作---探究。可能有的教师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设计思路,就不是一堂新课改下的课。因此在课前准备时,在不需要合作的时候来个同桌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在旁观的人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作秀”,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一种新的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理想的。
二是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难点没有得到很好的突破。正因为新课改,现行的新教材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而现在的教学参考书没有明确地提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教材使教师难以把握理解:教学的知识点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的。也因为如此,现在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能出现偏差,即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教师在课前一旦制定了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就必须去完成它。时下,有的教师也受到新课改思想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上,特别是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如对新的知识点“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只是在课堂上轻描淡写地一扫而过,结果是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基于新课改的教学背景,语文教学应该首先探求三个问题:一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向以学生的发展而组织教学的观念;二是把以教师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转向师生双边互动性的交流与对话;三是把教师权威支配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以及常学生应答性的反应与服从的课堂文化转向构建师生间民主与平等的生活化平台,营造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的学习环境。
总之,不管新课改怎么改,作为教师的我们千万别糊涂,一定要“咬住青山不放松”,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追求本真,才是本色语文教学的永恒魅力,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使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知识上学习得比较扎实,能力上有较好的发展。
作者:陈敦继
学校:泉州市德化县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