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生: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发布时间:2014/12/22 21:20:52
摘要: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就要从人的思维特点出发。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中,学生只有遇到困难,感到有问题必须自己去解决,才会积极地去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个性化”中去的重要手段,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该从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以“疑”为线索,促使学生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给予积极引导、启发,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在探索实践中得到独特的体验。
关键词: 个性化 阅读
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个性的人
《好教师必学的5项教育新思维》一书中,曾庆春对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要求培养有个性的人”在第二章 整体和谐 的主题教学的实施中阐述到“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教育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二、人的个体差异决定了阅读体验的独特性
个体的差异决定了阅读体验的独特性,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的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由于个体的不同,生活阅历也就不同,对事物的感悟、看法也就不同,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也就有各自独特的见解。
三、引导个性化阅读的策略
(一)把时间还给学生
做任何事情,没有时间的保证就没有过程的完整性,只能是跳跃式的,或者是没有消化的接受别人的现成的东西。
1.要让学生有充分读和悟的时间。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有个性的阅读就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品读感悟。《小学语文新课标》【2011版】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教者本人在看了《教师教学用书》及其它教参资料后,会对文本的解读有个定势作用,认为就是那些现成的答案,只有让学生都接受了这些现成的答案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只有掌握了这些答案才是会学习,所以当老师遇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时,老师总是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这样老师占用了学生阅读实践的时间,没有实践就没有独自的感悟,也没有成功的愉悦感。再者,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阅读实践有着个人特点,其阅读思考的角度、感受、体会是不会一样的。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并生成独特的阅读感悟。
2.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交流和表达。
我们在看辩论会时会有一个感觉:正反双方都不会轻易认输。为什么正反双方会在双方对辩时表现特别激情呢?人都有好胜的心理,在双方各持自己的观点时,总想全身心的投入,把自己掌握的材料、信息尽情的挖掘出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引经据典,把自己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独特看法表达出来。这时的观点、看法就是各人最个性的表达,在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和表达就可以激发学生个性、独特的阅读感悟表达出来。
3.要让学生在课后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社会和语言材料,让学生的感悟更丰富,更有个性。
课文的容量是有限的,应引导学生接受更丰富的信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要让学生有大量的课外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要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也能够得到培养。特别是让学生课外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只有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才能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主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阅读欲望,最终形成习惯。接受的信息越丰富越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更独立的感悟和思考。
(二)把主动权、选择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既然是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就应该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改变那种消极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质疑、思考、发表见解。在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一篇课文中有好些段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品质。只要学生在自由的解读中,从一处或两处感悟到就是他的成功,就是他的收获,就应该肯定鼓励。“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该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之中。如果教师固定了框框、模式给学生,他们就不会进行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因此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基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让学生处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自主阅读才有可能,学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才会积极思考、主动质疑,才会体验真情、再现生活。就是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不一定非得让学生先解决第一个再来第二个,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解读,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个问题去探索思考,只要尝到成功的喜悦,他就会有继续阅读、感悟的欲望,问题将迎刃而解。
(三)分层次阅读,不断引导学生主动读悟。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这样做,其一,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开始出示几个把握文章主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再让学生回答或讨论交流后回答,但此时学生对课文还没完全读懂,只是有个粗略的印象,如果我们急于“讲”、“问”,就挤占了课堂大部分时间,造成学生没有或很少读的机会,以致一篇课文学完,教师讲解分析得多,而学生掌握的内容如空中楼阁,根本不是真实的感受,束缚思维发展。其二,就是我们所信奉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认为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没有目的,没有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只是让他们摇头晃脑地读课文,这种有口无心的机械化的阅读只会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会对没有目标的读感觉乏味。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导性,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课堂上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做到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条理地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另一头就是“学生个体”,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在主动积极的读悟和思考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避免单纯地进行理性化逻辑分析和说教式的阅读教学倾向,我没有做过多的理性讲解,特别是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提领全文的关键句的理解,我是让学生自主朗读、比较、体会。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主动思考解读,把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理解分成“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通过对说父亲了不起句子的读悟,感受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通过对说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的读悟感受儿子勇于同死神搏斗,感受巨大的力量来自儿子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这样总起来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理解就不难了。特别是对父爱如山的震撼不是来自老师的讲解,不会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来自学生的读悟过程。
(四)动情品读,让读者与文本情感交融,产生独特的体验
由字词句组合成的文本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只有充分的投入的读才能悟出其中的内涵,才能理解感悟词句中的意蕴。当然,首先要抓住“悟点”,确定感情基调。其次是要入情入境的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在现场听音乐和听别人描述音乐的意境和美感,这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别人向你叙述某一乐曲的意境或表达的感情,你只能听他的感受、观点,你只能感觉是那么回事,你不可能有心灵上的触动,而当你置身于某一乐曲的演奏现场,那乐曲的声音传达到你的耳朵,触动你的听觉,这时你定会随着乐曲的高低、欢快、或悲伤等变化,而且你会有身临其境,不由自主的感情变化,随着乐曲的欢快而高兴,随着乐曲的沉闷而悲伤,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声音对人的感情变化所起的作用,只有动情的大声的读出来才会有让你融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此时你置身其中所产生的感情不是别人可以表达给你的,一定是你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涌动的情感体验,这是独特的,是由感而发的。
三、个性化阅读不等于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尊重现实的“文本”,让阅读教学再创学生的现实生活。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成文现实和时代背景,都表达出作者的一种或多种思想、情感。阅读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同时又是学生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环境相差不大,学生的这种对文本的阐述和反应,应该是更大范围的认同,而不是一种纯主观、纯主体的反映,学生不可能想怎么样阅读就怎么样阅读,想怎么样理解就怎么样理解。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也要强调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尊重课文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中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①《小学语文新课标》【2011版】
②《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贾馥茗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③ 《好教师必学的5项教育新思维》曾庆春 编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华生
学校:三明市宁化县红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