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罗德新:“创真”——写“真”作文的钥匙

发布时间:2014/12/27 17:26:54

 

从21世纪初至今,课改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了。在2011年版新《课标》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之路该走向何方——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走出作文虚假浮躁、贫乏狭窄的天地?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坚持”与“变化”,审视习作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针对当前“写真”作文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我尝试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习作”的特点,系统梳理并适当调整写“真”作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训练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尝试和改进工作,努力为学生减负提效。

一、写真作文有“枷锁”

(一)写真有“误区”

由于个别老师对“写真”内涵的错误理解,提出了“不”真实的观点和要求,进而走入写真习作的误区。如,某些教师把“只要是真的就能写”篡改为“只有真的才能写”,并把“真”字限定在生活的小“真”中。儿童要写点心中的“真想”,创造些新的“真实”,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尝试。老师就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地横加驳斥。

(二)写真有“偏见”

有人说,评阅作文时“要以句子所述的内容的真假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要求时间、地点准确,人物、事情真实,在材料的交流评议中,要以真实与否作为材料取舍的必要条件。”还说:“老师在指导、讲评习作时要严格审查学生习作内容的真伪,让学生养成不写假材料的习惯。”这其实是一种偏见。

(三)写真有“瓶颈”

什么叫真,什么是假?“真”与“假”说说容易,认定起来其实很难。有道是:“真作假来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比如说,符合个体的真实,却不符合普遍的真实,这叫“真”还是“假”?符合“方言土语”的真实却不符合普通话的规范,行否?虽不是当今的客观存在,可却是小作者心中的“真想”,这应判定为“真”还是为“假”?儿童的“想象、幻想”是真还是假?能写吗?这可是新《课标》赋予儿童的写作权利啊!创造新的真实,尝试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与“弄虚作假、无中生有”如何区分?“虚拟现实”是“虚”还是“实”?那么,到底什么是真的呢?我想,可以是目前的生活真实,也可以是心中的真想创意。

(四)写真有“歧途”

过真反而“假”。过犹不及,过分求真,反是造假。写些展望美好未来的憧憬想象的句子,就被判定是“说假话,不诚实”,长此以住,儿童“说真话”的习惯难养成,倒是可能导致连心里的“真话”也不敢说,怕被老师判定为假话,却专挑一些能被老师认定为“真的”的“假话”来顺应老师。物极必反,越想写真,越写不真。

二、自问自答——试纠正“常人”的几点偏差

(一)问:作文的真实等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吗? 

答:作文的真实不等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作文不是写传记,写回忆录,更不是写新闻,尤其是叙事性的习作,允许想像,可以加工。

杜勃罗波夫说过:“在历史性质的作品中,真实的特征当然是事实的真实;而在艺术文学中其中的事件是想象出来的,事实的真实就为逻辑的真实所取而代之,也就是用合理的可能以及和事件主要进程的一致来代替。”可见文章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文章的真实要受写作规律的制约,而生活的真实主要指是否存在和发生过的事实。

写真作文要做到质真,就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于平凡处见非凡的观察和认识能力,还要培养其选择、剪裁和改造材料的能力。

(二)问:“文如其人”对吗?

写“小”真的依据就是“文如其人”,其实这也站不住脚。文与人不仅会不一致,有时简直是正好相反。绝望偏要故作狂妄,卑劣偏爱充作高尚。①如英国的思想家培根。他的说理散文文笔优雅,内容丰富,读者爱不释手。一会儿歌颂友谊,一会儿赞美廉洁,一会儿劝导人们坚守晚节,言辞恳切,娓娓动听。可是,谁又能想到,培根本人却是一个猥琐龌龊的小人呢?出卖亲情,陷害朋友,贪污受贿,劣迹斑斑。②又如尼采,他的文章惊世骇俗,狂霸十足,麻辣辣的,刺人,烫手。而生活中的他勤勉认真、傻里傻气、胆怯羞涩、口笨舌拙、孤独彷徨,见了生人就脸红,见到漂亮女子更不敢正眼瞧上一眼,孤身一人过着清苦的生活。可见,导写“诚实”文与教做“诚实”人不应是人为机械地结为一体。能说“爱想象、会幻想的孩子”不诚实吗?显然不能。

三、生问师答 ——试突破“写真”实验的瓶颈

(一)问:是否老实和真实由谁把握呢?

答 :一般是以小作者自己的认定为主(只要他没有弄虚作假的主观动机),而不是任凭第三者(含老师)的主观臆断,妄加揣测与评判。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用它人(大人)的标尺去评判那些“无忌的童言”,对孩子必将是莫大的伤害。

(二)问:所见所闻一定是真实的吗?

许多师生以为“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其实这有很大的偏差。理由是:其一观察不全面,可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其二是理解片面,愿意去理解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愿意去理解对方的缺点乃至错误。或缺乏对立统一性,好人往往没有弱点,坏人更是一无是处(这是对人物性格理解上的虚假)。  

(三)问“塑造人物,编造事情”可以吗?

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即使是以生活中的人作模特儿,也都存在着加工、提炼的问题,要经过艰苦的艺术创造,决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关于这一点,鲁迅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四、自由“创真”促发展

 自由“创真”抒衷情,写真作文的魅力在创新。写真作文应该各创新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我们要学习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坚持与变化,践行习作教学的发展与创新,纠正偏差观念,实践“创造”真实,使“写真”作文步入正途。尝试“创真”对于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正面积极意义。

当前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亟待走出低级“真情实感”的樊篱,正确评估“真情实感”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的功能,充分认识现代写作的功能和价值,重新审视现代生活所需的写作能力,大胆引进“创真”思想方法与实践,盘活习作教学,使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与时俱进,真正培养学生应对社会所需的现代语文能力。

(一)教师层面,如何有效引领孩子“创真”

1.给写真以“自由”——凡事皆可入文

在自由中写真。赞可夫主张让学生进入一种自由的写作状态,有充分的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想,应该让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件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而不是诸多限制。须知“无事不可入文”,天底下“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孩子”。

凡事皆可入文。我们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事、身边的事,写真人真思真想,不限时间、内容和篇幅,命名为“自由”作文,并在班上办了一个“自由作文展览栏”。通过多方启导和鼓励,使学生形成“凡事皆可入文”、“一事一文”的观点,养成关心生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的良好习惯。

2.给写真以“包容”——造人编事都行

霍懋征老师曾说:“发现学生作文的美比发现学生作文的毛病要好得多。”假定孩子真的在“造假”,偶一为之也不该上纲上线,呵斥连篇。我们可以更宽容一点,只要是学生想写和爱写的,真的、假的都可以写。

塑造人物,编造事情。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少一点挑剔和责骂。“包容”地看待写真,千万不要把学生的“创真”贬为“造假”。学生作文中的人和事可以是现实中的人与事,也可以不以现实中的人与事为主。小学生写亲近的人物,既可以简单地照搬生活,像记流水账似的;也可以用亲近的人物来做模特儿,允许想象、加工、改变。只要合情合理,写出个性和新意就好。

窃以为,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把握生活中的真实,理解阅读中的真实——大胆塑造人物,合理编造事情。我们注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间接材料,举凡听说的,报刊杂志书本上看到的广播、电影、电视及网络中得来的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当然要加工,更要想象。为什么不能改变时间、地点、季节、服饰等因素改写某一事件呢?

3.给写真以“时空”——“我”是第一人称

 “我”一定是我自己吗?许多师生往往把所阅读的文章中的“我”当成作者,以为作者所写的就是他的自身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比如把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当成是朱自清的父亲;把鲁迅的《故乡》中与少年闰土一起玩耍的“我”当成少年鲁迅等等。其实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误解。要明白,作文不是写传记、写回忆录,更不是写新闻,尤其是叙事性的习作,允许想象,可以加工,力求创造。看来“我”可以是我,但文中的“我”常常又不一定是“我”本人。一句话:小我非我,大真才真。文中的“我”可以是生活中的真我,也可以不是我自己本人,仅仅是一种“第一人称”写法而已。

(二)学生方面,如何有效实践习作“创真”

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有赖于自由宽松的环境,在压制和禁锢的土壤里不可能培育出创造性人才。作文教学要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就要创设自由表达的氛围。学生的动机上可以有创真冲动,但作假的心理绝对不能有,凡事慧眼识“度”最好。

1.“有”中生有,合理就好

“创真”作文可以“有”中生有?一定可行。《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对小学生吗,即使是“无中生有”,偶一为之不该上纲上线,呵斥连篇。从写想象的角度看,这正是求之不得和应着力培养的;从写真实的角度看,习作也不应该是摄像机吧!何况电脑摄像机也可以在人物后面随意添加适当的背景呢!

2.真想假想,相互交融

要写真实,也可写真想。《课标》总目标中增加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等内容,体现出新课标已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积累等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真的能写,假的(只要没有造假的动机)也能写,真想可写,假想也可写,这和写真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把假的写出来,这也是在反映真实。假想非假,它也是儿童心中的“真”,应该融入写“大”真的教改实验中。

一次听课,一学生造了个句子是:“我家不仅安装了电话,而且装上了空调,还购买了小轿车。”教者则当即追问:“真是这样吗?”该生低头不语……

教者批评学生是在“造假”,学生不认同,对同桌悄声说:“我家暂时虽不是这样,将来肯定会是这样的,我真的是这样想的,我爸也赞成。” 评议会上,听课者大都站在学生这一边。

笔者以为,把“想象”作文和写实作文有机融合统一起来,在想象中有写实,写实中有想象,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是改变当前“高耗低效”的作文教学现状的有效方法。

3.课题引领,“给力”创真

多年来,我校参加泉州市教科所的“写真”作文课题实验,并有幸参加了好几场现场研讨会,师生们在实验活动中收获良多。我校以课题实验为依托,成立了“茗真”文学社。

我校经常把学生优秀的“写真”习作拿到广播室朗读,在同学间交流,并推荐到报纸杂志上发表。俗话说:“一分辛劳就有一分收获”。如,同学们的写真作文、写真小诗、创真童话等身边的真事或心中真想喜登《新作文》《小学生阅读报》《少年智力开发报》《农村孩子报》等多家报刊。

几年来,我们采用“我口说我心”的做法,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鼓励儿童从真实的生活经历中取材,努力把“真实”二字,深深“内化”到了学生的潜意识里。

我们还千方百计爱护学生和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只要是真的(真见、真听、真实、真情、真想、真相、真知灼见等),想写就写,不必拘泥于思想是否“健康”、表达是否“有创意”,想写就无拘无束地大胆写吧!

总之,只要学生“主观”上没有“造假”的动机,教师就不要把儿童的“尝试创真”贬为“弄虚作假”而横加干涉。

——让写真作文永远成为小朋友的最爱。

 

作者:罗德新

学校: 泉州市安溪西坪中心学校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