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青: 浅谈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4/12/28 16:34:07
陶行知说:“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或许不像教师预想的那样合拍,甚至会蹦出几个不和谐的音符。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开这个秘密呢?笔者认为,要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把握“趣”的基调,才能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形象思维为主,看图学文激趣
低年级语文课本图文并茂。学生对课文中的插图百看不厌,教师提的问题学生经常不看文字只看图来回答。所以每教一篇课文,我总要指导学生先看图,再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如《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幅图。图上有什么景物?
生1:一座房子。一条美丽的小路。小路上铺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路边种着许多美丽的花。
师:画的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生2:鸭先生站在门前。兔姑娘和鹿先生走在小路上。
师:仔细看他们的表情,你能猜出他们会说些什么吗?
生3:鸭先生拍着翅膀在向他们打招呼:“兔姑娘,鹿先生,你们好!”
生4:兔姑娘脸上带着微笑,她很小心地走在小路上,说:“多美的小路啊!”
师:你为什么说她是“很小心地走在小路上”呢?
生5:因为小路上的鹅卵石能看得清清楚楚,小路一定很干净,她怕踩脏了小路。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兔姑娘小心走路的样子你都看出来了。真棒!
生6:鹿先生手背在身后,一边走一边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好像在说:“这条小路多美啊!”
师:你真不简单,会用“欣赏”这个词了。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呢?赶快找一找吧!
这样,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理解内容也就不再困难了。
二、喜歌谣、乐故事,借用题材创趣
诵读童谣、好听故事,这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耍精心选择材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陛。如教学《假如》这篇童诗时,由于诗句之间的意思跳跃性较大,并且有部分学生对于《神笔马良》这个神话故事的背景不甚清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缩短学生对文本的距离,我选取了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导入课文:古时候,有个孩子叫马良,他非常喜欢画画,可是家境贫穷,买不起纸张和画笔,他只好用捡来的树枝画画。上山砍柴时,他画天上的飞鸟、林中的野兽;下河捕鱼时,他就画河里的船儿、鱼虾;下地种田时,他画田里的庄稼和千活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良画画的水平越来越好。无论他画什么都是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一天,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给他送来一支笔,马良用这支笔在墙上画了一只公鸡,“喔喔喔”,公鸡真的从墙上跑下来了,马良又画了一头大水牛,“哞哞哞”,大水牛下地犁地去了。马良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一支神笔。后来,马良用这支神笔为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假如你现在也有这支神笔,那么你将用它来画些什么呢?
在让学生充分说谈之后,我顺理成章地导入课文内容的学习,水到渠成,富有情趣。
三、好表现、爱表演,巧置情境寓趣
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喜好表演。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学《荷叶圆圆》时,受到学生的启发,我让全班学生表演读,—边读—边模仿小鱼儿、小蜻蜒的动作。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指黑板上的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你们就是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你是——
生1:我是小水珠。
师(指另一生):你是——
生2:我是小蜻蜓。
生3:我是小青蛙。
生4:我是小鱼儿。
师:好可爱的小动物。老师真喜欢你们。瞧,有的躺,有的立,有的蹲,有的游,多可爱呀,我们用动作来表演一下,怎么样?
(学生劲头十足,跃跃欲试)
师(读句子):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生个个做着“躺”的动作)
师:都躺在荷叶上了。小朋友们有的躺的姿势真优美,有的躺得真不好看啊。(顺势学起了有些学生的动作)
(学生的劲头陡涨,“躺”得可起劲了)
师:这样吧,咱们就来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美,谁的动作有创意。
学生做“躺”的动作,为了求得与众不同和姿势优美,个个表情丰富。有的双手叠住放在耳边,侧着头;有的尽力向后仰,双手支着后脑勺;还有的一手托着脸,一手指着天空,做数星星状。
师:好,躺得好。一好是动作优美,二好是姿势独特,每个人的动作都和别人不一样。
师:立!蹲!游!
随着教师口令的变化,学生做着自己独特的动作,千姿百态,富有创意,而且个个活跃万分。
针对这几个动词,我足足用了五分钟让学生去做、去感受。借用形体语言,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了一次再创造。此时的课堂不再成为限制的代名词,而是快乐的诞生地。
作者:叶丽青
学校:泉州市安溪县第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