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钗:预设和生成共舞 有效和精彩齐飞

发布时间:2014/12/28 17:47:04

 

 在课改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进程中,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实质性的变革,产生了许多优秀、先进的教育教学的经验及理论。预设和生成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新亮点。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让预设和生成共舞,使有效和精彩齐飞,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和灵性。

一、关于“预设”和“生成”错误理解的教学现状

在课改中确实产生了许多优秀、先进的教育教学的经验及理论,但也不免泥沙俱下,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两种十分极端的教学现象,这两种教学现象都关乎对“预设”和“生长”的错误解读。一种是“唯预设论”,教师课前对整堂课的内容任务、教学程序、教学教法做了全盘的安排和规定,一共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用多少时间,每个环节怎样过渡,每个问题要选择哪些学生、要请几名学生做答,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了。这样的一堂课下来真是一气呵成、每个环节丝丝入扣、师生配合天衣无缝,课堂与预设分毫未差。看似十分成功、完满地完成教学目标,实则是一种僵死、封闭、低效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本为本”只是在完成教案而教学,坚决杜绝“节外生枝”“离题出错”等意外状况,碰上了也只是敷衍了事,或一言以带过。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是提线木偶,缺乏生生、师生、生本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缺失鲜明个性的张扬和鲜活生命色彩的绽放。这样的预设过于精细和强制,必将桎梏了课堂的动态生成。另一种是一味地追求生成。因为盲目,简单地理解生成的含义,不懂得生成的有效与否,就轻视甚至完全摒弃预设,导致课堂教学偏离文本,过度拓展,教学完全跟随学生走,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说什么无论正误,都给予“你真会读书”“你的感受很独特”的模糊评价,这样直接导致课堂的无序又无效。课堂有“放”却没有“收”,老师侃侃而谈、天马行空,学生也学得热烈积极、兴致盎然,但课堂却像断线的风筝一样不可控制,最后连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未曾完成,这是“唯生成论”。前者只关注“预设”,扼杀了教学的创造性;后者只注重“生成”,导致课堂生成的无效性。

二、辨证理解“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的关系

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中,理清“预设”和 “生成”的关系显得意义重大的、刻不容缓了。所谓预设就是备课的过程,其文字形式就是我们的“教案”,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突破教学重难点,联系班生学习情况及心理过程,采用适当的教法和学法,对一节课的程序所进行的设计,它只是预案。那所谓生成即在预设下所呈现出的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是师生的“即席创作”,它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意外下的“生成”,更可能“预设”了不“生成”,“生成”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碰撞、共鸣激起的智慧的火花,是课堂呈现出的原生态的事实和景观。“预设”没有错,“生成”没有错,错的是将二者分割并偏倚。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有机辩证统一着。预设是静态的 ,生成是动态的;预设是逻辑性的 ,生成富有节奏感;预设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生成处于实践阶段。二者并不矛盾,相辅相成,相映成辉。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生成是即时的、开放的、变化的,生成中有意外更会有精彩,要善于把意外演绎成精彩。作为教师教学前要精心预设,课堂中才能精彩生成,这就需要教师较好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教学智慧。

三、弹性、开放的预设,促进动态、精彩的生成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很强,意识很明确的教学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必备前奏,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思考和安排,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实效性。在新课程下一堂课有个怎样的过程并不是教师预设了便能了然于心的,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可变性,不是预设所能完全把握的。就这一点我觉得教学像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的是教学预设中的教学程序,“神”指的是教学目标任务,只要神定,教学的形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要求预设必须富有弹性和开放性,要做到这两点,教师在预设中除了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整合资源的情况下,最好实行板块教学,板块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调整起来就比较灵活,只要板块设计精心但不过分精细,那么它留给课堂生成的空间将更大。

预设是可以事先设计,但“生成”却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卢姆也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但笔者认为生成虽不能预约,但可以预见并创造。

1、整合三维目标,有效生成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一厢情愿,认为预设得十分完美,但真正上起课来却遭遇了尴尬和失望,常常预设了却并不生成。预设中只有整合了三维目标,只有适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规律后才能有效的生成。

师:小鸟唱歌的时候,就是树林和鸟。

生:最快活的时候。

师:也是父亲。

生:最快活的时刻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诗,来表达这种快活吧!

出示:谁和谁好?谁和谁好?

鸟儿和树林好。 父亲和鸟儿好。

生A:谁和谁好?          生B:谁和谁好?

           鸟儿和树林好                鸟儿和树林好

           鸟儿唱起歌,                小鸟来唱歌,

           树林跳起舞。                树林来舞蹈。

生C:谁和谁好?           生D:谁和谁好?

           父亲和鸟儿好。              父亲和鸟儿好。

           父亲来指挥,                 鸟儿唱起歌,

           鸟儿齐欢唱。                 父亲乐呵呵。

师:瞧,这些小诗人做的诗多棒呀!现在同学们就是林中的鸟。听,鸟儿要唱歌了,你就是那只领唱的鸟儿(老师轻按一个女生的头,示意她就是那只领唱的鸟儿)。

师:一声。

生(领唱):叽叽喳喳、叽叽喳喳……

师:两声。

生(1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

师: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小鸟、树林、父亲,我们一同沉浸在了快活当中。

生(全班):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叽叽喳喳……

师:小鸟们快活吗?

生:快活。

师:怪不得父亲会这样爱这群鸟儿。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身临其境、自我扮演,在林中鸟儿的欢唱声中深刻体会了鸟儿、树林、父亲的那份快活。在体会鸟儿、树林、父亲的快活时采用了做诗,扮林中鸟儿欢唱的方法,把诗的形式、情感、文本以及学生有机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学生沉浸到了那份快活当中,从而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对鸟儿的爱。这就是一种精心预设、充分整合三维目标,使教学达到有效生成的成功范例。

2、把握“节外生枝”,巧妙生成

徐世贵老师在《新课标实施难度与教学对策》说的“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你怎样精心预设,但是总有“节外生枝”的状况,但并不是所有的遗憾都是败笔,我们要把握住这样的意外,把看似失败的教学变成生成的一个亮点。

一日在教《看电视》,当学生初读感知后,预设中提了一个问题,“这家人看电视妙在哪里?”生很快答日“妙在‘奇’的后面”,我扑哧一笑,这是脑筋急转弯嘛,转得还蛮快的。学生没理解我的意思。我又问:“这家人看电视很特别、奇妙在哪里呢?”又一个学生很快站起来,答曰:“老师奇妙在课文最后一节!”表情很肯定,我忍俊不禁,开心笑了起来,太可爱了。冷不丁又冒出一个:“老师是在倒数第三行”更具体了,我笑得不行,学生被我笑得莫明其妙,真是个不错的幽默。我强抑自己的笑“同学们奇妙这个词确实是在课文倒数第三行,但老师问的是这家人看电视与众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与我们平常看电视有什么不一样。”我让学生再细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一家是怎么看电视的,再与自家看电视对比,理解这家人看电视到底奇妙在哪里?在这样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说:“我们家看电视总是抢来抢去的,他们一家很奇怪,明明喜欢看却说不喜欢。”有的说:“他们心里都装着家人,是在让来让去”最后得出结论,他们是心里都关心着家人,彼此谦让,彼此关爱,彼此体贴,这就是这家人看电视的“奇妙”之处。刚才学生的“脑筋急转弯”让人捧腹,但笑后反思,问题应出在我身上,在学生初读后提这样的问题,拔高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于是,我马上对预设做了调整,在学了课文后再提出,以小结的方式进行。学生在精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后,就能很好地回答问题了。

如果是以前,我肯定是慌了手脚,也许年龄大了些,也许学生的这个脑筋急转弯实在太可爱,在笑声中我对预设中原本用来整体感知的问题“这家人看电视妙在哪里?”放置在了学生自我对比、感悟理解文章后进行总结,虽然做了调整但教学也顺利地得以进行。课堂中常有预设了不生成,或出现错误生成时,作为老师不必惊慌,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成,我们只要冷静判断问题所在,即时调整改变,也许还会因为小小的插曲,错出了一份美丽的生成。在这个案例中我若敷衍而过,按照预设顺序进行,那样的教学就会失色许多。

3、教学灵活多变,创意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这点看,教师的生命必须是鲜活的,时时保持教学感悟的敏锐性,就象艺术家一样在教学中要常有灵光闪现的时候,不是束缚于预设,而是常常进行预设外的创意生成,下面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富有创新意识的生成过程。

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有篇小短文《花园果园》,内容是这样的:“我们村种了许多果树,春天,果树开花了,苹果花也开了。我们村成了花园。秋天,果子熟了,梨熟了,苹果也熟了,我们村成了果园。”跟往常一样我让学生朗读、理解并用“也”练习说话,末了我实发奇想,想结合短文让学生理解春华秋实这个词,进行适当拓展。“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让大家学一个词语,这个词讲的就是花园果园,看谁最聪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的意思?”问题抛给学生后,他们很积极,个个瞪眼挠腮都想明白词语的意思。一会儿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春’就是春天的意思。”“我知道了‘秋’就是秋天的意思。”“实就是秋天的果实”一发不可收拾“同学们真厉害,都说得不错,那么‘华’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们又静了下来,毕竟是一年级的学生,于是我给了小小的提示“‘华’就是美的意思,什么很美呢?”“花”全班齐答,“真不错,谁能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呢?”小手齐刷刷举了起来。纷纷举起的小手最能说明问题,因为我在预设外使用的小小创意,竟然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虽然只是浅层的理解,但学生记住了这个词。

4、尊重独特感悟,意外生成。

新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在教学中有些孩子提的问题、表达的想法真是语惊四座,令人刮木相看,不仅问倒了学生,有时也很可能考倒了老师,给预设制造了拦路虎,但如果教师能随机应变,适当处理,这样的拦路虎也能带给课堂一份意外的惊喜。

某日,在教一年级语文第二册《两只鸟蛋》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课文写错了,应该是两个鸟蛋。”当时我楞了一下,情急之下我做了个冷处理“是不是错了呢?学完课文我们就懂了!”其实我也不懂。出乎意料的是当学到诗歌最后一节的时候,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这里的两只鸟蛋意思是说两个鸟蛋快变成两只小鸟了,所以就直接用两只鸟蛋了!”我惊喜于学生的答案,多么妙的解释呀!我想这就是一种意外的生成,一种独特的感悟!

这些案例的成功,无不是正确处理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都充分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新理念。在这样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预设和生成决不矛盾,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预设架构生成,生成完善预设。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必须跟随着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以及课堂的突发性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预设,增强教学的有序性、实效性,而动态生成又赋予教学以精彩和创新。从美学的角度去看,预设是构思,生成是创作,教学则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让我们一同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使预设点燃生成的烈焰,让生成绽放预设的华彩,只有让预设和生成共舞,有效和精彩预约,我们的教学这门艺术才能永远散发出绮丽的光芒!

 

 

作者: 陈钗  

学校:福州市宁化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