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郑秀云:培养批注意识 学会“吐泡泡 ——低段批注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4/12/22 21:25:04

 

低年级的课本中出现较多以黄色的标注图形出现的提示性文字——“小泡泡”,它是语文课文导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该学段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要求的提示语,承载着导思、导学、导行的作用。这些“泡泡”在教学中发挥极大的引领作用,往往成为课文教学的方向和拐杖,这是“小泡泡”的显性作用,许多教师在备课中都能予以注意。

“小泡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性作用——批注示范。我认为课文中的“小泡泡”正是“批注”的前身,是指导学生学写批注的最实用的范例。但让低年级的孩子写批注为时过早,我们可以借助课文中司空见惯的“小泡泡”渗透批注意识,学会口头批注,这就是“吐泡泡”练习。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挖掘“小泡泡”的批注指导价值,训练孩子“吐泡泡”,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口头批注的能力。

(一)认识伙伴,播下“吐泡泡”的种子

我是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引导学生关注“泡泡”,进行“吐泡泡”练习的。

一年下册《识字一》后出现了第一个“泡泡”——“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快来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快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这是本册出现的第一个“泡泡”,我利用这个“泡泡”让孩子们认识学习小伙伴: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的语文书本上藏着一群爱学习的小伙伴,他们读完课文后总会提出一些很有用的建议,或者提出一些很意思的问题,编辑叔叔就把他们的建议和问题变成一个漂亮的“泡泡”,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叫乐乐的学习小伙伴,看看她提了一个什么好建议?

出示“小泡泡”图案让学生齐读“泡泡”中的问题。

师:乐乐吐的“泡泡”好吗?(生:好)

师:那我们就照着乐乐的建议去做,回家以后画一幅“春天图”,或者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春天吧。

上完《小柳树醒了》,我又引导学生关注文后的“泡泡”。

师:这一位学习小伙伴叫芳芳,她读完《小柳树醒了》吐了一个什么“泡泡”呢?出示“泡泡”让学生读: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师:我们来讨论芳芳这个问题吧。

至此,孩子们学习小伙伴存在极大的兴趣,在学习《春雨的色彩》时,学生好奇地问:“老师,这个‘泡泡’是谁提的呀,怎么没看见人呢?”我告诉学生:“这是课文里所有的学习小伙伴一起提出来的,他们都是一群爱提问,会学习的小朋友,愿意像他们学习吗?”学生回答“愿意”。我趁势提出要求:“那我们以后就像他们一样,读完一篇课文后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或给自己提出一些学习的小建议好吗?谁的问题或建议提得好,老师就帮助他将他的问题和建议变成“泡泡”写在书上。

之后,在《邓小平爷爷植树》和《古诗两首》中,孩子们纷纷发现了学习小伙伴的存在,并兴致勃勃地给他们分别取了名字。在以后的课堂中,他们总是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小伙伴们的问题,实践着小伙伴提出的建议。有时也会兴奋地向我提出一些问题,每当这时,我就会大声地告诉全班小朋友:“某某同学会‘吐泡泡’啦!真了不起!”并端端正正地将他们提出的问题标注在课本上,以示鼓励。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和模仿能力都特别强,还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我设置了“学习小伙伴吐泡泡”这样的情境,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他们关注了课文中的“小泡泡”,激发他们向小伙伴学习的欲望。借助“吐泡泡”这样生动、形象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超有成就感。在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课堂活动中,我播下了“吐泡泡”的种子,它让我们老师的问题意识训练变得“润物细无声”。

(二)学会对话,激发“吐泡泡”的欲望

到了二年级上册,课文的“泡泡”的提法有些小变化,一年级的教材多以“我”的角度提出问题,二年级开始出现以“你”的角度提出问题,如《北京》——“你知道北京有哪些新变化吗?”《浅水洼里的小鱼》——“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在乎吗?你会怎么做呢?”《我是什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回声》——“你听到过回声吗?是在哪儿听到的?”说明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有了合作学习的萌芽,我就抓住这样的“泡泡”进行讨论交流意识的“吐泡泡”练习:

学习《北京》一文,我这样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伙伴告诉老师说,我们长大了,不仅要学习一边读一边自己思考问题,还要学习向别人提出问题,和别人一起学习。你瞧,红红小伙伴在学完《北京》一课时就向全班小朋友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北京有哪些新变化吗?’你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吗?那我们就来讨论讨论,待会儿一起交流吧!”

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学生再一次兴奋地发现学习小伙伴又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在乎吗?”于是在学习《父亲和鸟》一文时我就设计了一个“吐泡泡”练习: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咱们能不能像学习小伙伴那样提出一个值得小朋友交流讨论的问题呢?谁提的问题有价值,老师就把他的问题写了老师的课本上,然后我们大家一起照着他的问题来学习课文。

学生开始热烈地提问,最后我确定了一个问题:“你身边有像父亲一样的爱鸟人吗?他是怎么爱鸟的?”我把这个问题端端正正地标注在我的教本上。

由于初学“吐泡泡”,我并没有每课都练习,而是在没有“小泡泡”的课文上做文章,鼓励向课本里的学习小伙伴挑战,慢慢地培养学生“吐泡泡”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进行口头批注。

(三)百花齐放,迎来“吐泡泡”的春天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小泡泡”的形式开始丰富起来,有在课后的,也有在课文中间的;有提出问题的,也有表达读书感受的;有像课题质疑的,也有提出理解词语方法的……于是,我的“吐泡泡”训练也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1、关注“泡泡” 的位置,培养边读边想的习惯

《泉水》一文在第二自然段出现了一个“泡泡”——“‘天然水塔’指的是什么?”

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小朋友们,我们观察一下学习小伙伴童童吐的“泡泡”,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生:我知道,以前学习小伙伴吐的“泡泡”都在课文后面,童童的“泡泡”在课文中间。

师:对,以前学习小伙伴总是在学习完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吐一个“泡泡”的,现在他们认为我们学习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只要有问题,就要及时吐个“泡泡”。你们知道“天然水塔”指的是什么吗?

生回答。

师小结:我刚才通过读书明白了什么是“天然水塔”。接下来我们继续读书,如果又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及时吐一个“泡泡”,然后通过读读课文,或问问别人来解决,你们会吗?

“一边读一边想”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应该从低年级开始训练,我想教材编者应该也有这样的意图,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敏锐地把握这样的“泡泡”资源,培养孩子们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2、关注“泡泡”的内容,提高读书思考的层次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的“泡泡”是这样的:“我也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这是一个表达读书感受的“泡泡”,与以往的“泡泡”相比,不仅是“泡泡”的内容有所变化,更重要的是“表达看法和感受”比“提出问题”的思维层次更高,因为看法或感受是常常是问题思考后的结果,表明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我们可以提出高一层次的学习要求,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发现。

师:这个“泡泡”跟我们以前见过的“泡泡”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发现以前的“泡泡”都是提出问题,这个“泡泡”不是问题。

师:那是什么呢?

生:是冬冬读完课文的感受。

师:对,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总是一边读一边想,有时会遇到一个不明白的问题,我们就吐一个“泡泡”,有时会读明白一些知识或想到一个道理,这就是我们读书的收获,把我们的读书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泡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分享到学习小伙伴的收获,但老师更希望能分享到小朋友们的读书收获。

果然,在上《卡罗尔的小猫》一文时,孩子们兴奋地发现“广告的作用真大!”这个“泡泡”,再一次分享到了学习小伙伴的读书收获。之后,一些小朋友在读书的时候会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的读书收获,我总是很认真地表扬他们会读书,会“吐泡泡”,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孩子们读书思考的能力。

本册课文出现两次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小泡泡”,意在与中年级衔接,一处是《北京亮起来了》——“我知道‘犹如’是什么意思。”一处是《爱迪生救妈妈》——“我知道‘恍然大悟’的意思了”。前者学习的是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后者学习的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我都提醒学生给予关注,并强调读书遇到新词时养成用不同方法理解词语的习惯。

3、抓住“泡泡”的空白,培养探究意识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四篇课文:《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和《北京亮起来了》,前三篇课文都有拓展交流资料的“小泡泡”,唯独《北京亮起来了》没有。于是我抓住这一空白点指导“吐泡泡”练习:

师:小朋友们,学习了《日月潭》,小伙伴和我们一起交流台湾的名胜古迹;学习了《葡萄沟》,小伙伴和我们分享了他们从地图上找到吐鲁番的快乐;学习了《难忘的泼水节》,小伙伴乐乐又向我们介绍了彝族的火把节,这些交流都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今天我们学习《北京亮起来了》,小伙伴不说话啦,他们想让我们自己学着“吐泡泡”,你们说该吐个什么“泡泡”呢?

生:我吐的“泡泡”是——我在地图上找到了北京,看,那里还有个五角星呢!

生:我吐的“泡泡”是——我知道北京有个故宫很大,是古代皇帝住的地方。

生:我吐的“泡泡”是——我来向你介绍北京的颐和园吧。

……

师:真了不起,你们知道吗?学习小伙伴们已经悄悄告诉我,他们很高兴你们学会吐这么多“泡泡”,希望以后在学习中多多交流你们的收获。老师一会儿将所有的“泡泡”都记下来。

《画风》中的有一个向课题质疑的“泡泡”——风,是怎么画出来的呢?我告诉学生,当你能文章的题目感到奇怪时,可以提疑问,吐一个“泡泡”,然后带着这个“泡泡” 认真读书。

学习《充气雨衣》一课时,我及时让学生练习“吐泡泡”: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有疑问吗?谁会“吐泡泡”呢?

生:我会,我吐的“泡泡”是——雨衣为什么要充气呢?

生:我吐的“泡泡”是——这个雨衣可真奇怪。

生:我吐的“泡泡”是——你见过这样的雨衣吗?

……

师:这些“泡泡”都很不错,如果你们带着这样的“泡泡”去读书,一定读得更认真,以后遇到这样奇怪的题目,你们一定都会“吐泡泡”啦!

低年级课文的“小泡泡”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隐藏着各种各样学习语文的方法,除了以上例举的一些引导孩子们理解文章、收集资料、质疑问难的“小泡泡”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小泡泡”渗透其它学习语文的方法。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渗透的是初步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学习意识,“我们也去找一找身边的雷锋吧!”我渗透的是“从课本学习走向课外实践”的意识。我经常会抓住这些“点”引导学生学会“吐泡泡”,为以后的“写泡泡”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都能关注这些“泡泡”的批注示范作用,激励学生学会“吐泡泡”,培养学生的批注意识,就能在生动有趣的“吐泡泡”语文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批注的基本方法。

 

 

作者:郑秀云  

学校:福州市福清市元洪附小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