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素娟 :低年级开展国学教育的初探
发布时间:2014/12/25 11:32:16
近年来,国学教育在小学阶段方兴未艾。从实践情况来看,科学正确的国学教育对小学生的人格教育、素质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起着正面积极的作用。从小学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需要把握住国学教育的关键点。
一、系统健全“横”与“纵”
在学术界,对于“国学”的界面一直未有清晰的认定,较为通用的说法系采自章太炎先生在《国学概论》中的说法,即“一国所有之学也”。按这一理论,现代的国学教育内容就无比广泛,它是在传统经、史、子、集的文献研究基础上,涵盖了整体中华文明的教学,例如戏剧、书法、武术、民间工艺等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和学术。如此广阔的范畴,对于学时有限,课业繁重的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完全涉猎是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施之以经过筛选和甄别的,相对系统科学的国学教育,以帮助他们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
从横向来看,所精选的国学教材应避免单纯的古文古诗,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元曲、周易、史书、杂谈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并对中华文明有一个较全面、较体系的认识。
从纵向来看,需要根据各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通过顶层设计,有意识地形成上下呼应,层层递进的教育梯度,形成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国学教学视图。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可以古代幼学启蒙读物为主,适当辅以绝句教学;到了小学中年级就应有适当长诗、赋、曲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应有意识地增加词、史、易等的入门教学。
二、精心把握“悟”与“解”
国学教学实践中有两种观点相对主流。一种观点认为,国学教学应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特别是秉古礼诵经典,去领悟国学经典的内在魅力,去感悟其中的美妙之处。正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孰不知,小学生的生活阅历缺乏,是非判断模糊,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有效引导和解说,且不说他们是否能想象到作品的意境,还存在被误导的风险。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学教学讲精讲透,对每句话每个词都分析到位,这才能充分发挥国学教育对学生语言素质的提升。孰不知,国学经典因其作者所处时代环境的不同,个人素质的高低不同,现代人对他们的理解也是存在差异的,完全用一种标准、一家之言来解释和阐述国学经典,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笔者认为,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做好课程设计,平衡把握解说的介入环节和技巧,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想象,促进学生领悟能力提升。例如《论语》中的“非礼勿视”,意为不合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但对现代人来说,合礼教是什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结合现代理念,引导学生超越孔子所说的“礼”,从礼仪规范这个角度来理解句话,也就是在视的时候要注意必要的礼仪规范,以彰君子的德行和作风。又如“云深不知处”(《巡隐者不遇》)这句中“深”如何解释?应为颜色深,还是云的里面?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纠结,只需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山林中云雾缭绕,无法发现踪迹的图像即可。需知国学经典中不乏“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炼字经典,然而更多的应该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率性之作。
三、正确平衡“旧”与“新”
国学经典流传至今,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糟粕以及与现代理念、公民意识格格不入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国学教育中要勇于扬弃,善于平衡。
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勇于屏弃国学经典中一些宣扬君君臣臣、因果报应、命运天定的东西;要正确处理,主动批判国学经典中部分庸俗、封建、反动的论调。例如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弟子规》)所宣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论调;又如“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所描述的三纲五常的理论。但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所谓的糟粕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的进步意义,因此我们在开展国学教学实践中要辩证地施教,正确认识,勇于扬弃。
另一方面,我们要平衡协调好传统国学教育与现代公民教育。传统国学教育是塑造有传统精神的国人,现代公民教育才是塑造出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型公民。可以说传统国学教育是差异优势,现代公民教育是立身根本,两者互补并重,才能让国学教育不留于形式,杜绝肤浅、片面和极端,才能培养出“即禀承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和精神的真君子伟丈夫,又具备现代理念和独立人格的新公民。”(《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顾建德、喻志杰)
四、高度重视“知”与“行”
国学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经典诵读,达到校正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共同的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要善于将经典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将养成教育和常规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例如在《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等等这些句子既琅琅上口,又通俗易懂,就能潜移默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在小学的国学教学实践中要正确认知国学教育的定位,通过家校联动,师生互动,充分把握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理解能力,结合时代精神,结合公民教育,身体力行,科学理性,就一定能为深化小学素质教育发挥作用。
作者:方素娟
学校:福州市钱塘小学屏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