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红:“对话”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
发布时间:2014/12/22 21:29:17
摘要: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热烈地呼唤对话,执著地拓展对话,让学生置身于对话的课堂,使学生的思维弹奏出创新的音符。
关键词:平等 碰撞 多元 共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对话教学作为现代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形态,它昭示着民主和平等,撞击着学生思维的潜能,张扬着个性和灵性。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而是通过对话式教育获得自身的发展与飞跃。师生对话,正成为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新的风景线。
一、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师生对话的“土壤”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即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教师 “蹲下身子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打破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与呆板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真诚而有激情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在一节学校的互听课中,我看到了这样和谐的一幕:上课的教师准备了无线麦克风,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非常大,于是他就摘掉麦克风,对学生说:“我看见大家都这么大声地回答问题,我想要和你们一样,不再用麦克风,和大家一样大声说话。”一个小小的摘话筒插曲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种下了平等对话的种子,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案例一]
看了著名教师董晓宇上的《鸟的天堂》的教学实录,我感触颇深:学生对“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产生了质疑,教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动用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感受,谈谈自己的理解。由于教师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自由发言的机会,在读完书后,学生的理解精彩迭出——有的认为是因为鸟多树茂,小鸟的活动使树叶抖动了起来,所以出现了“颤动”现象;有的认为是榕树富有活力,所以绿得发光;有的认为是傍晚的霞光创造了这一奇迹;还有的认为是微风吹过,产生了这一美景……
正是董老师那期待、激励、开放、包容的态度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迸发出了无限的创造才能。
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师生对话的“源泉”
学生与文本之间必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审美距
离。只有当学生与文本产生了某种碰撞,文本才会展示出无限丰富的意蕴,学生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生动、鲜活的情境就是沟通两者的桥梁,它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其间,并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使他们激情飞扬,神思畅达,从而心头涌动万语千言。
[案例二]
在教学《长征》一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暧,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课堂里弥漫着高亢的音乐《长征》,多煤体打出“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的图片,师生共同沉浸其中。
师低沉地问: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红军战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英勇地前进。
生2:我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土在高声呼喊:“冲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生3: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土攀着铁链,艰难地前行,每前进一步都留下了红军战土殷红的鲜血。
生4: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土渡过金沙江,欢呼雀跃,他们互相拥抱,喜悦的神情溢于言表。
生5:我仿佛看到了睿智的红军战土领袖,英勇的红军战土。
……
情境缩小了学生与诗的时空距离,使孩子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亲历了当年的战斗场面,实现了心灵的对话,充实、丰富了自身的情感。
三、多维开放的信息交流——师生对话的“拓展”
“只有在他人的行动迎合这人的行动以及他人的不断插话引发这人的异议时,这种思维才具有创造性。”对话便是建立在这种精神共振的基础上的。而“共振”的达成度取决于信息交流的密度。因而,必须构建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社会历史背景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广泛、开放的对话场,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充分地对话,从而实现阅读对话的教育性价值。
【案例三】
在《将相和》一文的教学中,我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一句话中,引发了一轮多元对话。
师:课文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小故事。可是,在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的前面还有一个开头,认真读一读,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这一句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句子上去了。)
生1:作者想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生2: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从这个名字看应该是各个国家充满战争的年代,其中秦国最强大。
师:那时候“秦、楚、齐、燕、韩、赵、魏”七个国家名为“战国七雄”,征战不断,就把那段历史称为“战国”了。
(教师挂出“战国七雄”地图,图上标出了重要战况。)
生3:我看过一个成语故事叫《纸上谈兵》,秦国战胜了赵国,活埋了赵国几十万的俘虏。大概叫“长平之战”。
师:没错。那次战役是极其残酷的,它使赵国大伤元气,之后再也没有能力与秦国相抗衡了。
生4:秦国的霸道是出了名的。我在《屈原的故事》里看到,楚王不听屈原的话去了秦国,与秦王会谈,结果被囚禁起来了,最后死在了秦国。
生5:怪不得赵王接到秦王的信那么紧张。
生6:荆轲去刺杀秦王时,陪同的那个秦舞阳本来天不怕,地不怕,可一见到秦王就吓得直发抖。秦王比老虎还历害。
师:可还是有不怕秦王的。荆轲不是一个吗?他临行前歌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多么悲壮
生7:蔺相如也不怕秦王。他敢于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与秦王作斗争并“完璧归赵”,真够勇敢的!
生8:这个开头介绍了背景,突出了蔺相如的勇敢。
师:你们再看看课题,是不是有所发现呢?
生9:秦国这么历害,赵国要安全,将相一定要和睦,否则就危险了。
……
师:这些大概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内容吧。小小一句话居然有如此多的内涵真不简单!请读一读。
(学生读句子)
在对话中,学生或体悟到作者独具的匠心,或感受了广阔历史背景中的人物形象,或享受了一种自由、开放的和谐氛围……这对学生课文丰满形象的感受,思维疆域的拓展以及学习品质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师生对话的“提升”
以“对话”为主要状态的阅读教学,教材不再是中心,它只是实现教师和学生对话的“谈资”。而且教材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容易导致学生解读教材时与作者进行对话出现障碍,如何使这谈资生发更多的现实意义?如何让师生围绕谈资进行对话?我认为有效地点击生活现实,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设法促进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沟通,而及时衔接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
[案例五]
在今年四月福清市融西小学举办的“自主、合作、探究新学习方式的研究”研讨活动中,翁丽钦老师在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是这么突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一重点的: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经常为你做事,为你服务。在我们身边你发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美好的事情了吗?
生1:班级里我们每天轮流值日打扫卫生,我为同学提供一个干净的环境,同时同学们每天也为我提供着整洁的环境。
师:每天,当你看着一尘不染,窗明几净的教室时,你心情怎样?
生:很开心,很舒服……
师:请你高兴地读读这句话吧。(生有滋有味地读着)
生2:同学们为图书角捐赠图书大家一起看。
师:当你翻着一本本崭新的、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图书时,你会对书的主人说些什么
生:谢谢你!
师:请你带着感恩的心读读这句话吧。(生声情并茂地读着)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何止一件啊,让我们把时间的年轮推到2008年的5月12日,那天对汶川来说是黑暗,因为那天有十多万的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今天,汶川已经挺过了这一难关,因为我们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巨大的帮助!同样,在今年的海地、智利地震中,我们也向他们提供了共计200万美元的物质资助。同学们,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全班再次齐读)
本来,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的理解只停留在对德国人养花这一肤浅的认识上,翁丽钦老师适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班级值日”、“为图书角捐书”这些常见的事情来加深学生的体验,接着又就最近的国家、国际大事让学生的体验愈加深刻,学生在走进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自己的人格也受到了最深刻的影响。
总之,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对话。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热烈地呼唤对话,执著地拓展对话,让学生置身于对话的课堂,使学生的思维弹奏出创新的音符,让学生的心笔写出动人的华章,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
作者:吴爱红
学校:福州市福清市滨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