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曾柏玲:从课堂景观,说“预设生成”

发布时间:2014/12/25 11:04:48

 

摘要: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关键词:课堂景观   预设生成   和谐相生

 

记得印度有一句俗语:“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然而教学的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不是学生的精彩配合,而是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的独特思考与合理安排。当我们走进文本用独特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后,或许我们便会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当我们走出文本与自己进行对话时,或许我们考虑的是教法的得体;当我们置身于文本之外与学生对话时,或许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简约又简单的进出文本的过程……而这些其实都在于“对话”中,或是“师本”,或是“生本”,或是“师生”,或是“生生”……但无论是什么,都来自于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早操》是北师大版一年级第11单元主题课文,它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并且有和谐韵律的儿歌,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早晨欣欣向荣的景象,配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将学生带入充满生机活力的清晨。通过学习,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万物复苏的清晨景象,从小树立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积极锻炼身体的观念。另外,本篇主体课文安排在复韵母后进行教学,旨在通过听读和看拼音的方法培养学生快速识字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朗读,甚至背诵,有效促进语感的养成。

 “预设生成”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然而教师的预设是决定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生成”的关键,因此“生成”的空间和时间成了一堂课最应注意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这节课从三方面来说说“预设”与“生成”。

一、从“设计的理念”看“生成的空间”

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预设生成的空间大致包括教学内容的设定到到目标预设的空间、环节与环节间的空间、环节内问题呈现给学生的空间。本节课在设计理念上从“品读诗歌”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人和事物是怎样做操,在什么地方做操;引出几个重点的词组“滚来滚去、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而这些是作者以细致的观察、拟人的手法描绘的一副栩栩如生的清晨美景。教学设计时,执教者考虑在感悟和理解“  来  去”时,指导学生感受各种精灵的快乐和朝气,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觉朗读诗歌,力求从“读好”诗歌过渡到“背诵”诗歌,为拓展“  来  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且为仿说诗歌做好铺垫。而在指导学生识字过程中,执教者考虑采用“模块识字”而不“随文识字”。从设计的理念上看,教师已然为学生的识字、语言学习和思维拓展创设了生成的空间,学生基本上能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二、从“教学实践”说“生成的时间”

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生成”是课堂教学中亮点资源,教师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巧妙捕捉来自文本、学生的信息,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机智生成新的教学信息,使教学顺利展开,富有灵性。课堂教学中,执教者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蜜蜂”是怎样做操时,呈现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你喜欢哪只小精灵?

生:小蜜蜂

师:小蜜蜂是怎样做操的?

生比划出“飞来飞去”的动作。

师:这是怎么做操了?

生继续比划出“飞来飞去”的动作。

师:你能说说小蜜蜂是怎样做操的吗?

……

生没有比划动作了,此时教师原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回答,经过两三个回合的一问一答后仍然没办法正确应答老师的问题时有点心急了,于是老师脱口而出“飞来飞去”。其实反思这样的一个情景,教师在学生比划动作时应适时的点出小蜜蜂是这样做操的“飞来飞去”,然后让全班同学也来比划比划“飞来飞去”,一下子全班同学就懂得了小蜜蜂是怎样做操的,而且体验到小蜜蜂的快乐,那么指导快乐朗读就是水到渠成了。这就是教学预设中的“非预设”,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该有教学的应变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适时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当然这是需要锤炼和积累。所以教学中的生成点不只是教师需要等待,学生也同样需要引导和启发。而这些是需要教师教学之前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这是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但教材具有普遍性,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应充分的分析教材,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

 三、从“教学效果”谈“预设生成”

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基础,有合理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保证。“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展开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多向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在这种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如果教师视预设如法规,不能根据学生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那么教学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是教师展示其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因此,实践中,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树立“生本意识”,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性的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与探索过程中增强语文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本次教学片段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品读诗歌,培养语感”中,教师对于每一小节的品读指导过于平淡,而学生的学习也是趋于枯燥,再加上朗读指导过于生硬,而且没有充分的朗读,所以作为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却没有预设中的精彩,也没能激起学生朗读兴趣点,那么语感的培养自然就没能完成。而在“仿说诗歌”的拓展环节中,教师只是为了完成预设的环节,未能让学生充分地说,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没能得到培养。因此一节课下来,感觉教师是在为了完成预设环节,而蜻蜓点水地教学;并且教学任务中生字的指导也没能完成。当然,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可在实际教学中,为追求教学预设的环节和目标,不予余力地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教师预设的轨道上来,已经错失了教学生成的好时机。

纵观这一节课,我想“预设”到“生成”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简单操作和一厢情愿,或是其他客观的因素,都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的提升。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功能将会遗失殆尽。所以,合理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是辩证统一,又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应该把握“预设”的度,抓住“生成”的点,将教师、文本、学生间所呈现的重要学习信息,让它们动态的“浑然天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李明新 《小学语文教学》 2006年11月

2.《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3.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学用书》

 

 

作者:曾柏玲

学校: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