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周秀云:谈小学古诗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4/12/27 16:05:14

 

摘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让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体现美的能力。了解古典文学精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发挥审美感知   引导观察,感知缺陷   创造情境,组织再创造  体会思想感情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对学生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并让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体现美的能力。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以写景来抒发感情的。古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到祖国绚丽缤纷的古典文学精华,而且要利用这些素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充分发挥审美主体的感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一个小学生来说:经过几年的生活积累,已初步有一把对事物美丑好坏的衡量度尺了。教学开始,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独自从诗的字里行间发掘,体会诗文的美。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还很贫乏,不可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学生所发现的美还是很模糊的,只觉得是有那么一点儿味道。

《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诗。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部分学生可以动用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产生:在小河边,在一棵高大的柳树上有许多的枝条都长出了小叶子,颜色是绿绿的。有的学生还会联想到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即使是较差的学生也能在大脑中浮现出高大的柳树碧绿一团这一形象。学生就感知到了柳树那嫩绿的颜色美和枝条的柔和美。要提高这一环节的感知效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去细心地观察生活、自然,丰富感知映像。

二、引导观察,补充感知缺陷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事物的感知总是粗糙的,平时所得到的经验大多数是从无意注意而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材料越丰富,想象也就愈丰富。一个从没见到过菊花的盲人,要他描述菊花的形象,怕比登天还难。因此,在完成了第一步骤后,就必须向学生再提供丰富的形象感知材料,进行有意识有指导地观察。让学生到室外欣赏自然风光,或者出示一些风景画、图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等,这时,学生就会通过这些材料去丰富补充、校正已有的想象并进一步展开联想。

教学《咏柳》这首诗,组织学生到小河边去观察柳树。时值春夏交际,那碧绿的树叶缀在枝条上,枝条随风轻摆,柳树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雨后细叶上还沾着晶莹的水珠。在一边欣赏中一边体会着诗句,学生进一步感知到那翠绿欲滴的色彩美和轻柔艳丽之美,再看那细细的尖叶,均匀地挂在枝条上,疏密有间,又有一番情态之美。这恐怕不比“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给人的美感逊色多少吧。于是学生的审美水准在轻松愉快的欣赏中提高了一个层次。

三、创设情境,组织再创造

学科之间是没有鸿沟的,特别是在美育这一环节上,在阅读教学中让美术、音乐等学科走进课堂,已为许多老师采用。古诗教学中,运用得好更是如鱼得水。在学生有了较完整的感知后,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体现美的能力都有着切实的帮助。

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让学生根据诗中所描绘的农村春末夏初的田园景色:篱笆稀疏、小径幽深,叶未成荫、菜花繁茂、黄蝶飞舞、儿童追蝶,构画出一幅《村童追蝶图》。诗中所描绘的美景就在学生的笔下得到展现。尽管有的同学限于绘画能力,画出来的不怎么美,但在他们的心中却已体会到这些美了。

这一环节,学生会感到为难,这是因为他们的形象材料还很模糊。这时必须强化形象材料的感知,以便顺利地完成这一教学环节。

另外还可以用音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宿新市徐公店》教学中,让学生想一段自己熟悉的乐曲来表达这首诗的情境。有的同学想起来了《扑蝶》“25 25|6 53 2|5 35 321|2 —……”还有的唱《采茶扑蝶》等一些轻松愉悦的曲谱,课堂的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样调动学生眼、耳、口、鼻、舌,进入审美角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整体出发,体会思想感情

“诗言志,歌咏言。”教完一首古诗就必须使学生弄清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体会诗歌那星日光芒、五彩喷泉的思想美和情感美。诗歌的思想美是和饱满强烈的感情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感情就没有思想美就没有诗。教学时还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诗人的写作意图。李白一生性格豁达、狂放,漫游祖国的名山大川,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就不难理解气势磅礴昂扬的《望庐山瀑布》了。

在教学《锄禾》时,让学生掌握古诗的整体结构。诗中写了农民的艰辛劳动,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概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也道出了一个不可移取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而创造的。又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和亲人的深厚感情,先让曾有远离父母亲人,独自一人度过重大节日经历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再启发其他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和亲人分处异地,举目无亲而又特别渴望见到亲人时,会如何想念自己的亲人?过年时节看到别人亲友团聚,其乐融融,而自己一人孤寂独处之时,又会有怎样的滋味涌上心头?这样学生就能较轻松地体会到诗人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

古诗教学对学生提出合适的要求,既有上限目标,又有下限目标,使全体学生吮吸到乳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作者:周秀云

学校:福清市高岭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