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张云华:提高作文教学实效三部曲

发布时间:2014/12/22 21:14:56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走入了“学生厌写,教师厌教,耗时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人谈“文”色变呢?首先是我们老师认识问题,总认为一篇好的作文一定是文质兼美,而且还有字数要求。其实这种认识无疑是拔高了习作的要求,高估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到写作文高不可攀,进而丧失了作文兴趣。而2011版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写作应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表达是否得体恰当。此外,新课标还取消了学生作文的字数要求。看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老师们要不断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打破种种禁锢,还学生以题材选择、思想表达、语言运用等诸多方面的自由,还作文教学更广阔的舞台。笔者经过课堂实践,认为作文教学要奏好这三部曲。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绝大部分的学生之所以写不出好作文,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心中没有作文素材,平时也不爱观察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不善于从身边的事情中去提炼和积累作文的素材。所以做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洞察周围发生的人和事,学会积累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的作文素材。正如新课标提出的: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

1、巧手拈来课堂练笔点。众所周知,课堂小练笔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加深学生情感体验、促进读写迁移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作用。学生写好作文,必须要从小处着手,也就是写好作文可从片段练习开始。写片段是对事物作单项或局部的描述,常常是单刀直入,无需开头、结尾。它可以是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只要自己觉得有内容有感受,就可以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

面对着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而且知道学生学会文章的构段方式和写作手法。如学了老舍先生写的《猫》这篇文章之后,老舍先生对猫的特点描写之具体和在字里行间对猫的喜爱以及清晰的构段方式深深打动了学生,此时的学生产生了动笔的热度,如剑在手,不动也难了。又如练习续写,续写可以联系小学生能够生活实际、课外阅读、按提供的文章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给文章补充一个适当的段落或插进一个合理的情节。在学习了人教版五年下册的《半截蜡烛》后,就在学生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还回味无穷时,我趁热打铁:“到底这波兰一家人能否逃脱德国军的魔掌呢?相信此刻同学们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这个故事。”学生心有所想,心有所感,可以说是一挥而就,很快就写出了不少生动的来,甚至还有的同学模仿文章的剧本形式继续写下面的情节。

 2、妙笔描绘多彩校园图。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有老师,有同学,有许多意义的趣事。有比赛时欢欣鼓舞的场面,有考试时垂头丧气的神情,有面红耳赤的辩论…….

记得有位同学把考试时同学们的神态写的生动有趣:只见同学们有的紧锁眉头,苦苦思索;有的胸有成竹,挥笔疾书,如行云流水搬写着;有的嘴里还暗念着什么…….顿时,刷刷的写字声充满了教室的每个角落,像饥饿的春蚕在咀嚼着鲜嫩的桑叶。”其实,一次运动会、一次春游、一次游戏活动等都是学生很好的写作素材。习作训练只有关注孩子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语言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我们要留心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好切入点,抓住兴奋点,捕捉习作训练题材。这样,学生就成为学习的主人,作文也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自然有话要说、有话想说。

 3、即时记录精彩突发事。我们教材单元训练中的习作,大多都是写“昨天的故事”。学生在习作时,必须从记忆中把与习作主题有关的信息检索出来。而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即使有较强的记忆力,回忆间隔了很长时间的生活信息,又怎能与当时“原汁原味”的生活所见,所闻、所感一模一样呢?如果采用即时提取策略,可以使现场形成的记忆因手较少干扰而更容易提取,学生就能从自己的喜好、情感出发,从丰富的资源中有机提取,优化组合,精心加工,而后进行再创造,就能写出体现童真童趣的习作来。

 有一次,我在评讲一位学生的作文《游黄山》的时候,因为文章构思,立意都很新颖,我想让全班学生分享一下,就在班上朗读这篇文章。谁知我刚读完两段,就有一个同学在下面嚷嚷:“老师,我看过这篇文章。”说着把写有这篇文章的作文选拿了上来给我看。顿时,班上的同学把目光投向了那位抄袭的同学,那位同学感到羞愧,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的。看到这情景,我说;“是呀,作文是我手写我心,该不该抄作文呢?”针对这一话题,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及时引导他们把话说完整、说具体。讨论过后,我就布置一篇作文《课堂上的尴尬事》:“同学们,如果把今天发生的事件和你心理感受到的,用笔记下来,这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在学生的文章有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形象的描写:“小灵听着老师念她的文章,脸上浮起两片红云,嘴角也微微上扬,可得意了,像打了胜仗的将军。忽然,安静的教室响起一个粗嗓门:老师,她的文章是抄的,我在作文选看过。这句话像晴天霹雳炸的小灵蔫了下去,头埋的低低的,脸色由红转白,眼皮耷拉着。…….”也有对“抄作文”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回顾我们刚刚进一年级,抄写拼音、抄写字词,不都是从‘抄’开始吗?而抄应用得当就是模仿,模仿别人的文章内容或是运用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来写本来就是一种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还有的说:“你可以学习人家文章中的优美的词句,用在自己的文章里,也可以把自己要说的话模仿别人去说,但不能一字不落地抄人家的原文作为自己的习作。”看来,当偶发事件成为学生的热点事件,他们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优秀的习作不难在他们笔底生成。

二、“万紫千红春满园”——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小学阶段的作文重在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感受,多想像,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自主选择表达形式,有创意地进行表达,真正能够实现“我笔表我口,我口言我心

1、大胆放手,让真实成为作文的主体

教师在写前指导得越详细,对学生的思维束缚得越紧,学生自主、自由表达的空间越窄小,因而作文雷同的现象越严重。每次作文学生必等待教师指导,不指导就不知如何下笔。结果,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精神、个性表达等,都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真实的世界。但是,自由表达不等胡乱表达,结合课文的学习适当渗透文章的写作知识才是教师指导的内容,也是自由表达的前提。如先总写后分写、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归纳等常见的构段方式;按时间顺序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按观察顺序写等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写人要从行动、语言、外貌等方面写等。这些作文常识可以结合典型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有所注意,并习作中尝试运用。

2、革除羁绊,让真知成为文章的主角

成年人有生命的感受和视角,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也有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往往不同于成人的体验,那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理解和孩子的感受。你就必须革除禁锢在学生心灵上枷锁,给学生以宽泛的主题。只有主题宽泛了,学生才能张开遐想的翅膀,任心灵自己有驰骋,人思绪自己有翻飞,在众多似曾相知、相识的素材中寻觅最合乎要求的内容。进而,无拘无束表达出最想表达的情愫。如一个学生在《我战胜了挫折》中这样写道:

孤独与寂寞陪着我过了一天又一天,想着远在天边的运动会,可又被尽在眼前的脚伤给阻碍了,挫折把我给吓垮了。我发现了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有气无力,不是看电视,就是躺在被窝里昏昏欲睡,我无法一天天像往常一样开朗、活泼地生活着。直到一天去看另一位骨科医生时,他说“天天心情好,你的脚伤就会好“,这句话让我重拾信心,不再天天睡觉了,开始下床慢慢学习走路了。脚伤后地第一次双脚踩在地上时,觉得很不自然,总是感到左脚重,右脚轻。刚迈出第一步时,右脚的刺痛让龇牙咧嘴,像利箭直刺骨髓,恨不得就此放弃。想到同学们疾走如飞的身影,我咬着牙坚持着。最后反复尝试终于学会了走路。

我想,我已经战胜了挫折、击败了逆境,在它们面前重新站了起来,重新找回了自我,让我懂得了成长的故事中常常会有面对挫折、失败的时候,我们希望大海风平浪静,却常常有狂风和恶浪;希望江河一泻千里,却常常有漩涡和急流……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地战胜它。成长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逆境、失意、挫折和失败会经常伴随我们,但人性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动力。

一千个不同的人便有一千个不同的“挫折情节”,有的充满了理性的感叹,有的富有浪漫情怀的哀伤,之所以不同也许因为心境,也许因为性格,更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视角。而这位学生对挫折的理解是通过对自己真实的感知来表达的,读起来动之心扉,引发共鸣。

3、激活灵智,用真情装饰自己的作文

真情是文章主旨的凝聚点、结构的链接点、表达的生长点。只有敞开心扉,把心灵里至真至纯的东西开采出来,从生活的平凡小事中生发开掘出异乎寻常的底蕴来,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请看这个片段:

在期末考试,信心满满的我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失败。那个鲜红的83分映入眼帘时,我小小的自尊心被击毁了。

抬头望望天空,夕阳像只中弹的鸟儿,向下沉去……正如我自卑的心一样。我叹了口气,拿出那张击伤我的考卷,可一瞬间,泪水又喷薄而出!只见考卷上何老师用娟秀的字迹一笔一划的写着:“骏马奔腾大地,难免失蹄折骨,雄鹰翱翔天空,难免折伤飞翼……”原来,何老师并没有对我失望!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我、鼓励我。一刹那,我那颗被蒙上阴影的心被深深感动了,这句话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扫帚一样,扫去我心上的尘埃,让我在学习的路上乘风破浪!使我对数学信心满满,让那自卑的心理一扫而光。看着这震撼人心的句子,我的眉头舒展开了,如同一股暖流流进心房,我仿佛已经看到那风雨过后的彩虹,仿佛已经看到那何老师为我带来的阳光在飞扬,飞扬……

这是小作者的真情流露,恐怕也是所有孩子的心声,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孩子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不拘形式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感受,用独特的文字去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这样写作才能成为学生的“快乐之旅”,在作文的园地里百花齐放。

三、“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引导学生在习作评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不可能一挥而就,总需要反复修改,才能使作文不断具体、完善,同时也是学生习作学习新的加油站。在2011版新课标中特别强调了: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也就是说,我们老师要把修改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写完作文后认真修改,这既是在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对人、对己认真负责的精神,同时又能是学生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积累作文经验,摸索、领悟表情达意的门道,进而不断提高作文质量与能力。

1、教给方法,省时高效

首先是“三读”:第一遍默读,看看文章是否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调整顺序,补充内容;第二是轻声读,改正明显的病句和错别字。第三遍放声读,进一步润色加工,修正词句,让文章更生动具体。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赏评,找寻“闪光点”,找准“修改点”,有所侧重进行修改。

2、成立小组,促进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由于学生的水平差异,有的学生文笔比较流畅,而有的学生半天写不出几句通顺的话。这样先有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评改小组的组长,由他们来组织互相阅读、修改,写意见。此时,教师不要做旁观者,要参与讨论,提供方案,收集信息,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学生在互评之后推举出自己认为较好的作文,在全班诵读、点评,再有全班同学点评。可以整体概述,也可以有侧重地针对性发言。通过互评,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以优带差,从而促进整体评改能力的提高。

3、点燃希望,体验成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写作文没有兴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从写作中看不到希望,对于那些基础弱的孩子大部分的老师没有耐心,言出不逊,总是打击一大片,学生从我们的评语中感觉不到写作的希望,他们辛苦写出来的文章得不到认可和肯定,时间一长,对习作的兴趣也日渐消失。

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在教师评讲这方面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在学生自改前全面阅读学生的习作,发现共性的优劣和个性化、典型的习作,以提出大家自改作文的方向;二是提供典型习作进行“修改引路”,引导学生掌握修改一篇作文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三是无论欣赏优秀作文还是分析作文的得失,都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自己看出得失来,推敲出结果,品出“味道”来,从而促进他们修改能力的提高。老师除了做好“面”上的指导外,还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个别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去发现他们每一篇文章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褒奖。如果我们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点燃写作的希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那么,我们就不用愁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了。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学会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修改中逐步掌握写作技巧。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发现学生的真情在自己的文章里自由流淌,笔下的文字已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成为他们倾诉表达的自由乐园。

 

 

作者:张云华

学校:福州市福清市元洪附小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