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红:催开“期待”之花,绽放阅读之美
发布时间:2014/12/24 14:29:57
摘要:所谓阅读期待,是指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之前已经具有的独特的意向,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去唤醒学生沉睡的阅读期待:一、“趣”为前奏,激发动机,引领阅读期待;二、“疑”为核心,引导探究,提升阅读期待;三、“情”为纽带,同感共鸣,保持阅读期待;四、“文本”为依托,生成拓展,强化阅读期待。
关键词:阅读期待 兴趣 悬疑 情感 拓展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2003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是“阅读期待”首次正式作为教学策略出现在课标中,是语文课程改革衍生出来的新概念、新产物,足见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所谓阅读期待,是指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之前已经具有的独特的意向,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在新课程理念的召唤下,小学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读”领风骚。可是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潜心会文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数学生处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看似在阅读,可思维却是停滞的。究其因,就是学生缺乏对阅读的强烈兴趣,缺乏一种积极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去唤醒学生沉睡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的积极探究状态,在文本中自由游走,释放心灵,从而使课堂灵动异常、精彩纷呈。
一、“趣”为前奏,激发动机,引领阅读期待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的兴趣是学生产生阅读期待的前奏。小学生好奇心强,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程序会使他们丧失兴趣。相反,教学方式和教学程序的陌生化,会使学生耳目一新,产生别有洞天之感,以亢奋的情绪去探究新知。
例如《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对小学生而言,无疑是枯燥的。如何把说明性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我备课的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新型玻璃产品推销会”,让学生在推销会上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这一大胆的尝试,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绪激昂,一头扎进了阅读中,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活动,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给了学生倾吐、表达的平台,让学生以推销员的身份上台推销。而台下的“客商”可以对“推销员”进行提问。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不断产生新一轮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课文,创造性地重组课文,在兴致盎然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实践证明,另辟蹊径、绕道迂回的教学策略能打破常规,符合学生的“猎奇”心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辩论、角色表演、竞赛等丰富活泼的教学方式,或者改变教学程序,匠心独运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动机,巧妙地把“阅读期待”转化为“期待阅读”,不露痕迹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样的阅读是积极的、高效的;这样的课堂是灵动的、精彩的。
二、“疑”为核心,引导探究,提升阅读期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悬而未知的事物总有一种好奇心理,小学生尤其如此。悬念四伏、一波三折往往使读者欲罢不能,引发了“欲知后事如何”的阅读期待,产生了迫不及待的阅读欲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植于文本,深挖文本内容,将所要讲授的重点巧妙设置为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使问题具有“挑战性”、“煽动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产生刨根问底的迫切心理,思维之弦在渴望求知的“阅读期待”中被拨动,从而奏响了主动探究的进行曲。
例如教学《母鸡》一课时,我挖掘到文本的矛盾之处,精心设置悬念:“同学们,课文的开头作者讲到‘我一向讨厌母鸡’,可结尾处又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这一悬念的设置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于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上,调整学生的期待视野,激起学生探究的冲动,进而不断地触摸文本,叩击文本,在这“期待——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情感得到熏陶和感染。
三、“情”为纽带,同感共鸣,保持阅读期待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的作者都将自己的情感诉诸笔端,隐含于字里行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融入到文本中,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心意相通,产生同感,在教学时才能动情,才能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才能将自己的激情融注于教学中,洋溢于课堂上,再如水般地倒流进学生的心里,唤起学生的激情。这样就在学生和文本间连起情感的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这样就能不断调整学生的期待视野,保持阅读期待的持久性,使阅读教学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先播放一段汶川地震中的录像。当一幕幕震撼灵魂的真情画面展现在眼前时,学生的心被牢牢地抓住了。这一段录像不仅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更是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心灵,为课堂定下了情感基调。接着,我又用饱含激情的语调说:“同学们,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洛杉矶,曾经也发生了一次毁灭性的地震,也上演了很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去倾听一个父亲用行动谱写的爱的颂歌!”孩子们静静地聆听着,眼睛里闪烁着亮光。此时,他们的内心暗潮涌动,恨不得钻进课文里。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一段美妙舒缓的音乐,一番声情并茂的导语,一幕立体直观的画面,就像一缕春风,悄悄掠过学生的心河,使他们的情感荡起涟漪,使他们在阅读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四、“文本”为依托,生成拓展,强化阅读期待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阅读期待不能仅仅囿于课堂所呈现的文本上,而应该进行二度开发,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教材向课外读物延伸,拉伸学生阅读期待的长度,达到“课已尽而情未了”的效果,在大语文的环境下逐步提升“阅读品味”,使阅读成为学生一生的追求,用阅读构建学生丰盈的精神家园。
小学生阅读欲望来源于读物本身,跌宕起伏的情节,喜怒哀乐的人生,鲜明丰满的形象……都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因此教师要有大语文观的意识,结合教材,有机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读物,引导学生形成拓展性阅读,产生对有关联的读物的憧憬之情。
如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后,教师可以介绍作家法布尔的生平,再讲述一两个昆虫世界中的奇特现象,这样可以极大地唤起学生对昆虫这一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从而兴致勃勃地投入阅读。又如学习了《景阳冈》,教师可以为拓展性阅读点燃导火索:“武松是《水浒传》中108将之一,那么还有哪些水浒英雄呢?他们又有怎样坎坷的命运呢?”这样的引导会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使学生欲罢不能。长期如此,学生在期待中阅读,在阅读中期待,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的心智必将得以升华,语文素养必将得到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阅读教学就是不断激发、提升、保持、强化阅读期待的过程。教师巧妙得法的引导,就如同春风化雨一般,催开学生的“期待”之花,让兴趣成为阅读的底色,让思考成为阅读的灵魂,让热情成为阅读的精神,让灵动成为阅读的生命。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必将绽放阅读的实与美。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王云峰 马长燕《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语文教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3] 余文森《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课改实践与探索》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宋红红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