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傅德桢/吴厚文:创新作文“别”样写

发布时间:2014/12/24 16:00:51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新作文最突出表现为独创性。即有独特的角度,新颖的观点,特殊的材料……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现出有较强的“向师性”。而实际在他们用稚嫩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观察世界时,自然带着纯真的心灵去感知。显然,小学生的视野及其感受自有其别于成年人的独特性,在他们初步找到作文门路时,教师就应大胆地放开手脚,鼓励学生大胆构思,尽情表达。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的“六大解放”教学理论,指明了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积极地引导学生动脑、动眼、动手、动耳、动口,使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大脑去感悟斑斓的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大千的世界;用自己的双耳去倾听老师的点拨;用自己的心灵去反映奇妙的社会,用自己的的双脚,走进自然,寻找快乐与收获,用自己的手笔描述独特的体会与感受。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训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一篇篇言从句顺、独到见解的创新文章,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学生稚嫩的笔下,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自能作文。

一、别开生面思路活

古人云:“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这句话提示我们写作文要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从众人不同之处着手,从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构思,寻幽探微,巧出新意。

笔者认为,在作文指导中,教师首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千姿百态的生活中学会进行纵向与横向的交叉思维,由“求同”趋向“求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立场去思考、评判同一问题,还可让学生“换身份”、“换角色”进行相关的联想,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如一位学生在《难忘的生日》习作中,并不尽情地去刻画众多来宾祝贺的热闹场面,不用优美的语言去描述与同龄朋友共享生日蛋糕的欢乐,而是重点写了妈妈在为他操办生日午餐时,右手被油烧伤,这位小同学运用在学校里学到的“油、火烧伤疗法”为妈妈治烫伤的动人一幕。母子之情跃然纸上,情真意切,意蕴深长。事情虽很简单,事理却很明晰,感情富有变化,又顺理成章,文章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教育性。

又如《多彩的世界》习作指导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S”型符号,启导学生展开想象:

甲生:它是我家门前那条涓涓流淌的弯弯的小河。

乙生:我觉得它像音乐课中五线谱上的一个跳动的音符。

丙生:在我的眼里它像一条昂首腾飞的飞龙。

丁生:我把它看作欢乐之夜里的一束烟花,在茫茫的夜幕中划下了一道靓丽的弧线。

戊生:我认为更像流线型的人体身材。

……

短短的几分钟,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思路在不断地延伸,交流也变得自由、活跃。在无形的境界里,老师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引入了习作的殿堂,达到了课标所提出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要求。

二、别具匠心视角新

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习作是对生活的描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处了。你想咱们常常写些记叙文章,讲到某些东西,叙述某些事情,不是全部靠观察和认识吗?”写作就是写生活。大自然和社会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处处留心皆文章” 。而观察力却是诸多写作能力中“驾一驭万”的。

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事物?朱自清先生作了精辟而形象的论述:“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所谓“拆开来看”,就是要求把整体的事物进行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看。让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时间、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地进行细致地观察,真正领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视角的蕴含。而“拆穿来看”,则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地看,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取其中的生活哲理和美好情趣。

观察不仅局限于视知觉接受外界信息,它还包括其他感官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活动。通过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来了解、来洞察外界,它凝聚了感觉、知觉、情绪、想象、思维等诸多因素,也就是说必须全身心地去观察体验。

当然在观察体验的同时,转换叙述表达的角度,如人称错位、角色反串等,以新颖的视角扣住读者的心灵。如对秋天的认识,古人杜牧的眼里秋天美得很,就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句,而杜甫却觉得很悲凉,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叹。可在毛泽东的眼里,秋天是那么有生气,便写下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诗篇。又如一次以“幸福”为题的习作中,大部分学生便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来命题,从亲情、友情、师生情、邻里情等方面来找素材,写出来的文章虽然不偏中心,但很俗套,唯有《大蟒回家了》的文章独辟蹊径,写一条大蟒蛇被人捕后,几经周折回归自然的故事,表现世人改变观念,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考。虽然文章的语言、结构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可视角的新颖足以使文章脱颖而出。

三、别具只眼亮点实

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教育家袁微子先生曾经说过:“小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标志是如实而又确切地说出心里话。心里话,就是真话,是真正发出内心的,是自己的的真情实感。”可见,是否写出了真情实感,是评价作文境中有我,言之有物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习作时抒发真情,打造语言亮点呢?

1.写文必抒情。借叙述人、事、物、景的过程中流露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即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如《我最敬爱的人》一文中,这位学生是这么写他爸爸的:“您吃的是简菜淡饭,穿的是粗衣便衫,睡的是硬板木床,想的是子女爹娘。您那斑白的两鬓,您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您那弯驼的脊梁,您那步履蹒跚的身影,是您在田野里披星戴月的见证,是您在工地上风餐露宿的缩影。”小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排比手法,真实地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感情真挚且细腻,使人回味无穷。

2.在主动感受事物中产生情。作文就是用文字把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如一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轮到我当值日班长检查卫生。我一早就赶到学校,跨进班里,不见一个人影,心中暗想:终于没有谁比我更早来的了!我便到卫生区去检查。在操场角落的排水沟旁却蹲着一个人,我想去逗逗他,便轻手轻脚地上前拍了他一下。他猛地一回头,啊,我愣住了!原来是詹伟——这个班里平日不爱怎么说话的同学。只见他左手抓着一把垃圾,右手还在水管里掏着,那憨厚的小脸正朝我微笑呢。我脸上立刻热了起来,嘴里好像塞着一团棉花,竟说不出话来……这虽是件小事,可内容实在,自然地流露出真情实感,从中得到了“学做真人”的道理。

总之,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应大胆地放开学生的手脚,尽量少以框框条条限制,发现学生在习作中有独特的选材角度,有与众不同的构思方法,有新颖的表达手段,应及时对比剖解,分析优点,给予张扬。这样富有个性的文章多了,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可喜的发展。

 

 

作者:傅德桢/吴厚文

学校: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