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刘翠清 :扣“言”得“意”,简约高效

发布时间:2014/12/27 17:01:59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如何让学生把“营养料”都能吸收消化?在我看来,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拥有一双慧眼,在“内容解读”和“形式解读”两个方面思考文本的价值,并找到某些巧妙的契合点,即“言意兼得”的最佳原点。这个原点一旦找到,则像打通了经脉,全文皆顺。如何寻得这最佳原点,并以此组织教学呢?

一、扣文本“秘妙处”的语言

“秘妙处”的语言是在那些普通的语言文字处,潜藏着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慧心,它等待阅读中的有心人来发现品味。

美国作家桑伯格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有这样的体会:“在我写作时,句子栩栩如生,动词翩翩起舞,名词色彩闪烁,余音缭绕。”在他80岁高龄时,他“仍在研究动词以及任何衔接名词的奥妙。”可见,一篇好文章离不开精妙、隽永的好句,一个好句离不开传神、贴切的好词。薛法根老师说过:“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而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通过比较、揣摩、品味、鉴赏感悟语言的魅力,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以此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在习作中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的能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有这么一句话“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我特地改成“8小时、12小时、24小时、6小时。”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用顿号行吗?逗号好还是顿号好?为什么?教学本文就从这个句子入手,通过这个句子统领全文阅读。

不眠不休的8个小时过去了,父亲——

12个小时过去了,父亲——

24个小时过去了,父亲——

36个小时过去了,父亲——

让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想象体会这艰难的36小时父亲的神情、动作、心理活动等,朗读想象周围人对于父亲这样的行为的反应。感受作者从正面描述到侧面烘托的表情达意的方法。在这样的朗读感悟想象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这逗号的停顿表达出来,而不是为辨析而辨析,为朗读而朗读。同时感受到作者运用标点表达的用意。

再如《唯一的听众》第十自然段是这样写的:“‘聋子?’妹妹惊叫起来, ‘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当引导学生朗读后,抛出问题:这段话为了表达出惊讶,作者用了怎样的标点符号?你对那个标点符号有何感悟?学生本来没在意,或许觉得不值得探究,现在教师专门提出,引发深思。于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发现,并用句式:“     ?”    惊叫起来,“     !       !……”说话练习,在充满信任和期望的等待后,收获到了学生精彩的回答。同时本课中还有倒装句句式如:“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对换语句顺序比较,发现写作技巧。引导运用,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效率。

还如王松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引导学生把“冒”字与“露、钻、长、顶、穿、伸”等词语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揣摩“怎样的长出来才叫冒出来?”最后品味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一个“冒”字,竟然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情感,这让上课的孩子和听课的老师都能久久地回味无穷。这是叶圣陶先生用词传神、贴切的魅力,也是善于发现语言魅力的王松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的课堂魅力。

这个教学片段使我深受启发,如果我们在备课时能认真钻研教材,能像王松舟老师这样用善于发现的眼睛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发现那些富含深意的词句,在课堂上着意引导学生揣摩、比较、品味、鉴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我们何必担心在学生的习作中会没有精彩的词句让我们惊喜呢?

二、扣文本“规律性”的语言

每一个文本都文质兼美,都是“规律性”语言的集合体,具有典范性。阅读教学就是要透过这些文本语言,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成为他们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一种语言感觉。

《一夜的工作》 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作者何其芳从小处着手对总理的工作环境进行精妙渲染。教师以环境为线,导读已学课文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又如《穷人》 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另外如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作者把少年闰土置于优美的图画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作者用自然景色之美来烘托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天人合一,使少年闰土这个形象在这个广阔而又鲜活的世界里活灵活现。引导学生体会其作用、规律,然后出示《一夜的工作》中的环境描写,依据规律,猜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学生进入《一夜的工作》研读,把文中的环境与人物品质相联系,水到渠成,感悟颇深。

通过以上这些名篇佳作的分析,我们发现,文章中的环境描写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它与文章的主题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引导学生也要学会在作文中巧妙而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让境为人生,人生境中,人境相映,文思如泉,得心应手,师生皆收获,瓜熟蒂落。

三、扣文本“陌生化”的语言

“陌生化”的语言相较于学生对语言的熟悉程度而言,或是在语言呈现方式上很独特,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排列组合;或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很独特。

《唯一的听众》一文运用设置悬念的谋篇方法,这在小学课本中并不常见。教师组织学生解读文章,学完课文时,可抓住问题生发:“学完课文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读读课文第十自然段,课文学到这作者才告诉我们老人的真实身份,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设计好吗?”答案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文章设置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文,形成独到的见解。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容出发,深入探究这种表现形式在这篇文章中的匠心独运,更能体现出老妇人无私助人,用心良苦的高尚品质。同时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谋篇的文章以前有学过吗?”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感受设置悬念谋篇的好处,如《桥》《刷子李》《别饿坏了那匹马》等文章。同时有意识地渗透谋篇方法,相信对学生的习作起到一定的帮助。引导学生带着这样一个极为开发的问题走进文本,多视角多层次探究,文本的“言”不再呆板,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这一独特的文章谋篇形式是满含情意的,正所谓言意相融。

总之,我们如果能够从文章原点入手,找到它,凸显它,由它延伸两条阅读的线索,一条指向“意”,一条通向“言”,就可以预设出一条“言意兼得”的最佳路径,展开一个“言意兼得”的阅读场面,使阅读教学有层次,有内涵,有张力,有效益。

 

 

作者:刘翠清

学校:福州市闽清县实验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