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姚娟玲: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发布时间:2014/12/22 21:15:08

 

摘要:“细节”,按字面上的理解,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课堂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包含着大智慧。课堂教学也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教学细节也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

“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就是重视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追求教学实践的智慧与艺术的统一。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实践与体现。成就精彩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需要我们从关注细节开始。

关键词:细节 关注 精彩

 

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都有着生成的规律和必然,它们看似不起眼,但往往正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就让我们的课充满生机,让我们的孩子充满活力。因为教学中这些易被忽视的细节往往包容着智慧的火种,都将可能成为思维的创新点。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方能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

一、精心预设,把握细节

我们知道,文本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细节往往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细节可能就是一个看似平常但意义深刻的词语,可能是一个普普通通但意犹未尽的标点符号,可能是一句朴实无华但意蕴深刻的句子……只有对文本深入地探究,才能发现细节,把握细节,并以细节为支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第4节中“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这句话时,我有意把“一句一句”改成了“一句句”,这时有的学生马上站起来提出,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思考“一句一句”与“一句句”可以换吗?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赏赏,他们有自己的合理的见解。有的学生在交流时说,“一句句”表示的阅读速度比“一句一句”快,像在浏览,而事实上,周总理是在审阅,他“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从这里可以看出他逐句推敲。这说明了周总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如果改为“一句句”就显得周总理改稿子有些仓促、心急,不符合实际。然后让学生朗读体会,经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可以说这个细节设计,即通过“一句一句”与“一句句”的比较,训练了学生对“一句一句”的理解,更体验了周总理为国家,为人民忘我工作的精神。这样的细节预设让课堂教学饱满充实,也让学生终生难忘。

或许这些教学细节表面上看似信手拈来,实质上却是教师的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关注细节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来源于教师与文本先期对话的深度与广度。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无不在一个个教学细节的预设或生成中得以提升。

二、灵动探究,捕捉瞬间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上的一个个细节,见理念、见功夫、见魅力……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因为细节成就了精彩!细节成就了完美!

1.眼睛捕捉细节瞬间

教学细节蕴涵着科学素养。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生成一次精彩,每一个细节也可以毁灭一次精彩。作为教师要善于用眼睛去发现细节,用耳朵去聆听细节。

有一次教学《田忌赛马》。此时正在进行田忌与孙膑的对话。一女生在读孙膑的话,读得已经很不错了,也赢得了下面学生的掌声。不料,有一个小男孩在下面不住地摇头,我及时捕捉到这个信息,便请他来谈谈摇头的原因,并再读这句话,结果这男孩确实比那位女孩读得更为出色。至此,课堂被完全激活,同学们竟相表现自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质疑催生细节亮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不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他们思考,而且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因为这些“意外”的想法,大多是演绎课堂精彩的亮点。例如:我在《麻雀》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及时关注了课堂讨论中的一个句,致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成的活力,充满了灵性与思辨。

师:刚才我们从老麻雀的动作、神态,体会老麻雀拼死保护小麻雀这份深深的母爱。现在我们一起能不能为他们寻找生路?

(学生讨论汇报)

生:“我”把小麻雀送回鸟巢里不就安全了,什么事也没有。为什么作者不那么做?还要看看自己的猎狗步步逼近小麻雀?

生:我现在也有问题:既然被这种“深深的母爱振撼了”,但为什么不把好事做到底,把小麻雀送回,防止还有下一只猎狗和其它的“庞然大物”呢?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受在这个世界上一个最深又是最浅,最复杂又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当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它的父母会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那么,作为一个父亲,为什么作者没有把小麻雀送回巢里?

生:作者不把小麻雀送回巢里,是希望不再有此类情况发生,彻底解决的办法是小麻雀早日拥有一双傲翔的翅膀,早日会飞翔。

生:也许小麻雀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较量,它会暗下决心,从早苦练,从现在就开始学本领。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作者能为小麻雀的未来作考虑,说明他也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这让我更加敬佩他,我在课外还要多读读他的作品。

在这节课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我”把小麻雀送回鸟巢里不就安全了吗?”这个教学片段虽然不是课前的预设,但庆幸的是,我没有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捕捉到了这个生成的节外生枝,让它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最佳闪光点。对于学生的问题,我采取了“冷处理”,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探讨,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最终问题便在师生的共同互动中迎刃而解了。

三、在巧妙的评价中提升细节

教学评价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味剂与催化剂。教师必须抓住一切有利资源,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绝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要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和释疑的可能。教师在关键处由浅入深的评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视野,还能引发其创造的欲望。

1.激励性评价——让细节锦上添花

正如一位教师所创造的“举左手,举右手”的教学细节:如果能够回答问题的举右手,如果没有把握的举左手,教师根据学生举手得信息来决定是否请他回答问题。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在课堂上常可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后,常可听到教师这样的问话:“谁愿意把你想到的说给老师听?”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按照面向全体的理念,应改为“谁愿意把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听?”一词之差,但反映出两种泾渭分明的教学观。

一次,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读《林海》,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我请一位同学朗读时,因为口吃和紧张的缘故,他激动得很久没有读出声来。教室里出现了哄笑的场面。这时,我打了一个“停止”的手势,我温和地对他说:“老师知道你能读好这一段课文,你是在酝酿自己的感情,是吗?我们在朗读课文时,都有想象画面酝酿情感的时候,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相信你行!|”这时,我又朝向同学:“我们大家应该互相帮助,而不应该嘲笑别人,相反我们应该感谢对方;是他能够当着这么多老师勇敢地表现自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是不是应该向他表示感谢?”随着一声“是”,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在同学们关注的目光下,这位男同学一脸镇定地读完这一段话,并获得了热烈的掌声。这在后来的课堂上,他始终昂着头,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认真地做着笔记,一脸的自信,一脸的幸福。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看似“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有意无意的忽视和漠视的地方,我们教师应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都努力去避免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委婉性评价——让细节绽放光彩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堂公开课,我还记忆犹新;在让四个学生板书生字后,于老师拿出红粉笔要给写得最漂亮的字画上红圈,以示评判褒奖。其实,那几个字孰优孰劣,一眼即能看出。但出人意料的是,于老师在圈出了那一个明显漂亮的字后,又仔细端详起另外三个难以让人恭维的字,一脸的认真劲,决不亚于鉴赏一位位书法大师的“真迹”!一会儿于老师面露欣喜之色,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将其中写得较漂亮的偏旁部首圈了出来,且啧啧称赞,就连那实在让人不堪入目的“凹”字,中间的凹陷处也被于老师郑重其事的画上了红圈,并竖起大拇指:“这个‘凹’,很有分寸,这个‘折’,很有力量。”

于老师在这个课堂上小小的细节教学,折射出一个学者的光辉。他善于从每个学生身上,于每个细节处,揭示出闪光之点,通过这种委婉性的评价,努力在细节之处寻找出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谱写教育华章。

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刻珍视每一颗童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如果我们没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只会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设计,那么,正如袁振国教授所说:“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让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一个个脱离预设的“细节”,使它们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作者:姚娟玲

学校:福清市虞阳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