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琳: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益冲突
发布时间:2014/12/28 17:22:37
摘要:根据教学冲突的影响,课堂上的师生冲突现象可以分为有益冲突和无益冲突两种。本文分析了在语文课堂上发生的,师生间正面良好影响的冲突的情况,提出了如何创设有益教学冲突和处理策略。如果能处理好教学冲突,将可以成为一堂课的闪光点,也是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更能起到师生相长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冲突 冲突处理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必须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活动,不只是单向地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无论何时,学生都不可能任由教师摆布。正是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有着独特鲜明的自我人格,加之通过先前经验的习得,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表征和自我意识,并且由于其与教师在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学习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因而教学作为一种共性与多样性统一的教育过程,有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就算是已经在讲坛上奋战多年,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也未必能够确保其设想的总能与学生的需要相契合。根据马克思提出的矛盾普遍性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各式各样的矛盾,于是教学中便产生了师生想法不统一的冲突现象。
教学冲突情况多变,其类型也是不同的,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的、可见的相互对抗,以及隐性的、心理上的矛盾冲突。这是学术界较公认的分类。根据教学冲突的影响,也可以分为对课堂教学有正面良好影响的冲突和无益于课堂开展的冲突。本文就语文课堂上发生的正面良好影响的冲突进行具体阐述。
一、有益教学冲突的内涵
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教师是知识传授者,享受着绝对的权威,教学流程都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学生处在被动地位,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的认知与教师相悖,因种种原因而发生了矛盾冲突,不仅打破了正常教学秩序,引起不必要的骚乱,甚至会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严重者令教师感受到情绪上的压抑、挫折。所以,传统教学将课堂上的教学冲突看成破坏课堂进行的消极力量,对其极为排斥厌烦,碰到冲突有如芒刺在背。
显然这种教学观在逐渐被时代所淘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新课程的改革,呼唤着全面发展的、交往互动的、开放与成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迸发,开放式的课堂。在这个新观念下,教学冲突是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教学手段的。
有益教学冲突指的是指在课堂上教师营造的、刻意让学生意识到的、和所学内容有关的冲突,旨在激起学生思维,通过矛盾冲突的化解,内化知识经验,从中获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有益教学冲突,是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重要手段。
建构主义学习论,特别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都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种构建是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的”[ ]。
有益教学冲突的营造手段有很多种,其中最普遍的一种情况是:教师在备课时就预先创设的,明知在课堂上抛出该问题后必然引起学生质疑、反弹或讨论。这种故意的冲突情境创设,符合让学生自己努力探索、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要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 ],在语文课上思维训练,利用教师预设的有益教学冲突来完成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有益教学冲突中,让师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相互启发,从不同的角度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完善着信息传递加工的过程。在充满变化和意外充满激情和温度的氛围中,使思维主体的意识不断整合。
例如在上《皇帝的新装》时,教师为了探讨作者思想感情时故意说:“我认为安徒生在写这篇童话时是很开心的 ,因为那个皇帝太滑稽了,大家同意吗?”问题一抛出,同学便有了反应,他们反驳教师的说法,认为作者还怀有痛恨、深切批判的想法。如此故意创设的冲突,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激发求知欲,比直接告学生答案来得更有效,学生的体会更深刻。同时,有益教学冲突也能改变课堂单调呆板的状况,“使之起伏跌宕、摇曳多姿,呈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
比起其他学科,教学冲突在语文学科课堂上的处理显得尤其重要。语文课本质上是通过发展语言进行的一种文化的传递过程,一种陶冶性情、完满人格、构筑完整精神世界的过程,即促进生命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语文课的最大价值在于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就是一次次矛盾冲突的分析、问题的解决过程,在一次次冲突中,学生不断借由思考提升着思维,完善着人格成长,达到语文教学的本质目标。
二、有益教学冲突的处理策略
在语文课上实施故意创设的教学冲突不是随意的,从教师方面看,善于制造有益教学冲突应当做到如下要求:
1、准确选择冲突内容,合理创设“冲突”
教学有益冲突的运用,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的课堂热闹,为了“冲突”而盲目冲突。有益教学冲突是经过教师事先预设的,而冲突的目的则是为了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合理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合理预设意味着尊重文本尊重学生。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如果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而有价值的生成。只有精心合理的预设,生成的内容才会具有无限活力,反之,没有预设的生成则是无的之矢,费时且无意义。
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前深入研读文本,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找到文本中最突出的切入点,认准矛盾点,挑选出文本最值得进行有益冲突教学的部分,合理融入教学程序中,完成高质量的冲突,从而催生和捕捉最有价值的生成。
例如笔者收集到的,厦门市园南小学优秀语文教师庄金贞老师上的第八册课文《中彩那天》,从课堂上显然可以看出她是事先经过精心的设计,课上紧紧围绕“道德难题”展开,在父亲帮朋友买的不记名彩票中了汽车大奖后,面临到底要留下来还是归还的内心冲突。庄老师就是通过为什么可以把车留下,为什么要还回去的冲突讨论,分别将两方面在课文中找寻论据,体验文本主人公的内心。最后,引发学生对诚信品质的思考。比起传统的说理式教育,只突出父亲还了车的举动,这种让学生直接意识到的进而参与其中的有益教学冲突,可以达到更深刻的教育目的,将诚实守信的观念真正在学生人格体系中内化。
2、运用合理教学策略,巧妙激化矛盾冲突
有了合适的切入点,如果只是将问题抛给学生,也未必能有效地、如教师预设般激荡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形成紧张的冲突。想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必然需要教师运用合适且科学的策略方法,巧妙地激化矛盾。
一是推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索,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引导思考,只有经过学生的内心思考,才不会人云亦云,顺利开展有益教学冲突。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一手包办课堂,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这几年推行的“生本”课堂或“有效教学”课堂模式,正是这一策略的体现。学生通过构建四人小组,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学习,拥有了比常规课堂更多的自学、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二是鼓励质疑精神。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层次越高质量越好,冲突就愈明显,学习的进步也愈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在课堂上要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疑问,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刨根问底的兴趣。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而且要消除学生因回答错误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做到学而有所思。还要采用多种形式,在适时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的质疑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出来,针对辩难的内容,形成教学上强烈的有益冲突。许多名师的课堂上,都有让学生质疑的环节,这正是鼓励质疑的最好体现。例如六年级《桃花心木》一课,文章里种树人的种种奇怪种树办法,都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和质疑,老师在课堂上让孩子来对种树人提出种种质疑,如“为什么浇水的时间不同?”“为什么浇水的量不同?”“为什么会把一些小苗种死了?”等等问题,一步步地在孩子的质疑中,让他们明白文章阐述的道理。
三是通过巧设悬疑,层层设疑,环环相扣,不停深化认识,不断激起冲突。有益教学冲突也应当有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而使冲突逐渐鲜明,不可在没有任何认知的基础上突兀地切入。可以先设置比较简单的悬疑冲突,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冲突运用的好坏,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理念和心理素质息息相关。有了再好的冲突内容,安排了合适的激化冲突的方法,没有执行者即教师的掌控,有益教学冲突必然难以进行。过硬的专业素养,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施行有益教学冲突的保证,教师应当针对这几个方面,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教师应及时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每堂课的优缺点,从中容易总结出有益教学冲突运用经验,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4、提升学生学习的开放性
除了教师故意创设的冲突,有益教学冲突还有另一种情况,虽然不是教师刻意创设的,但是也属于有益的教学冲突的范围。
因为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还不完善的缘故,和教师价值观,对事物的认知有一些差距,对文本的理解难免会有分歧的地方,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冲突。所以会出现当教师问出一个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的观点、回答或反应不同于教师预想的情况。虽然学生的回答和教师预设的不同,但是由于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学生的回答有其一定的道理,是可以被认可的,同样从另外一个角度有利于这堂课的进行,于是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及反应,放弃原本准备的规定性角度,顺势引导,从新的角度继续进行课程教学。虽然改变了一些原有的教学内容,但是就语文学科而言,一节语文课的讲授所的内容是灵活变通的。叶圣陶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课文只是个例子,那么对文章的扩展,对教学内容是可以有所选择的。只要教师能明确语文课堂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应当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量作为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参数,那么就可以大胆舍弃一些传统的东西。因而这种冲突不仅不是坏事,且充分证明学生不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灌输,相反地,他们开动了脑筋进行积极的思考,所以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有益教学冲突。大部分在语文课堂上出现的知识冲突、价值冲突、情感冲突,只要教师处理妥当,是可以归属为有益教学冲突的范畴之内的。
在这样的冲突中获得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除了教学的正常进行之外,对学生教师都有益。虽说学生表达的观点角度和教师预设的不同,但大胆的表达不仅没有受到教师的否定,还延续了教师的讲课,对学生是种莫大的鼓励,在潜移默化之下,保护、提高了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相应的,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质疑反过来能加深教师对讲授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思考,这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此类有益教学冲突,在语文课堂上也是常常遇见的,这是一种很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是不少语文教师会将其忽视,特别是年轻的新教师,所以值得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202.
[[2]] 叶至善等.叶圣陶散文乙集[M].上海:三联书店,1984:734.
[[3]] 徐永生.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曲折艺术摭谈 [J].江西教育,2008(7/8):36.
[[4]] 余文森.课堂精彩生成:尽在生命活动中[N].中国教育报, 2007-04-06(06).
作者:曾琳
学校:厦门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