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小青:如何改变小学作文“无米可炊”的现象

发布时间:2014/12/27 16:14:39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可是上作文时,许多同学要么三言两语、无话可说,要么“心中有,笔下无”,作文言之无物、套话连篇,缺乏真情实感。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习作素材,而材料对于写作,就如同粮食对于做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观察与发现,从而造成了大事没有、小事放掉的局面,当然就没什么内容可写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去积累材料: 

一  生活的积累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方可表达真情实感。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去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兴趣,学会观察。观察是作文的基础,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写得具体。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多种多样,教师要予以指导。

首先是观察目的的明确性, 观察对象的确定性 。学生的观察力还不是很强,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很肤浅,不分主次。所以,在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如为了写“跳绳”,我组织了一次跳绳比赛。比赛前告诉学生:观察别人跳绳前作了哪些准备,姿势如何,怎样跳的,获得名次的同学又有什么表现等。 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被观察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余的事物则成为背景。一般规律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则观察的对象就越突出。这些都应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

其次,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观察顺序应根据具体的观察对象来定,如观察景物要注意空间顺序,或由上到下,由近及远,从左到右;也可以按空间位置的变化进行移位换景的观察。观察事物,则适合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学生,如果把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情况进行比较,便会发现它们的异同,这更能有效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观察时必须有具体要求: 真实细致, 运用多种感知,以提高观察质量。确定观察点,观察面不要太大太杂,观察者尽量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知。如:写葡萄。用眼睛看,一串串葡萄挂满了架子;用手剥开,一颗颗晶莹剔透,像美丽的珍珠;再闻闻那诱人的香味;尝尝那甜中带酸的美味,如此一来,对葡萄的观察就更细致,了解也更全面,写起来也就有内容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兴趣而愿意观察。从而主动地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实现三个转变: 变无心为有心,变无序为有序,变用眼为用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慧,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东西而来,这样,得到的知识才牢固”。可见,观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也是作文内容具体生动、真情实感的前提。 

古人云: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

节假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家人或朋友一起走出家门,或拜访名胜古迹、或游览名山大川、或欣赏小桥流水,或指点家乡江山,或走亲访友……让学生在游玩中,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领略大自然的浩繁神奇、秀美旖旎,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我们还经常配合学校大队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和社会活动:捡拾白色垃圾、清理小广告、擦拭护栏、清扫楼道,为灾区捐款,为弱势群体献爱心等等;平时,则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中感受父母的艰辛、劳动的乐趣。

还可以紧扣教材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如小饲养、小采拣、小制作、扯青、放风筝、野炊、跳绳、拔河、田径赛、球赛、故事演讲会,有教育意义的专题会及各种有趣的活动等等。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进行必要的现场指导,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形成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其次是多动,课堂上教师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 

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既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情感体验,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教学实践也证明,成功的作文取材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拓展宽阔的教育空间,构建开放的教学结构,内外结合,才是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写作“源泉”,丰富写作素材的重要举措。

二、阅读积累

 直接经验固然可靠,但世界之大,世事之繁,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样样亲历,所以要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就必须学会积累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的获得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阅读。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所说的就是这个理。

(一)、多读、精读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由此可见,要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优美的文章,必须大量地阅读。

 1、课内阅读积累 教科书是学习语文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选取的文章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贴近儿童的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介绍风土民情的;有介绍英雄故事的;有童话寓言故事,还有科普知识介绍……教师可充分利用它们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精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完成积累           

 2、课外阅读积累 我们的学生需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单靠课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开发利用其它信息资源,拓展课外阅读面。怎样阅读才有利于写作呢?

首先要选择优秀的书籍。古今中外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科学小品、中外名著等等都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书。为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最好能预设阅读进程,结合生活实际、或学习进程,把好书介绍给学生。如,学习了课文《蜜蜂引路》后,及时地向学生介绍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样学生读起来会更有趣味。

 第二,要有针对性地阅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有许多优秀的书籍上市,要全部读完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阅读。既要读和写作有关的专业书,又要读写作以外的各类书籍,不仅要广泛阅读各种体裁的中外名著,而且应该选择其中最优秀的几本书或书中的几个精彩章节、片断,精读细读、深入钻研,力求精通或摘录背诵。

  第三、要拓宽阅读渠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都是我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好渠道,通过他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社会热点,使写作素材的积累更具时代性、社会性。现代书报紧跟时代步伐,富有时代气息,可以有针对性地订阅,如《中国儿童报》、《中国儿童画报》、《小学生作文》等。

 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生动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多读、精读是习作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背诵“储蓄”

背诵是一种储蓄式的积累,就像蜜蜂采集花粉,虽一时一点一滴,但却能积少成多,酿出香甜的蜜。鲁迅、巴金等名家行文时之所以能挥洒自如,就是因为他们在精读、背诵方面下了许多苦功。           

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应不失时机地背诵一些名篇佳作。这样会不断吸收大量的词汇聚于脑中,储存许多布局谋篇的章法于脑际,下笔时,一旦触发灵感,就会意到笔随,妙笔生花。  

三、坚持写日记,积累素材 

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且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一一得到反映。对学生而言,**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素材。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会写、乐写、善写的大好形式就会指日可待。 

 

 

作者:陈小青

学校:福清市高岭中心岭口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