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育平:“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策略点滴谈
发布时间:2014/12/24 16:12:33
摘要:“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策略:一、引领学生借助汉字的独特字形、丰富的想象、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解读词语,让词语鲜活起来、丰满起来、深刻起来;二、抓住对表达文章中心有着重大作用的句子慢读品味,“牵一发而动全身”;三、潜入篇章段落,品读文本的文质情采,摸索文本的谋篇布局,探寻文本的题材样式;四、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学生学习文本的语言、形式,适当地多动笔习“写”。
关键词:品“文香”、 悟“文情”、识“文体”、学“文法”
语文是什么?王尚文说:就小学而言,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第九届全国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那么,如何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遵循语言的脉动,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呢?笔者认为,阅读课上,教师要放慢脚步,抓住词、句、段、篇等细节,引导学生徜徉在具有脉动节奏的语言中,在语言文字里细品慢嚼,语言的芬芳才会充分散发出来。
一、触摸寻常词语,“煮词”品“文香”
言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从来都不是一个个呆板的符号,而是蕴含
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引领学生借助汉字的独特字形、丰富的想象、相关的背景资料区解读词语,让词语鲜活起来、丰满起来、深刻起来,使其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1、追根溯源,还词语以鲜活
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从文字的来源去解读,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文字的本义,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高山中心小学的王育芳老师在永泰县送课下乡活动中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对“烟熏火燎”的挖掘令人叹服,请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烟熏火燎”这四个字,它们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
生:“烟”“火”“燎”这三个字都跟火有关,只有“熏”跟火没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熏”字是怎么写的吗?(课件出示“熏”字的演变过程)
生(恍然大悟):“熏”就是东西放在火上烤,也跟火有关系。
师:对,四点底很多时候就是“火”字的演变,同学们,看着“烟熏火燎”这四个字,你读懂了什么?
(这时,课件中“烟熏火燎”四个字外圈包上了火的边框,显得格外形象,让人看了顿时感觉浑身都热了起来,此时,学生才思泉涌:)
生:我感受到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不顾惜自己美丽的外表。
生:我感受到居里夫人为了科学勇于献身。
……
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学生生活中相似的记忆被唤起,触摸到词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并产生全身心的体验时,词语的理解便在学生的解读中被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
2、激发想象,还词语以丰满
教学中,我努力创设真实鲜活的课堂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化枯燥的抽象符号为具体可感的鲜活形象,进而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场景,从而让学生真切而透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词语以丰满。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景:A、同学们,读着这两个词,你眼前仿佛出现怎样一副画面? B、这样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呢?(出示图像画面)教师深情描绘:每天清晨,当我们置身在这一片花的海洋,沐浴着这浓浓的花香,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在学生的丰富想象中相机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样使用图像画面展现情境,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清新的世界里,亲近大自然,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体验和理解。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趣非常高。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知都说出来了。
3、链接背景,还词语以深刻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依托文本,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引领学生深入推敲、品味词语,从词语表层走向词语深层,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还词语以深刻。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我适时引入了《呼兰河传》,让学生了解到萧红的人生经历:出生于地主家庭的萧红,从小就得不到重男轻女的父亲的关爱,继母也很不喜欢她,只有祖父疼爱她,祖父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在萧红眼里,这不是普通的园子,这个园子只属于“我”和最亲爱的祖父。如文中的“自由”一词,不仅是表面上园子里的景物是自由的,愿意怎样就怎样,更有它的深层次的含义:表达了出身于封建家庭的萧红内心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是一种心灵的自由。通过联系文本的写作背景,学生更准备、更丰富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
二、聚焦句子语言,“慢焙”悟“文情”
1、品味寻常句子——言语习得
课文中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语句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对表达文章中心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全文有密切的联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时,引领抓住这些关键句子慢读品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卖火柴的小女孩》开篇第一句话是“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
是一句极普通的句子,而窦桂梅老师却犀利地抓住这一寻常句子,引导学生从“冷”字知道了天气,从“雪”字读出了季节,从“黑”字知道了明白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从三个简单的字中引导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意义来,最后,把三个字叠放在一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冷的程度,更让学生感到寒气逼人,令人觉得冷得彻骨!从而,让学生明白,这寻常的句子背后却暗示着这将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不仅是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会给人带来丰富的理解,独特的见解,深刻的启迪。
2、挖掘特色句子——言语习得
能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典的名家名作,名作的语言表达不仅具有严谨的思维逻辑规律,而且富有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着极深广的思想内涵,产生了极为动人的艺术感染力。“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在丰富多彩的句式中,我们要敏锐捕捉富有鲜明特点的句子,让学生运用文本句式轻松写话,尽情表达,一课一得。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中“园子给我带来自由快乐”这部分内容时,我仿照文本的言语表达特点,让学生用“衬托、借物抒情、先写中心句”|等文本语言表达方式,借助景物用“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让学生写话,在一系列的仿写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走进作者心灵,从萧红独特的写作风格中品析名家的独特味道,体验自由与快乐。
三、潜入篇章段落,“细炒”识“文体”
1、品读文本的文质情采
语言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人生感悟的外在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文质情采。
2012年11月,有幸观摩了杭州“千课万人”的活动,其中,最打动我的是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去年的树》。从未曾想过,如此浅显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如此深厚的感情,可以解读出如此丰富的语言运用技巧。王老师用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让课堂流荡着浓浓的诗意,让听者仿佛在欣赏一出优美动人的音乐剧,不由让人由衷的感叹:语文,真是一门触碰心灵的艺术。
在教学第一自然时,王老师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天天”,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朗读感受鸟和树之间的形影不离的深厚感情;通过练笔补白鸟和大树的外形,感受在“千万只鸟”、“千万棵树”中认识彼此的缘分之深。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坚持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生成问题,获得体验并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就这简短的两句话,老师却用了很多的时间,前后八次让学生反复诵读,丰富学生的体验,丰满文章的内容。同时,通过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探究,感受鸟儿与树间的深厚感情;也发现文字运用的美妙,发现浅近的写作方法,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摸索文本的谋篇布局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教学《匆匆》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文中问句特别多,如果把所有的问句组合在一起,就会发现它们都在追问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匆匆而过,我们该怎么办?而剩余部分则是作者在描述自己的观察、思考所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发现这一点,可以把内容相同部分整合起来教,这样,作者巧妙的构思就能被孩子们所悦纳。
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教者该让学生思考:文章为什么要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里,可以用让学生完成游程图的形式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哪些词语将文章的各个段落串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呢?从而体会写作的顺序……引领学生细细地琢磨、感悟,会越品越有趣。
3、探寻文本的体裁样式
关注文本的体裁样式,就是要针对文体的特点,发掘出其中的“语文元素”,上出能够体现文体特征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课。
《去年的树》这一课彰显了童话的一个显著特点——白描写法,这是中年级学生理解的难点。课堂上,王崧舟老师运用了回环复沓的方法,使学生慢慢从理解到接受。
第一次读故事开头,首次接触“平淡”。通过让学生补写鸟和树的外形,与课文中没有写树、鸟的外形对比,初次感受“平淡”的语言特点。
第二次读故事发展,再次感受“平淡”。教师让学生补写旁白,与课文中没有旁白比较,再次感受“平淡”的语言艺术。
第三次,读故事结尾,引导学生从“看”字想象鸟儿的心情,与文中只用一个平平淡淡的细节“看”相比较,又一次感受“平淡”。
第四次接触“平淡”是教学的高潮。王老师巧妙的一连串反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是不会写人物表情吗?不会写心情吗?……为什么不写呢?”帮助学生探寻到了平淡的“语言之美”——作者是让读者自己去琢磨、自己去体会、去感受”……
最让人叫绝的是王老师那充满智慧的板书设计了,他最后的一擦,留出的“空白”,揭示了童话语言的魅力:“作者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读者的想象,书写出人间最深厚的感情,这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语言的魅力!”
相信孩子们学完此文,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便跃入心间,挥之不去;作者这样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的写作艺术与童话的文体特点将深深地刻在孩子脑间,无法忘却。
四、巧设随文练笔,“仿写”学“文法”
吕淑湘老师曾说:“语文教学是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完成自身教“阅读”的任务基础上,必须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学生学习文本的语言、形式,适当地多动笔习“写”。
1、仿其文
仿其文,就是仿用文章的语言文字,包括词语、句式和精美的自然段等。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的年段目标、学生的习作能力让学生进行仿其文的练习,使学生在语文中走一个来回,深刻理解所学的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或结构特点。
在第九届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辽宁省的干琳老师执教《杨氏之子》一课时,就紧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鸟”这一反问句的精妙之处进行了仿创训练:
师:若来者是李君平呢?聪慧的杨氏之子又会怎样应声回答呢?
生: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若是梅君平呢?
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生:未闻梅子是夫子家果。
师:若是黄君平呢?
生:未闻黄山是夫子家山。
生: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果。
……
课堂上,学生在朗朗笑声中充分领会了反问句式既幽默诙谐地回答问题,又不失委婉敬重之意;既体会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感受了语言的精妙。
来自江西的甘密老师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过孔隙”这个自然段时,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在学习段落写法之后,甘老师根据主办地厦门小学生的学情,结合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找到与之有相同特点、学生也熟悉的福建武夷山一线天景点,将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通过感悟,学生了解了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到了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这样通过对课文段落的模仿和迁移,使文本语言内化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仿其格
仿其格,就是仿用文章的结构模式,包括文章的结构、布局或写作思路、记叙的顺序等。现在的学生普遍觉得作文难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即使有一大堆材料也不知道如何下笔。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仿用经典文章的结构、思路和布局等,引导他们进入写作的正确轨道。如教学《颐和园》一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仿用作者的观察顺序、写作顺序,对自己的校园、小区或某一建筑进行描写,让学生掌握这一类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3、仿其法
仿其法,就是仿照文章的方法或文章的特点。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一些与众不同的美文,让学生既能体会其特点,又能熟练应用;既能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又能受到思想的启迪,获得美的享受。
如《彩色的非洲》一文,不仅写出了代表非洲事物的典型特点,而且充分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段落结构上也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想象、体味,并动手仿写,这样学生既能把握课文的特点,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意境美、韵律美和形象美,又能受到美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师就要灵活运用“语用”教学策略,只有恰如其分地运用为“运用”服务的语文知识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在学的基础上去悟,在悟的基础上学会用,才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成功架设桥梁。
“有根”语文,源自语言的脉动!
作者:邱育平
学校:福州市福清市滨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