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玉:谈谈小学语文教育的美育实践
发布时间:2014/12/18 15:41:31
提要:社会热议语文高考分值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为重要问题,而培养他们的兴趣,则要从让学生发现语文教育中的美、学会欣赏语文美、最终自己可以创造美开始。引导学生发现美,学会欣赏美,逐步创造美,应该是它的三个步骤。我们不仅可以在在语言文字中,在词语、句群之中发现美,而且可以在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之中找到美。美感教育应着重于使学生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最终目的就在于创造美。创造美的第一关键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要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诗般浪漫的语文教育情怀,做一个爱语文,爱教语文的自己。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育 发现美 欣赏美 创造美
这几天,全国上下热议的话题之一是北京高考改革,淡化了英语,把语文学科从150分提高到180分。于是,怎样引导孩子爱语文,怎样让孩子学好语文,怎样的语文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语文让我们学什么?一系列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乃至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我认为,语文教育的功能,重要的不是培养多少作家,不是培养多少个“莫言”,而是“把普通民众的写作水平提高到可以胜任一项工作的程度。”而是提高民众的审美情趣和培养民众的人文价值观。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首要是培养学生读语文的兴趣,而培养他们的兴趣,则要从让学生发现语文教育中的美、学会欣赏语文美、最终自己可以创造美开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是语文教育中必不可缺的元素,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更具美感。
那么,怎样把美融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呢?我想,引导学生发现美,学会欣赏美,逐步创造美,应该是它的三个步骤。
一、寻找美、挖掘美、发现美
要让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之”到“乐之”,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语文的美,需要用心去感悟,只要用心,我们不仅可以在在语言文字中,在词语、句群之中发现美,而且可以在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之中找到美。
先说文字美,因为文字是文学作品大厦的砂石。中国文字的符号性质与以象形为基础的特性,汉字的笔画形态来自图画,美如图画。在书法家的笔下,汉字使人在视觉上获得美感,一笔一画都寄托着书者的情思,犹如人的品格,形成了它的笔画美、结构造型美、运动和谐美的特点。语文教学的第一步是识字,看图识字既是审美的巧妙运用。汉语的音韵也是美的。如《匆匆》一课中, 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相同的句式如一条流动的河连续不断,如一条调合的琴,泛着连续的音浪。“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也使读者陷入深深的反思中。汉语的音韵美在古诗中也得到了体现,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有平仄对仗的运律,有夸张,比喻的描写手法,诗句平整而不滞。“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飞”字也奇,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读来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
美在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之中。语文是以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为其特征的。所以语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体验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美,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教材中,有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美育因素蕴涵十分丰富,因此教师要以敏锐的目光和感性的心灵去发现文章中的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发现、感悟、体验文章中的美,从而陶冶学生纯洁的心灵,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
二、品味美、感悟美、欣赏美
语文教学是活化思维的韵律学识,智慧,解放,——张扬了个性,抒写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美丽。教学的美则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它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创造、共同培育、相互欣赏的一朵精神奇葩。
比如七言绝句《泊船瓜州》,短短二十八个字,却蕴含着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能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并不难,但要深入体会离家多年、而此时又归心似箭的作者的内心情感,就需要我们教师用语言点拨、以情感诱导。于是,有一位老师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提问:“作者在瓜州停船过夜,可能站在什么地方了望、吟诗呢?”当学生回答可能是站在江边了望江南时,该师顺势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衬托下描述:“当年作者从北方乘船而来,一路流水,一路思乡,终于在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到达瓜州,旅途的劳累,冲淡不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他独立岸边,听着潺潺的水声,迎着习习的江风,举头遥望,对岸那万家团圆的灯火,那春风吹拂下的熟悉的山峦,这一切,怎能不使人思绪万千呢?”如诗的过渡语句,舒缓的语调,充沛的感情,为学生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古代诗词的美深深感染了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陶冶心灵,自然界中的优美风光,最能使人产生愉快轻松的心境。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美文,正是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的优美风光之后的心灵写照。文中那徐来的清风,皎洁的月光,拂水的柳丝,灿烂的春花,多娇的江山等美景,使人的神经系统处在一种柔和平衡的状态中。应该引导学生激发青春美,憧憬未来。“那些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童年生活如潺潺流水般离我们渐渐地远去,童年成了一支难忘的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让学生充分了解他人特别是名人的成长足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应该引导学生感悟平凡美,熏陶情感。“情动方能辞发。”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除了自然美之外,还有真挚的人情美。世态冷暖,人情世故,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通过学习这样的文章,让学生感悟人情美,使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有些在生活中没有出众的相貌,没有英雄般的事迹的普通人、平凡人,当我们走近他们时,就会慢慢发现或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善良、淳朴……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实现情感的迁移。可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让学生学会关注普通人、关注弱者,使学生真正从心灵上得到启发、受到感染,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民间美,发现艺术。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几乎每一件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教师应当注意利用本地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课外,去发现那蕴藏在民间的瑰丽艺术。应该引导学生品悟哲理美,塑造人格。古人说得好“文以载道”,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具有深刻的哲理,教师要敏锐地把它挖掘出来,利用这一资源,来塑造学生的人格。
在此基础上,美感教育应着重于使学生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欣赏美,就是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闹市的一街风景,体验大自然的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欣赏初春萌发的每一枚嫩芽;留心身边每一朵花儿的盛开与凋零;关注每一阵秋风的拂面和游走;捕捉每一声痛苦的呻吟和欢乐的笑声……
三、想象美、勾勒美、创造美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最终目的就在于创造美。创造美的第一关键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辩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
其次要紧密联系生活。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生活的滋润,美的语文更需要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语文课堂蹦跳出的欢快的小河……时代是涌动激情的小河,语文是时代的语文。写作训练,是学生对美的创造性表达。作文中多让学生观察,探索生活的奥妙,绘制生活的彩图,引导学生尽可能去接触、感受和认识周围现实的美。当然,我们反对一部分学生,为了体现创造美,在作文中“装饰先于实用”,割断了与生活的真实联系,写作成为对范文的重复模仿,成为一种高强度的技术操练,学生文化能力的萎缩和精神世界的贫瘠,致使少数“优胜者”的“锦绣文章”,也大多是虚情假意的“伪圣”写作,形成“新八股文”的套路。这不是创造美,而是在玷污美。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一个新形势下的小学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中不同的内容,因地制宜选择不同教学方法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诗般浪漫的语文教育情怀,爱文本的语言文字,爱文本的生命活力,做一个爱语文,爱教语文的自己。
参考文献:
1.谢国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原则》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7-8月
2.李凤琴:《语文教学与美育》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8月第1版
3.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4.陆一帆:《人为何要有美的修养》 《南方周末》特约文章
作者:林燕玉
学校:福建省南安市丰州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