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培养低年级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发布时间:2014/12/29 15:48:56
在许多低年级教师的认识里,往往觉得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完全依赖于教师,没有也不可能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这是一个思想误区。应该看到,即便是三四岁的小孩,他们也有了某一层面的审美、判断、喜恶等能力。他们看到漂亮的衣裳会吵着要,愿意和自己喜欢的伙伴一起玩耍,能指出什么行为是不对的……更何况是现代社会中已受过两年幼儿教育的一年级学生呢?在两年多的“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时代气息给了我们“自主——创新学习”更加无垠的空间,创新何不从我开始呢?一个学期的尝试,犹如孕妇在阵阵疼痛之后不可抑制的狂喜,这令我跨过了心理上的门槛,也更坚定了自己的教改之路。
一、 相信孩子的潜能,激活“自主发现”意识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既有“向师性”,也有相对的“自主独立性”,我们既要珍惜儿童的“向师性”,更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尽快帮助他们建立起初步的自学意识。
从孩子们入学开始,我始终提醒自己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激发他们的自学愿望。在学习汉语拼音字母的过程中,我总是让学生先提前自学,在读的时候联系字母的形、音和插图去观察、揣摩,找到形、音与图片之间的关系,到课堂上我并不过多地教会学生如何读(注:班上70%学生在幼儿园时已会读),而是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讨论小组乃至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自学成果,引导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试编儿歌。如学习声母“g”时,我投影图片和字母卡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图片和字母,让他们看出什么就说什么。一时间,教室里小手如林,“我发现字母g很像鸽子嘴里的橄榄枝”、“我发现字母o的旁边加一根拐杖就是g”、“在数字9的下面加弯就成了g ”、“我读g的时候,发现和鸽子的鸽读音一样”……于是,各式顺口溜、儿歌应运而生,“橄榄树枝像个g ”“9下加弯ggg ”、“q下加弯ggg ”……尽管层次不一,但是我仍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我能说,他们是一群没有自主意识、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无知孩子吗?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还必须教给他们学习的本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关键是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一开始我就告诉学生学习一个生字应从音、形、义三方面入手,采用多种联想的办法来掌握这三方面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训练,师生共同归纳出了五种分析字形的方法:有笔画加笔画的书空法;有字加减笔画成字法,如“大”加一横成天,加一点成太;有字加减部首成字法,如“门”加单人旁成“们”、“口”加力字旁成“加”;有改换部件成字法,如“去”上面的“土”换成“八”成“公”;有改换部首成字法,如“请——清”。学生还能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来分析,有的说“清水”是指水很干净,所以是“ 氵 ”;有的说要清洁就要用水洗,所以是“ 氵 ”;还有的说请客要用嘴巴来说,所以是“ 讠 ”。这样训练一个学期后,我放手让学生课前先学,导学提纲分两步走:(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字义,说出记忆字形的办法,看谁办法多(二)联系生活给生字口头组词,看谁说得多。课堂上,我把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中汇报自学的收获,交流各自的办法,我只是穿梭于一片片充满朝气的“荷叶”间,加以点拨、引导。采用这种“先学后教”的结构,学生没有受到思维的限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孩子们各种各样的联想方法层出不穷,一个生字往往会说出十几种的识记方法。更使我惊喜的是有些程度高的学生还有独创的识记方法。有一位学生在汇报自己如何记忆“雨”字时,语出惊人:我把“雨”字看成一幅画,好像一个人撑着一把伞,四个点,就是一滴一滴的雨水。咦!他这么一说,我和其他学生啧啧称赞:像,真像!教室里掌声如潮。经他一点拨,又有一个学生说,我把它看作一座房子,好像一个人站在屋檐下,一横是屋顶,点是雨水。
每每此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感叹:孩子们的想象力比我们成人丰富多了。孩子们从我赞赏的目光、高高翘起的大拇指中,也体味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激起了自学的愿望和兴趣。此时,我一点儿也不否认孩子们没有自己的精彩言论,我为自己的尝试收到成效暗自高兴,更为孩子们已具备了相当的识字能力而欣慰。
二、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习积极性
并不是每个孩子对学习都有兴趣,但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殊不见,一年级的课堂总是热闹极了,有的孩子见自己被撇在角落里,“如坐针毡”;有的高高跃起,“欲穷千里目”,他们都渴望被人重视,渴望引人注目,渴望在众人面前露一手。
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也是一种智慧”。孩子一旦有了强烈的表现欲,为了能在课堂上“崭露头角”,“独占鳌头”,甚至是“大出风头”,他就会在课前自主地学习,试着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加以探索、研究。这无疑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大好契机。因此,在课堂上,我从不吝啬,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即使有时完不成当堂的教学任务,也决不扼杀孩子的“真情流露”。
首先,我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表现自我的氛围,让孩子们有安全感。班上有个男生,热情高涨,常常举着小手,争着抢着要帮助同学解决难题,可往往站起来后搔头搔脑,说不出什么来。这时,如果只是简单否定或生硬的叱责,孩子一定觉得自己很没用,丢尽了脸,相信下一次他绝对不会再一次充满热情地呼唤“我来、我来”。因为当孩子要表现自己却没有安全感时,他就不愿再冒险了,表现欲也就渐渐减弱,甚至无影无踪。德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因此,我换以亲切诱导的激励性语言,“没关系,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坐下想想再举手,你一定能说得更好。”这样就及时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热情。当他第二次、第三次举手时,回答仍有不足之处,但这是极大的飞跃,我不失时机地称赞他:“有进步,声音响亮多了!”“棒极了,通过认真的思考有了自己的看法” 。这些话语会给孩子心中注入暖暖的春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现在,每当一个个包袱抖出后,一只只小手都迫不及待地举了起来,孩子们在畅谈自己的想法时,是那么的自信;当他们提出一个个问题时,是那么的急切;当他们有了收获时,又会挥舞着小手欢呼,而这不正是我孜孜以求的吗?
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表现自己。一年级学生不善于表现。当老师没请到他时,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教室里“听取哎声一片”;当别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他还兴高采烈地跟同桌谈着,既影响了别人的表现,又常常错过了精彩的言论。此种情况下,我会教给孩子们表现自己的方法:第一,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别人的意见,往往能给自己一些启发,使自己说得更好、更完整;第二,当一只医术高明的啄木鸟,要善于发现同学回答中的错误,像啄木鸟大夫消灭害虫一样把错误纠正过来;第三,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不人云亦云,这才是真正的本领。课堂上,我往往不急于对学生的某一回答给予评价,而是给予学生自由分配的时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当学生提出一种识字方法后,我让大家倾听第二种、第三种……,再给学生自由评价哪种方法好,好在哪儿;当我引导他们品味析句时,我总是让他们“找一找你最喜欢哪句话,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再读给大家听。”、“你觉得自己读哪句话读得最棒,能让我们欣赏一下吗?”……因为孩子们喜欢的东西,他必定充满了感情,而这感情正是在有所体会之上产生的,这体会就是理解的结晶。每当这时,学生往往神采飞扬,叙述时言之有物,朗读时眉飞色舞,课堂上有了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同时,我还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悬念,把阅读的时空拓展到课堂之外,不定期地举办讲故事比赛、吟诵古诗比赛、班干部竞选演讲、读童话故事等活动,发挥各人所长,尽情地表现自己。
我们不能把人内心没有的资质给孩子们,但可引导他们认识自身资质,鼓励他们开发自己的资质,唤醒孩子们的学习潜能和愿望,让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作者:陈静
学校:福州市钱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