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淑芳:浅析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4/12/28 17:57:50
摘要: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小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越来越意识到了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 自学能力 培养 提高 合理利用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在知识激增、竞争不断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活,惟一的途径就是自学。因此,教科文组织在关于生存的主题报告中就向人类警呼:“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秋千要自己会荡,才能真正荡得高,荡得远;治学要会自学,才能有所超越,有所成就。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能力。丁肇中教授曾说过:“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就好像获得了一把开启大门的金钥匙,能够独立学会并消化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兴趣是学生潜在的内在因素,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有兴趣才有求知欲望,才有学习的动力,才会坚持不懈在挑战中排除困难,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自学的信心。
二、预习——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怎样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呢?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要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就必须狠狠地抓“预习”。预习是学生自己不断摸索,自己勤于动脑,自己消化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学生学会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不用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导读,学习目标,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自然而然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当然,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生的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也有共同的弱点。即使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也往往是相对孤立的,不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在阅读理解上,理解得支离破碎,往往抓不住重点,不能深入文本。针对学生的这个弱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预习,让学生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
如《将相和》一课的预习中,我也作类似的要求:这篇课文一共讲了几个小故事?课文中前两个故事写的是谁的事?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与故事有何内在关系?同学们通过认真默读和思考,了解到前两个故事虽是写蔺相如,但职位比廉颇高,所以文章必须这样安排。由此可见,《将相和》中这三个小故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联系。
“预习”这一环节工作如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的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人教版中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非常相似,教师可以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利。如《再见了,亲人》,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我则让学生重点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方面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我就凭借这一课的教学,从而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的时候,应该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析句,精读有关片段,把握全文。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等。培养自学能力,是建立在教给学法基础上的。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些具体知识的具体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把零碎的学法归类、组合、运用,上升成自学能力。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1、学会利用资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授之于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教师应该给学生大量的实践,因为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源于这个教学思想,我经常搜集一些课外阅读材料,适机地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之后,我就相应地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虽然学校的条件有限,但我在班级办了个“小图书馆”,呼吁每位学生从家中带来书籍,让学生互相传阅,并鼓励大家摘抄好词、好句;我充分利用网络,相应地给学生找好书、看好书;在节假日时,除了要求学生多注意在大街、小巷、家里耳闻目睹的新鲜事,还要求用学生每天花一小时时间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这样,不仅使他们开阔了眼界,而且还增长了知识。
总之,教师应该是草原上最好的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是海洋中最好的引领者,带领可爱的孩子们尽情遨游!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直以来我都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他们身边,只要你愿意去发现。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主动、更加自信地去学习。
“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大街小巷中、广告牌上、电视上…… 到处都是孩子们识字的地方,学习语文的机遇。走进生活学习语文,做到眼里有资源,做到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观察和思维是学生主
动从事学习活动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发展学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有时候会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情景,在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同时,让他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多观察、多发现、多独立思考。通过观察和联想,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譬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中的“飞”与题目中的“飞”,让学生质疑这两个“飞”,学生经过查字典,并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议论,最后学生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这个教学过程不但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而且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4、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悟,站在语文的人文性的高度应当让学生蹲下身观察生活,踮起脚品味文学。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个命题,在每一节课得到充分地体现。
5、读、写结合是自学的好途径
读、写结合,使学生既动脑思考,又动手写作,如在讲解新课前留预习作业时,就注意这方面的练习,既促进知识掌握,又促进了自学的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草原》一课的第二大段时,由于内容多,课文长,学生在理解时带有一定的难度。我先引导他们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这段课文中最能点明中心的一句话。学生默读后比较轻松地找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当时的情境: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到处都是绿的!夕阳西下,蒙汉人民围坐在一起,交谈、饮酒、唱歌、跳舞……此时,再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在班上交流,最后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即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总之,一个不好的教师是传播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自学。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 2008.4 陈幼叶 《授人以渔 导之有法》
作者:钱淑芳
学校:闽清县白中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