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玮瑜:语文教学之文本有效研读例谈
发布时间:2014/12/22 21:21:23
摘要:研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有效的资源,并在课堂上有效解读和利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季羡林的散文名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提倡有效研读,在超越文本,开放文本的同时,缩短文本与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的距离,在如花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渗透学习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提升一份审美情趣,熏陶一种来自异国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有效的资源 学习行为 学习方法 引导 渗透 提升 熏陶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文本是一个重要的对话者。因此,研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有效的资源,并在课堂上有效解读和利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的教学谈谈我在文本研读过程中的些许体会。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确立了重点段落的教学后,我们可以图文结合、读想结合、读议结合,抓住重点词,如“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词句,让学生体会、感悟德国家家户户养花、鲜花盛开在临街窗户的奇丽景色。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深深陶醉在异国这与众不同的美景之中。在感情诵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通过这一重点段的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德国那与众不同的异域风情。在此基础上,其他段落的学习,可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真正做到长文短教,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一、看花香满径,感异国别样情怀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尤其是第三自然段,是异国奇丽美的集中体现,于是,我引导学生:“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季羡林先生笔下的花有什么不同?”并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层层深入,透过文字直抵内心,使学生潜心会文,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
1、读中看花多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点燃他们心中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词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从读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开始,不是运用工具书上的解释词语,而是追问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好像又听到了什么?……”,接着即兴创境:教室变成了德国的街道,学生变成了德国的居民,对话开始——你家的窗前什么样?再往前走,你家的窗前也一定是?这边的的居民,你们家的窗前一定是?那边的居民……在亦真亦幻的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化文字为带有色彩的画面,文本文字被激活了,文本画面在学生想象中变得丰富、立体而生动了。这样,他们便真正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
2、想中步花道
文中的“山阴道”一词出自典故,语言简练但意象深远。单从典故去僵硬地解释有些枯燥无味,于是,在学生从资料了解“山阴道”之后,我对资料略作梳理——“山阴道”是古时的一条官道,位于浙江绍兴;明朝文学家袁宏道曾说: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所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也成了一个成语。简练而专业的解释吸引着学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我以“想不想亲眼看看山阴道?”诱导想象,在动情的描述中带领跨越时空,缩短距离,将文本“还原”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想象,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物的体验。融入课文描绘的美妙境界。
3、练中入花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这篇课文中,对于人们赏花时,花的奇丽带给人们的震撼并没有写。于是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在这样的街上,可能会有哪些人?也许是一位早上出来晨练的老人,也许是一位疲惫的游客,也许是一位身背书包的小学生,也许是一位商人或是记者,甚至是一只小蜜蜂……当他们走上这样的街头,他们会有何感受?请同学拿出纸把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在自主的角色选择体验中,深化情感。同时,提笔练字,在体验书写中,新课标修订稿中提倡的练字的目的。
二、听小城花语,悟他乡人文精神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而如何让学生在会文的同时,收到这份崇高精神的熏陶,则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让人文内涵深深地扎根在语文的大地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1、设疑入文,寻精神之根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而巧妙的设疑,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零距离”接触,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在充分感受哥廷根街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之后,我设疑:“这里的人们是怎样让自己的家变得这么美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究其原因,在对德国人种花方法的再次品读中,发现“在德国,人人都是这样做的!”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适时归纳“精神之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联系生活,鸣精神之真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需要学生生活经验的参与。保罗•弗莱雷指出,“把对话理解为一个学习与认知的过程,这样就确立了一个先决要求,对构成对话的确切要素在认识上产生好奇心。”阅读中的个体体验强调的是读者全身心全人格地投入到文本所创设的艺术情境中,并最终与文本传达的情意达到相契与共通。
为了加深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精神的体会,在课文感悟的基础上,我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像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在咱们的身边有很多,你们发现了吗?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发现:其实这种精神并非遥不可及。
3、引说点睛,悟精神之美
课堂上适时的小结,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学生之悟也是一种提升。于是课堂上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德国人在家里的时候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是——咱们搞卫生,自己值日是为了让别人享受干净,没有值日的时候,又享受别人值日带来的干净,这也是——把书捐给班级图书角,捐一本读百本,这同样是——”在复踏式的接说中,让学生深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美丽并不遥远。
三、忆如花岁月,品悠悠赤子之心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禁使我的内心涌起一份莫名的冲动,继续引领孩子在字里行间追寻这位国学大师的足迹。
1、在“不变”中明思念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当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动词。”
文章的末尾,往往是作者情感的升华点,“时隔四、五十年,当季爷爷再次回到德国,有怎样的发现?”并通过追问:“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在“不变”中,追寻德国景色的“绮丽”,民族的“奇特”。此时,我适时引领着学生回忆着诵读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景”,再一次感受作者所经历的如花岁月,惬意之情溢于言表。在不经意间,牵出了作者对德国第二故乡的眷恋,以及对祖国故土的深深思念之情。
而此时,我抓住时机,点明文章主题:牵动这一切思念的根由汇成一句话,就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在“吟咏”中诉乡愁
文本的价值观是生本对话的立足点。本课教学在触发文本灵魂处“大做文章”,努力创设生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季羡林先生《留德十年》中曾有一段关于德国人生活习惯的描述,在朴实的语言中,展现的是德国人无私奉献的人文品质。课中,我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在分享阅读中,学生的心灵被洗礼了,在感同身受中理解了季羡林对第二故乡哥廷根眷恋的原因;而在课末,我又借季羡林先生《留德十年》一书的末尾一段话,再次把情感推向高潮,一颗游子之心,炽热地跳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间了。文字在生本对话中丰富,情感在阅读吟咏中深化了。
3、在“拓览”中品师魂
在前面的情感铺垫下,课后,我水到渠成般地引领学生“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 “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从以上的课例,我们不难看出,文本研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话题,但有一点必须把握,只有我们超越文本,开放文本,缩短文本与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的距离,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把握文本,逼近文本的真义。
作者:郑玮瑜
学校:福州市福清市元洪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