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国煌 :让语文课堂“情意绵绵”

发布时间:2014/12/28 18:13:13

 

摘要: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缺乏情感的教学是平淡乏味的教学,是游离文本的教学。因而, 创设有情的语文课堂是教学的呼唤,是孩子的心声。只要教师饱含激情,努力营设动情的舞台,给学生送上一句温情的语言。学生就会如沐春风,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就会学得积极、学得轻松。

关键词:激情   动情   温情    语文课堂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古人亦云:情乃文之本,情者文之径。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到语文教学之中,去激起学生情感迸发,去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教学才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性,让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投入了情感,才能学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更加轻松,学得更好。这样,学生就真正做到乐学、好学、会学。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展示一位激情的教师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倘若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调动?怎能让孩子们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我思量着:要用真情解读每一篇文章,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因此,每一节课上,作为教师,无论遇到了多大的失败与挫折,我们都应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和学生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言语、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们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在教师积极情绪的感染下,以热烈饱满的情绪,愉快兴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信坚韧地克服困难,踊跃发言,热烈讨论,自觉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营造一个动情的舞台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必须把情感作为维系教学过程中一种强有力的纽带,做到言传身教,善于“言情”、“表情”,以充分激情;教学方式形象生动化,使教学语言口语生活化,以充分激趣;让课堂灵活互动,学习情趣盎然,使兴趣贯穿学生阅读的始终,让学生不断地产出阅读的情感,化阅读的艰辛为愉悦,变阅读的客体为主体,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触摸文本,潜心会文。课堂中,我们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鲜活的群体,让他们亲身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取。如:教《荷花》一文,当学完课文内容后,我声情并茂地问学生:看了池塘里的美景,听了诗情画意的朗读,你想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充满遐想地说道:我想变一只蝴蝶,在美丽的荷花中飞舞;我想变一只青蛙,坐在碧绿的大荷叶上;我想变一只蜻蜓,穿梭在天空中;我想变成一条小鱼,藏在荷花下面和小蜻蜓捉迷藏…… 

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实现了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判,实现了学生张扬个性的自然超越。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取自由倾吐、体会和感悟的机会,成为课堂的主宰。他们这样感言于心,以心化言,语文阅读教学就会在学生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学生这样富有激情的发言,既是情感的流淌,也是灵性的涌动,又是心灵的独白,更是个性的张扬。这样的课堂,允许了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现了学生“思想与思想的碰击,情感与情感的融合,心灵与心灵的接通”。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桥;缕缕阳光是宇宙之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

这样,语文课堂不仅做到了了解学生怎样读书,还激发了学生求知和情感的积极性。我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等,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可爱的草塘》这样文美景美的文章,我们可以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客人介绍桂林山水别具一格的美和北大荒草塘的丰富物产;〈〈新型玻璃〉〉、〈〈世纪宝鼎〉〉这样说明性的文章,知识性较强,而趣味性少,比较枯燥,教学时我则让学生以“小记者”、“解说员”的身份采访、解说。这样打破常规的教学环节的设置,大大激起了孩子们表现的欲望,课堂上,个个跃跃欲试。

三、送上一句温情的语言

大家知道,语文的课堂即是情感的课堂,其情感也因文本内容和教师个性的不同,或是一条涓涓不息的细流,或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江河。在情感之流悄悄流淌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投入的一块小石子,激发思考;应该是沿途的一盏灯,指明方向;应该是一场春雨,滋润心田。显然,在课堂整个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都应该是自然、和谐于文本的情感之河。

然而,很多老师在课堂实践中却有意无意中疏忽了这一点。我一直非常喜欢朱自清的《匆匆》,觉得这篇文章语言的韵律和形象都让人舒服、觉得美,作者叙述的动情,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惋惜、思考,真的就一句一句触动着我的心,引起我的共鸣。曾听一个六年级老师授《匆匆》,多媒体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深情范读是成功的,但教师的评价、引导之言却让人有不舒服之感,因为他的语言在破坏情境。当学生汇报“你从哪儿读出了时间的匆匆?请读一读”时,教师的评价语言竟是“你真能干!”“你真有眼光!”我想,这么动情的文字,教师用这么简单、乏味的语言回应学生能行吗?换为“你在生活中有这种感受吗?说说看!”、“你读得这么好,你一定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是吗?”之类的语言,课堂是不是就能够更好地象学生的情感深处行进呢?

还有,课末拓展环节,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惜时、伤时诗句文章之时,一个学生深情地朗读了一个《明天餐馆》(这个故事对深化《匆匆》的主题再贴切不过了)的小故事,教师竟然以责怪口气说:“故事太长了!”教师的评价语言如果换为;“我先给他掌声!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他是读懂了的,你们读懂了吗?”多让几个同学谈,是一个求之不得的结果啊!

总之,情感是课堂的灵魂,是教学的“气”。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准确的把握学生情感心理和情感轨迹。以自己丰富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融入课文,与课文的情感产生一丝丝共振。学生情、老师情、作者情碰出火花,学生才与课文、学生、老师真正的对话,让学生根于儿童的纯真的情感在语文课堂中汩汩流淌吧!

 

 

作者:陈国煌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东湖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