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周美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发布时间:2014/12/16 13:59:13

 

摘要:把舞台留给学生,注重导入,利用多媒体,注意激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导语  多媒体  激励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这样就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之道,贵在善导。”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实施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而导语正负有酝酿情绪、带人入境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好的导语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能够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沁园春 长沙》一文是毛泽东词中的名篇,词通过描绘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表现了作者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我在教这一课时,首先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导入,即“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接着引入课文,我说:“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的,为什么呢?”,这样引用诗句来导入,无疑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波澜,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节课大家学习非常认真,都努力去品味秋景的风韵。钱威在《语文教学艺术导论》中提出“它(导语)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显然,语文新课导入设计不仅仅在于烘托气氛和诱趣,更在于导入语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确定学习的起点行为方面的意义。

事实证明,注重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 把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就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一个套子式的过程。而要打破这种机械、沉闷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把“舞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导演”。如此,课堂气氛才能融洽、热烈,学生才能乐学、好思,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任务才能按质完成,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课前先让学生朗读,《三国志•魏志》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曾说:“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朗读,是学习语文课程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唯有反复的朗读才能品出文章的真意。例如我在教《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在大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并通过阅读把握作品的语言和人物的性格,请同学们带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深刻体会,大声齐读课文的前五段,要求融入感情,进入角色内心,更深刻的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活动。体会不同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然后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自编自演小品,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去;上课时演员用心演,观众用心体会;演完后,我趁热打铁,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大家讨论。如:①荆轲是如何劝说樊於期的?②荆轲刺秦王的准备充分吗?③荆轲刺秦王为什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让学生们都动脑筋思考,动口回答,并逐层深入地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学进去了,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这就避开了那种对人物形象分析贴标签的传统套子式做法,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倾听他们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

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标鲜明地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便可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

多媒体可听可视,形象直观,辅以音乐和动态画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和氛围,会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会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利用多媒体和画面展现康桥的宁静幽美,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 “河畔的金柳在河中的倒影”,“油油的在水底上招摇的青荇”,逼真的形象,美妙的意境感染学生。

又如我教学《雨巷》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丁香”、“丁香姑娘”的形象,我根据课文内容播放“丁香”、“雨巷”等视频文件,学生看后对作品的内容理解得非常到位、深刻,使教学生动、直观,易于理解。

这种直观、生动、形象的动态教学、化难为易,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学习兴趣大增,似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注意激励,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师应该用一颗“爱心”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目的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因此,在生活方面对学生爱护体贴,在思想行为上理解尊重,在学习方面培养指导,让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形成一种积极、和谐、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以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应该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可取之处,而不是挑剔、刻薄地要求学生的习作尽善尽美。我在作文评讲中,决不放过学生的每一处“优点” ,例如“你很善于观察生活,能敏锐地捕捉每一个有意义的瞬间,” “你的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细腻,具有个人风格。” “你的作文语言活泼自然,如同你的人”,等等。在语文活动中,我及时地表扬、鼓励,“你的记忆力惊人”,“你的字迹工整,书写很优美,”“你的音质真好”,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唤起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在具体教学中的途径很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一个人对感兴趣的事情总是表现出注意的倾向。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与探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中国教育报》,2000.10.7.4版 

 

 

作者:周美仙

学校:莆田市第五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