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林清琴:发挥课后练习的“正能量”

发布时间:2014/12/18 15:27:37

 

《语文课程标准》新教材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特别是课后作业在内容上追求“趣、活、宽、创”,低年级教材重点改编了课后练习和复习,中高年级重点改编了课后练习和作文练习,这一次教材修订有利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如何把握新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正能量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式求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儿特别热衷于接受各种各样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因此,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敢尝试,获得成功,还应以宽容的态度、丰富的情感、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不断的成功体验、让学生对创新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将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产生一种迫切要求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快乐地畅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之中。

新教材第五册《古诗两首》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根据你的想象,选一首,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出来;读了《快乐的节日》这篇课文以后,让学生唱会这首歌;学了《狐狸和乌鸦》让学生把课文内容演一演。这些练习寓学习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学生能通过画、唱、演,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同时也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引起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强烈兴趣,从而激发克服困难、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欲望。因此,语文教师不能认为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是美术课、音乐课、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应建立大语文的观念,使学生活跃思维,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

二、内容求活

新教材的作业设计由“重现式”转向“发现式”,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过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得到独创性结果。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学生便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寻求问题尽可能多的答案。

新教材中第五册《会摇尾巴的狼》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一读,说说每组中的AB句子有什么不同。(1)A:狼掉进陷阱里,爬不上来。B: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2)A:你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B: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新教材很重视这种句型的设计,这种作业设计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很多册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都出现句子比较的题型,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句子比较,学生自己通过用比较的方法来理解句子就能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吸收,以达到学会学习,自我发展的教学目的,变“讲堂”为“学堂”。

三、思维求宽

思维求宽就是要联系生活,扩展创新的学习实践的空间。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生活处处可学语文。它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

修订版的教材很重视这点,第三册《家用电器》课后就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还了解有哪些家用电器。学了《水的变态》问:你在生活中看到了哪些水的变态。第七册《蝙蝠和雷达》的选做题:“读书、查资料,了解还有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向同学介绍一下。”《新型玻璃》的选做题:“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把你想到的讲给同学们听。”为此,教师应提倡学生扩大阅读面和社会交往面,读书看报听广播,学会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等,为学生独立探索和自学创造条件;要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学生参与。如此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他们能在生活中学语文、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学语文。

四、评价求创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评价标准进行改革,摒弃过去那种单一的评判方式。建议教师在学生探究问题时,应做到:同一意思,不同表述,应当提倡;同一意思,不同角度,应当表扬;意思不同,言之有理,应当称赞;意思不同,没有大错,应当尊重;意思不同,错误不小,应当疏导。

总之,我们必须在深入领会《课标》精神的基础,重视课后练习的教学,落实“四求”理念,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通过巩固不同类型的课后练习来提高对课文掌握能力的培养,方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素质拓展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作者:林清琴 

学校:泉州市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