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林锐:“灵活、分层、快乐”习作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发布时间:2014/12/22 21:47:58

 

摘要:“灵活、分层、快乐”习作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愉快习作,又能实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有利于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其基本内涵包括: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分层次指导;灵活地及时调整学生层次;给学生成功体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实施过程采用建立习作档案、选择命题、灵活指导、分层评价等策略,能有效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关键词:习作教学  模式  灵活  分层  快乐

 

小学生习作属于“习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习作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如何正确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愉快地习作呢?笔者在实践中探讨了“灵活、分层、快乐”习作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愉快习作,又能实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一、“灵活、分层、快乐”习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1、“分层”——指承认个体差异存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分层次指导,加强因材施教。

“灵活、分层、快乐”习作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分层教学,其科学依据是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每个学生的写作兴趣不一,语言表达基础不一,思维角度不一,如果采取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指导方法,同样的衡量标准去评改学生习作,又怎样做到对症下药呢?每位教师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情况,用不同的指导、评改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之目的,正如唐代的韩愈,宋代的张载所提出的:培养学生要像处理木材一样做到“各得其宜”。

2、“灵活”——指学生的层次是动态变化的,教师要灵活地及时调整学生层次,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

分层不仅是针对学生写作能力分上、中、下,同时也是对习作本身分的优、中、差三个层次。二者不能等同,事实上在习作教学中,由于对不同命题的分析,理解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优等生写出差习作,中等生写出优习作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根据事物运动规律,由于学习动机的维持、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策略的掌握等变化,也完全可能在学生写作整体水平上产生优差层次互转现象。可见,“灵活”既是对分层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更能体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3、“快乐”——指多给学生成功体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动机的激发是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本性,当它自由运行时,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赖的”。他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促进经验学习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感情。一旦和谐的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儿童的自我指向学习。

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习作的主体是学生自我,于是“习作教学忽略了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不是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已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生硬地背范文”①。

心理学强调教学过程,师生情感的“沟通”。教师要善于运用暗示和激励手段,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同时保护写作热情,激发写作欲望,以期实现习作教学由“要我写”到“我要写”,学生有强烈写作需要,这种习作教学模式,我们暂且称为、“快乐习作”。

二、“灵活、分层、快乐”习作教学模式的实施要领

1、建立习作档案,客观灵活地把握学生层次

分层之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尽可能详尽的档案。根据习作水平测试,一方面记录以优点为主的整体评价和潜在优势,另一方面记录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如表达能力、选材构思、书写和错别字等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目标和教师计划透明度要高,目的是使师生都能明确近期教与学的目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譬如,对于习作A等的学生,训练目标着重在于提高他的章法和技巧,那么对习作语无伦次,内容空洞,立意肤浅的C等学生来说,则应从语言上多作训练,甚至从书写、使用标点符号上逐步提高要求。总之,目的在于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发现自己、表现自已”的需要,体验到写作表达的创造快感,并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

“在一般的班级教学中(兴趣小组除外)按能力分组,这是根本违反教育政策,教学原理的”②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组内分层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组内成员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异,但各层次的成员都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以便采取竞争的方法促进发展。同时鼓励组内成员间的合作,通过协商完成某些高难度的作业。这样各组间可以在总结讨论时取长补短,触类旁通。学生之间只有组的差别而没有类的差别,这是“显性分组”和“隐性分层”相结合的方法。组内分层防止了反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产生。

如此,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显示自己的机会,能在被帮助中不断提高,又能在帮助他人中获得自信。既打好了基础,又发展了特长,可被视这一种有效的关注发展平等又注重心理平等的方法。同进,分层的灵活应体现在双向性上,除教师根据习作水平划分外,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经考核后,予以重新组合,给学生更多自主权。

2、命题鼓励选择,给学生以乐趣和自信

培养学生自信心。使学生乐于习作,很重要的举措是习作命题要适当开放、搞活。据调查,学生最喜欢的习作形式是:“自选题”占78%,老师定范围但不定题目占14%,而主张“老师命题”的只占4%,抱“无所谓”态度的也仅4%。因此,习作教学应做到命题习作和学生自由命题相结合,并多进行自选题目的训练,不限文体和形式,让学生写自己生活经验有关的和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使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进行习作练习。

如我在教学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看图习作时,拟出一组题目,并结合老师节,让学生习作:《老师,您辛苦了》、《花语》、自拟题。让学生选择,至少有两个好处:1)题目有难有易,形成训练坡度,学生可根据自身水平和掌握的素材,能有所选择,扬长避短。2)学生除课上选作一题外,还可在课后再练习其它几题的文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动机需要层次论,根据这条原则,习作命题给学生以亲切感,归属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前提。可见,坚持命题习作和自由习作相结合,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求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写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较大发挥,也就不再把写习作当成“苦差事”了。

3、指导有的放矢,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

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要求写《一件难忘的事》,以此为例。

1)为方便习作指导,我结合学校活动将题目缩小为《一次难忘的晨扫》,并在课前一周让学生明确任务,搜集素材,要求能留心晨扫中的点滴小事,以小见大,由于贴近生活,又类似游戏活动,学生乐于接受。

2)课堂组织讨论,发挥优秀生优势,启发中、差生,以优带差。先是组内讨论,以优生为主,其它同学为次展开,内容为各自搜集的写作素材,及自己的构思。这样,平时较胆小的同学,此时也能畅所欲言。

接着是班内讨论,各组选派代表将本组一两种自认较好意见加以陈述,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归纳引导。于是这篇习作便出现了各种思路:有的记叙清扫垃圾不怕脏的细节,有的描写晨扫中齐心协力扫臭水的壮观场面。有的赞扬受伤后坚持不懈的精神……可谓“异彩纷呈”。

3)初稿完成后,组内互评互改,批改应体现针对性,不能字、词、句面面俱到,由句子是否重复罗嗦,错别字和病句的修改再看标点是否正确使用,最后揣摩用词是否准确,能否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应体现步步深入的原则。教师巡视,尤其关注差生,发现典型问题,在班上作统一指导。

而教师可以先对优生进行批改,寻求出多种思路,发现闪光的语言介绍给同学们,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样,以优带次,以次促优,最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多形式多层次灵活评价,给学生以成功和喜悦

评价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命题、指导、批改等环节的归纳,总结和提高。那么,在评价中如何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给学生以快乐呢?学生习作能力不同,教师在评价时应分清层次,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肯定学生习作的可取之处。

古代学者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被卉木,莫大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这些话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时雨春风”就是要老师以激励为主,热诚地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讲评时多揭示各个学生习作存在的优点,面要力求广。哪怕是一个用得好的词,一个句子,力求造成一种表扬效应。特别是对那些中差生的“闪光点”,更是抓住不放;不仅课上表扬,而且课后还让学生把精彩段落或语句抄在黑板报上或学生专栏里,让大家学习。

评价的灵活性有“达标”与“提高”两种要求。“达标”适用于平时小练笔,日记等,“提高”适用于正式习作。正式习作应进行多标准,多次评价,引导学生B等向A等靠拢,当第二稿较第一稿有所进步,即可给予肯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丰富的成功体验,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①李建平著,《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林锐

学校:福州市群众路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