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钦:谈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读中品味
发布时间:2014/12/18 15:23:00
“语文姓语”,因此,语文教学就要凸显课的“语文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所有的创新都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在低年段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不可忽视。
一、动情诵读,浮华汰尽显本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呤”,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城阅读教学的“热点”。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就想鱼儿离不开水。
余秋雨先生说过:“孩子的心灵纯净空灵,用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在四册《望庐山瀑布》教学始,学生齐读课题时没有轻重缓急,教师巧妙点拨:“小朋友把课题要读正确了,你们还能按老师的要求来读好吗?怎么读,能看出李白到庐山瀑布干什么?”学生再读课题时就强调“望”字,“怎么读,等看出诗人望的是什么?”学生又读课题,强调“瀑布”两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悟同一个句子中重音位置的不同形成的意义不同。在品读诗句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时,“谁能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朗读,让大家感受紫烟缭绕的美景?”当学生重读“生紫烟”时,老师笑着提示“我怎么感觉香炉峰在冒着滚滚的烟火?”学生恍然大悟,再读“生紫烟”时声音轻轻的,柔柔的,眯着眼睛陶醉在紫烟里。这样,学生读中感悟,呤中入境,自然做到“情动而辞发”。教师通过课件引领学生直观形象地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为“诵中生情、呤中入境”奠定了基调。“谁能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瀑布流得很快,流得很长?”学生在朗读时已经能够突出“飞、直”两个字,但语速较慢,教师以简洁的话语巧加点拨:“流得太慢了,我怎么觉得这瀑布像涓涓溪流在缓缓流淌呢?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学生再读“飞流直下”时,语速就快而响亮,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缓,语调略扬。教师点得准,拨得巧,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有声有色。在反复呤诵中引导学生在山水间神游,在语言文字中品味、领悟,受熏陶,被陶醉——读出诗样样的乐感,品味诗样的情韵,达到心灵和文本的沟通,情感和体验的升华。
教学《纸船和风筝》在体会小松鼠的快乐时,教师让学生边看图边说,小松鼠很快乐,那他是怎样去拿风筝的,并让全体学生起立跳跳,体会小松鼠的快乐。在品读“难过”,体会“真挚”时,放起忧伤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创设一种群体的感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师生在文章所表现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学生听了老师的范读,有的眼眶里充盈晶莹的泪花。接着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从音乐的角度体会语言文字中的音韵和气势,把文字变为生动形象的立体画面,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小动物们的难过心情。然后让学生找找“课文什么地方,让你最受感动?”学生读句子,体会到这是只“很会体谅别人的小松鼠”,在引读中感受小松鼠“再也受不了”的心情,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中感悟小松鼠的难过,很多学生发自内心说小松鼠“心里很伤心”,“很担心”“很渴望和好”。整节课,学生的情感时而快乐、时而难过、时而感动,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相统一,深刻地体会到友谊的真挚,从而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
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读”占鳌头。
二、静心默读,此时无声胜有声
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或缺。朗读和默读犹如人之左右手,同等重要。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部分第三条指出“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针对略读课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要求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使他们在充分的自读自悟中学会交流合作,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采用分层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
(一)初次默读,整体感知。提出明确的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用
眼看,用心悟。你读了以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他们的不同见解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扬。
(二)再次默读,画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有趣的句子或者段落,读一读。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的沟通交流,及时鼓励学生个性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语句和内容上的有趣。
(三)默读感悟,启发思考,分组交流,分享各自的感受。在引导默读时,学生一次又一次被故事情节吸引,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别人交流,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这样把“留白、静心”的默读引进课堂,追求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读中进入模糊理解的境界。语文课堂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
三、 动静结合,咬定青山不放松
于漪老师说“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象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动乏味,打不起精神。”欣赏文章讲究“动静结合”, 欣赏风景讲究“动静结合”,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动静结合”。“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静”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孩子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孩子的深入思考。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孩子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如果“静”多“动”少,孩子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动一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读不在于形式多少,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有效。每一次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与提高。初读课文时的自由读、轻声读,为的是读通课文,通过辨别字音是否读准、语句是否读顺,实现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时采用指名读、默读或分角色朗读……走进文本,产生体验;总结升华阶段采用诵读或齐读,从而领悟方法,展示独特感悟。在课堂上,当学生作为个体沉浸于文本中,不论是朗读还是默读,都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这样,学生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
在第三册《称赞》一文的教学中,设计了四个层次的读的训练:
一读,初读课文。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在伙伴间展示自己预习的效果,在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课文朗读,每人轮流读一小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真听组员的朗读,如果觉得他读得好,就给他一句称赞的话或一个称赞的手势。
二读,感受称赞的真诚。在初读全文了解了课文是写刺猬和小獾间的互相称赞后,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它俩互相称赞的句子划下,并试着来读读。刺猬与小獾互相称赞的两句话是全文学习的切入口,在学生静心默读课文,找出句子划出,重点是要求学生通过自由练读,读出真诚称赞别人的语气。
三读,品味称赞的魅力。指名读句子、同桌分角色读句子,加上动作。读出称赞的语气。再让学生默读课文7—10节,了解“称赞”在小獾和刺猬身上产生了怎样神奇的效果,找出相关的句子。在通过仔细阅读,找到重点句子基础上,学生经过反复的朗读,体会了称赞给人带来的愉悦心情。培养学生仔细读文,边读边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读,以情境对话的形式,引读2—4节内容,来体会第七节中小獾说的 “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自信。”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懂得,要理解文章的重点句的意思,就要学会把文章联系起来读,不能把它断裂开。
这样,学生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而是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关于读的结合,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由读正确、读通顺到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感情。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把感悟语言和理解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亲历对课文从陌生到熟悉,由不理解到理解的学习过程,实现了感悟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有机结合。通过反反复复的读,一次次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还文本以感情,变他语为己语,化文境为心境。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我们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和谐。给孩子一个宁静的时空,让学生动情诵读,静心默读,让课堂张弛有度、动静相宜,咬定青山不放松,让孩子们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滋味。
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共同享受读之乐趣,共同读出课之“语文味”。
作者:陈鸿钦
学校:福清市滨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