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华:优化散文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发布时间:2014/12/16 13:31:10
提要:素有“美文”之称的散文,在初中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忽视,并未能充分体现其特有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现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及策略方法角度入手,分析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散文教学、审美教育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在“五四”时代就有“美文”之称。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87篇现代文学作品,其中散文占35篇。所以优化散文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散文教学中值得教师努力探究的教学方向。
一、散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当前,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具体表现为:有些老师对散文文本有一个误解,认为散文是现代文,无须教师更多讲解引导,忽略了散文“贵在有我”的体悟;有些老师以“拓展”“迁移”为由,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不愿在散文教学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一节课带过一篇散文,忽略了散文理趣的品味和情思的感悟;有些教师只抓住散文的整体特点——形散神不散,却忽略了这篇散文特有个性的挖掘;有些教师把散文当作一般记叙文文本解读,忽略了被誉为“美文”的散文应有的审美教育;有些教师认为散文写法不拘一格,张扬个性,所以教法也就比较随意,忽略了引导学生去体察散文中表露的、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经验……这些现象并未将新课改精神落实在实处,未将散文教学与美育相结合,真正实现散文阅读的有效教学。
二、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散文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沉淀为审美情感后的审美创造,现代作家王统照说:“其写景写事实,以及语言的构造、布局的清显,使人阅之自生美感。”由于散文文质兼美的审美魅力,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加上散文在现行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散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重视散文情感的审美功能,积极探索散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规律。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灵动美好的内容。它让人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表现一种美的情怀。具有极高的审美属性,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获得精神愉悦。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利用散文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进入美的殿堂,让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策略
就审美主体而言,每个主体的审美经验、艺术修养、悟性程度各不相同,如何在散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下面谈几点教学体会。
1、寻意境、觅主题,分析散文的情境美
柳斌同志曾说过:“任何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以情感人,理在其中。”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注重的是意境的描写,讲究的是情感的渗透。
在散文教学时,教师可辅以情感的引导和内涵相近意境的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嗅觉等器官,让散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感,不断和学生心灵碰撞,从而引起共鸣,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在讲授《春》一文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一组优美的图画引导学生去感受“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所蕴含的优美意境,通过意境的展现去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又如《背影》一文,其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朱自清在谈及《背影》一文的艺术魅力时,强调“只在真实,唯在真情实感”。所以读完该文,读者脑海中自然会浮现步履蹒跚的父亲越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这一背影正是父子之间真挚感情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扣住“背影”这一特定意境进行主题分析,学生就可充分感受到社会人生中最美的情感所在。
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若能读出情来、引出情来、讲出情来,并充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反复琢磨,深入意境,充分做到由境入情,情境交融,以情感人,那么,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文、情、思等方面受到熏染,得到陶冶。
2、抓线索,讲头尾,掌握散文的形式美
散文的主要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也就是说散文形式多样,取材广泛,开合纵横,不拘一格,但其中心不散,主题明确集中。贯穿散文“形”“神”之间的就是文章的线索,散文的线索是各色各样的,但基本上不外乎五种情况:人、事、物、情、景。教学时抓住散文线索,对了解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是大有益处的。如分析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就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这一线索,根据这一线索,引导学生思考相关材料与线索的关系,文章的“神”也就昭然显现了。
在散文教学形式上,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散文一定要瞻前顾尾。一篇散文读到最后,读者往往被不知不觉引到一个意境横生的境界,再回首,却发现伏笔原在开头处。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开头,作者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对比,得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突出“济南真是个宝地”,结尾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因此,散文教学时若能紧扣线索,分析头尾,那么学生一定可以在学习中掌握散文严谨的结构,巧妙的谋篇布局,得到艺术美的审美享受。
3、品字词,赏表达,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词美意深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都灵活而富于变化。有的质朴淡雅,有的绚丽多彩,有的简洁明快,有的含蓄凝重。散文动人心弦的魅力很大部分就源于此。如何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呢?具体而言就是品味散文的字词句,赏析语言的表达方式,注意文章的修辞手法等。
品味散文的字词句,须抓住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即语言中传神的一笔。如《春》中描写春风的一句“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个普通的“抚摸”巧妙的表达出春风的温暖与柔情,使得春天的气息,自我的感受,跃然于纸上,那种喜悦之情,似乎要从文中溢出。抓住这些不仅可以欣赏文字表现力的优美,而且对把握文章的情境之美也有较大帮助。
赏析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找强烈抒情的句子。如《散步》一文结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寓意深刻,它以轻衬重,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我”——一个站在生命之链连接点上的中年人——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是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升华之所在,与文章的第四段中“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前后呼应,在整篇当中起着点明题旨、深化内涵的作用,是点睛之笔。(2)看生动描述的句子。如《春》中对“春草图”的描绘:“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作者抓住小草的情态,从质地、色泽、长势等方面进行生动描述,在描述中让人如临其境,回味无穷。(3)读确切议论的句子。如《藤野先生》中,文章在记叙了与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动机的话,便是:“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彩的议论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作品的主题思想当然是通过全篇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并不仅仅表现在这段议论里;但是这里的议论却是主题的升华,它将前面对于藤野先生品德的赞颂,作了更深入的开掘。作为学者的藤野,他的目光望着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自己希望能为新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故说“大而言之”)。“为学术”是他的全部思想行为的准则。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一致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
此外,在欣赏散文语言美的同时,还应注意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尤其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往往会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春》中描写春草的情态,春花的争奇斗艳,春风的温暖柔和,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抒发对春天的喜爱,最后三段三个比喻排比句的连用更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由衷的赞美。教学时若能紧扣这些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强烈向上的生活愿望。
总之,在散文教学时,老师若能全身心的投入情感,用心、用情去打开文本,从散文的内容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奥妙、长处,感悟其中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爱,那么不仅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味也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书目:
1、《美育基础》(吴亦文主编)
2、《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叶华
学校:南平市浦城县忠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