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金东:答疑方法例谈
发布时间:2014/12/24 15:02:37
摘要:答疑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疑问、质疑作出的回答。正确、有效、及时、恰当的答疑能将教学不断引向深入,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要求得以满足。我认为可以从巧妙引导,激发疑问,实践尝试,对比见疑,讨论化疑,课外拓展这几个方面选择对策,随机应变,巧妙地进行答疑。
关键词:答疑 引导 激发 实践 对比 讨论
答疑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疑问、质疑作出的回答。正确、有效、及时、恰当的答疑能将教学不断引向深入,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要求得以满足。那么,如何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妙引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一个人如果缺少发奋学习的精神,就先不要去开导他,如果看到他口里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去启发他。学习效果与人的智力、学习方法有关,也与学习心态有关。教师要善于引导,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心态处于最佳状态,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学习。例如,有位教师在教《翠鸟》一文时,这样问道:“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翠鸟很机敏?”学生快速找到:“只有那桅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老师故意说:“没写翠鸟呀!”同学们思考片刻说:“翠鸟蹬了苇秆,苇秆才会动,翠鸟叼走小鱼,水波才会荡漾。这是在暗写翠鸟呀!”老师进而说:“那如何说是写翠鸟动作机敏呢?”同学们说:“苇秆、水波还没停止晃动,翠鸟就已经飞远了,多么快呀!”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懂得了,这是从侧面衬托翠鸟动作机敏。
二、激发疑问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引导学生跳出已有的知识圈,自觉探究,使阅读教学具有吸引力,对学生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作用,创设独立发问的机会,并在答疑中选取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做到思中见疑。
例如,我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一位学生问:“诸葛亮是用欺骗的手段得到箭的,所以题目应该用‘草船骗箭’”。这个问题很新颖,我不作正面回答,激发道“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内容来说说用‘骗’好还是用‘借’好?”通过边读边查找,有的同学说:“诸葛亮吩咐战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骗箭要用谢吗?借箭要用谢。”有的说:“火烧赤壁的时候,诸葛亮不是把箭还给了曹操?所以用‘借’好”。我又问:“用‘骗’字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立即说:“是个骗子。”全班哄堂大笑。我说:“这就贬低了诸葛亮的形象,行吗?”有的说:“课文的中心是为了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所以要用‘借’”。我最后说:“一字之差,人物的形象就不一样了。
三、实践尝试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某些疑问,通过反复朗读,读中思考还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在实践中悟出道理,从中获取新的知识。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画火车爬坡示意图。学生对火车是怎样爬坡是理解了,但为什么说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仍然存在理解上的障碍。于是,我要求学生联系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七课《斜面的作用》的有关知识,这样一点拨,学生领悟到坡度越小,用力越小,坡度越大,用力越大。我又问:“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为了达到什么作用?”“是为了降低坡度”“坡度小,用力就小。”我再问:“用两个火车头是为了达到什么作用?”“是为了增加推力。”同学们恍然大悟,詹天佑是通过降低坡度,增加推力,双管齐下,使火车容易上山,真不愧是伟大的工程师。《斜面的作用》一课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亲身体验过,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对比见疑
通过对比,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凸显出来。比较浅显的问题,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就能解决,但有些文章的逻辑性较强,通过自读自悟并不能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如《蝙蝠和雷达》课后提出了这些问题: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蝙蝠探路的语句,接着读雷达如何工作的语句,对比着读,学生易于理解。反复读之后,老师板书:
蝙蝠 嘴)))))) 雷达 天线))))))
耳朵(((((( 荧光屏((((((
两者对比,一目了然,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很快就能从中得到答案,化抽象为形象。
五、讨论化疑
对于一些容量比较大或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集集体之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有的学生问:“孙刘联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容量比较大,逐一讲解,费时费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最后进行集体讨论,请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把原因归纳起来。教学这一课,有些同学提出曹操为什么要把船用铁锁连起来等着火烧呢?通过讨论探究,同学们知道,因为曹操认为冬天东南风罕见,那时刮得是西北风,如果用火烧,孙刘联军只能引火自焚,火攻不会得逞。把船连起来,解决了曹兵坐不惯船这一不利因素,还可以提高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曹操认为利大于弊,所以要这样做。
除此之外,对于有些常识之类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给予讲解。还有些问题不涉及到教学的重点,但学生却很想知道,比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有些学生会问:雷达是什么?超声波是什么?仿生学是什么?仿生学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关于仿生学的书籍有哪些?这么多的问题教师解释的淸吗?就算解释的淸,时间允许吗?所以教师应该巧妙地把这些内容引向课外。教师可以说:“同学们问得很好,那就请同学们把这些内容办成手抄报,大家一起分享,主题是‘认识大自然’。”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学生的质疑往往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突然闪现,教师往往会被一个个问题弄得招架不住。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随机应变,沉着冷静,选择巧妙的对策,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灵活解答。
作者:洪金东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石井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