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聪: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发布时间:2014/12/16 15:19:07
我常跟学生讲,学习其实就是一种习惯,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规范,那么成绩就一定会跟着上来,好的学习习惯造就好的学习成绩,他们之间一定是成正比例的。
那么什么是学习习惯呢?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不管是初一的新生还是途中接手成绩较不理想的班级,都会发现,班级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笨,而是他们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的首要目标就是抓他们的学习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事实证明,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也就紧跟着上来了,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我认为作为班级的管理者,首先应该要抓好学生的各项规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发自内心想要学习,而不是别人压着他们学,也要学会合作探究。知识是一种能力,能力是一种习惯。换句话说,在学校学的那些具体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给学生的是一种能延续的东西,这就是能力,那么,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个领域的知识,只要他想学,都不会觉得无师的困惑。这样,就一定想要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他们踏入没有课堂的社会,才能保持继续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的的那个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经不同程度低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
第二、《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是告诉我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从细节入手,而且要持之以恒。而在教学中,就有许多的细节。这学期来,我们学校有特地训练学生的坐姿,站姿。我们初一学生入学训练,就特别训练了站姿,开学的一个月来,我们都利用下午第四节课的学生整个年段进行集训,训练学生的站姿,让他们把腰杆子挺直。年段还统一规定,课前三分钟训练坐姿,要做到两个“90度”,上课期间,学校还会有专门巡课检查的老师。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这就是注重细节。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不无道理。
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始终认为: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带路人,是学生的精神导师。你在某节课上曾经传输给学生的一道题的解法,可能在他以后几年、十几年,甚至是一辈子都不会用到,但是你对学生的爱护和引导,将使学生牢记在心,终生受用,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我坚信:只有当学生接受了我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我的教育。不可否认,人的智力水平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小的。多数的后进生大多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在某一阶段受到了创伤,并且一直没有疗伤的机会。对这样的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他们做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平时应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应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切不可一棍子打死。记得一个学生给我写信,她写道,很感谢你这么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别人发现,谢谢你发现我的闪光点,也谢谢你教我语文。学生总是期望被老师欣赏。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去捕捉成功瞬间的喜悦,使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这快乐,是教师应当给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在与学生朝朝暮暮相处时,一定要用自己真诚的心,去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亮点”,多关注学生生命的进程。
第四、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的一切过程要有助于学生形成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学校现在实行“问题案”教学,也就是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时教师对新知识不要急于分析讲解,而应创设学生自学的空间,以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新知,也学会学习。学生积极自学的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会有小组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学生一次就能解决,有的则要经过一番探究才能解决,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五、帮助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与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我们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我们学校推行的“问题案”教学,其中有一个步骤就是学生质疑,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写下他们的疑惑然后进行反馈,这样,老师上课更有针对性,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以便及时解决。
第六、让学生养成小组过关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我觉得没有必要事必亲躬,有些可以授权让学生自行完成。我会把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四个人一个小组,让他们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过关消化老师所要求的知识,而不是一定要老师亲自来检测,这样,学生就会变成老师亲自检测才念,老师不亲自检测就无所谓。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关注学困生,传统的分层教学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像是生命枝上盛开的美丽小花,它将点缀我们的人生,也将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②《老子•道德经》
③《语文教学之友》
④《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林金聪
学校:泉州市晋江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