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华琴:关注语言文字训练 提高语文素养

发布时间:2014/12/28 18:09:29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不仅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担,还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生存条件。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担任着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任务。但如今的课堂上,老师们花了很大的气力去挖掘文本的内涵,对字词句的掌握、理解、运用相对减弱。有的甚至将小学语文课堂变成文学欣赏课,不再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谴词造句。课堂中唱主角的仍然是那些精英学生,而大部分学生,充其量只是倾听者。阅读训练只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表层上,而运用语言文字却没有落实到实处,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善于在教材中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的资源

新课程的教材,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篇篇文质兼美,是最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善于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应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与效果,在启发学生善于向课文借选材,向课文借语言,从而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如在教学《鲸》时,要求学生用“自述”的形式写出虎鲸和须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后问学生:“‘自述’是什么?就是介绍自己。现在老师把全班分为两组,男生写虎鲸的自述,女生写须鲸的自述。现在你们都是鲸了,请你把各自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写出来,向人类展示自己。”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资源,敏锐捕捉语言文字训练的信息,面向全体,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获得扎扎实实的发展。教材中语言训练的资源无处不在,教材中有仿写、想象续写,留白等,语文课堂要求我们要有慧亮的双眼、敏锐的思维,善于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为己所用。正如巢宗祺教授所说的语文教师面对教学该是“无处不成卦”。

课程资源是一片广阔而崭新的天地。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每位教师应该努力做好的。让我们谨记“身边处处有资源”,从而为语文教学引进源头活水,使语文课堂多姿多彩,丰富而实在,让学生能在广阔的空间里感受语文、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言文字的训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融入

语文是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千方百计地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需求,与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沟通、应答。善于运用文章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扣准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并产生共鸣,达到情感的升华。在教学《送元二史安西》这首送别诗时,教师问学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通过理解、感悟,读出:这是一杯难舍的酒。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关切的酒。这是一杯深情的酒。在对酒进行的不同感悟、多元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再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引读,学生的情感被激起了,仿佛与诗人一同依依不舍地送别友人。所以,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一种感染,一种陶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只有创造促使学生受到陶冶感化的训练场,才能使学生“入境始与亲”,才能使饱含情感的语言内化于学生心中,达到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三、语言文字的训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它能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生活、对人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他们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审美观,独特的感受,将使他们感受到个性化阅读的魅力: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人生是如此的五光十色。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的同时,在一段时间内,这种方式几乎风靡了整个阅读课堂。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坚持己见… …以及许多“美丽的错误”,为了凸显学生的个性阅读和理解,教材本身所承载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内涵被淡化了,甚至被偏离、曲解了。真正的尊重应是学生在个性化的解读中,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之下,通过多元解读来理解内容。如果发现其价值观存在偏颇,教师应加以引导,将其导入正轨。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老师让学生对狐狸作出评价。

师:请你谈谈对狐狸的看法。

生1:狐狸很狡猾,它与乌鸦的对话一次比一次动听,以致乌鸦上当受骗。

生2:我认为狐狸很聪明,它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而且有耐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师追问:“用花言巧语骗人究竟是聪明还是狡猾?请同学们讨论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悟到:如果把狐狸的骗人行径当作聪明之举来欣赏,那是不可取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应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脱离文本,所谓多元解读只能是一种空谈。所以在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教师要钻研教材,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正确内涵,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验、讨论和争辩进行甄别和评价,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语言文字的训练要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课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它是训练大多数学生的训练场。而绝不是少数尖子的小舞台。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住祖国语言文字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尽可能声情并茂的表现祖国的语言。为此,我们常常把童话故事编排成课本剧、童话剧,把散文诗歌配上画,选小小播音员,以新的方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不同同学的潜力,为他们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找到自己合适的坐标,更好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教学《窗前的气球》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指手画脚”这个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小伙伴中的一员,看见气球摇摇摆摆地升上去,你会对米沙说什么呢?学生有的说:“米沙,小心点,别放歪了。”有的喊:“米沙,你放的气球太高了,科利亚看不见呀!”有的叫:“米沙,你把气球放到别人的窗户去了,再高一些吧。”……面对这样的场景,教师适时点拨:大家都关心气球有没有升到科利亚的窗前,纷纷向米沙提意见,说看法,这就是叫——“指手画脚!”孩子们都笑着喊出了这个词。一个简单的词语,教师没有作任何生硬的解释,而是有创造性的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语言是思想信息情感的载体,是思维训练的工具,而语文课就是实践的训练课,只有让学生感受、品味、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意义的提高。

 

 

作者:陈华琴 

学校:福州市平潭县实验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