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庆潘: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14/12/30 10:06:42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学习,把握方法,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启发者,点拨者和引导,构建起“主体多元”的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用自己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感悟,依着兴趣的培养,朗读的入门,探究、评价的形成,循序渐进,加强阅读实践,拓宽阅读思维,把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形成自主阅读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阅读教学 兴趣 朗读 探究 评价 方法,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四者之间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抓好阅读教学,采取有效阅读策略,加强阅读实践,拓宽阅读思维的空间,为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能力打下基础。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尽快地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并形成有效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一些我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趣味当头,引人入胜

1、巧设导语,语言生动,激发情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体现出机智与趣味。课前教师要做到妙“口”生花,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有味,从而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感染。实践表明,在教学能运用美梦的和谐的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情趣地导入新课,即产生所能“爱屋及乌”的效应,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上课就像写文章一样,也应该讲究起承转合,开头结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一半”,而用情趣教学法导入新课,更富有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能起铺垫、定向、激发、开拓的重要作用。如在教《小猫种鱼》一文时,在版书课题后,让学生齐读文题,然后围绕“种”字设问:“同学们,小猫能种鱼吗?它是怎样种的呢?秋天收获了没有?”这样一问,同学们一定感到兴趣,就想急于知道课文内容,这时老师紧接着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猫种鱼》一课好不好?”真是一“趣”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情趣马上被调动起来,课堂上气氛马上活跃起来:“鱼怎么能种呢?”“小猫真的能种鱼吗?”“……”一连串有趣的疑问激起了学习的兴趣,纷纷阅读课文,展开思索,在轻松愉快的教与学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知道了鱼是不能种的,只有植物的种子方可以种,而且还要通过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才能结出丰收的果实。

2、巧计情境,激发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渲染课堂气氛,综合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直观形象手段,如实物图画、音像、模型、标本、投影、光盘、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以及教师的语言等适宜的形式,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法,变文字为图画,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无味为生动形象,创设浓厚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似见其物,辩其形、嗅其味、闻其声,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焰,让学生能触景生情,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情趣,突破教学难点,扫除学习障碍,从而激发智慧火花的迸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景,播放一段荷叶的课件让学生欣赏。那圆圆的、绿绿的满塘荷叶,晶莹透明的小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可爱的小青蛙在荷叶上快乐地跳跃,小鱼儿在水中自由地嬉戏。美丽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心,仿佛他们也成了那快乐的小水珠、小鱼儿、小青蛙了。此时,让学生学习课文,可谓柳暗花明、水到渠成,兴趣浓浓、其乐融融。再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我想让学生观看汶川大地震的画面,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对地震中的人间真情感同身受,对地震中的这对父子的伟大理解就更深刻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文本,巧设不同情趣,激发学习兴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很大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3、巧妙设疑,思辩激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而设疑、质疑是培养兴趣的一条绝佳途径。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个性不同的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思辩,各抒己见。在思辩中,教师应穿针引线,巧妙点拨、巧妙设疑、激发情感。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我故意把“狼牙山五壮士”写成“狼牙山五战士”。学生马上指出老师写错了,这时,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思考:壮士和战士有什么不同?学生趣味盎然,通过思考,翻阅文本,勾勾画画,再现动人一幕,很自然就会领会到五位壮士面对那么多穷凶极恶的鬼子,为了人民群众,依然决然地把鬼子引上绝路的那种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又如教学《我的战士邱少云》一文时,我鼓励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兴趣,开拓思维,有的学生就会问:“邱少云被烈火烧了半个多钟头,难道不会因身上的武器爆炸而暴露目标吗?……”从而展开思维激辩,兴趣浓浓,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读”书为重,耳濡目染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下到各地调查研究,发现教育普遍存在一个重大弊端:学生到学校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听”书的。顾名思义,我们的孩子到了学校是要“读”书呢?还是去“听”书呢?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默读,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以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及能力。”因此,还学校以“书声朗朗”,那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自然见效。

1、读与悟

长期实践证明,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多形式的阅读实践,让学生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读准确通顺,直到朗朗上口,入境入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具体步骤是:〈1〉.整体阅读,让学生通读全文,读出文章写了什么,读出作者的表达意图。〈2〉.局部精读,让学生精读课文,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品赏文章的佳词妙句、精彩语段,积累语言,升华情感,训练能力。〈3〉情感共鸣,投入朗读。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有:“体言态,文以载道”,都说明了每篇文章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认真把握好以情为线的阅读方式,不仅要求自己投入阅读,感染学生,更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感情体验,实现教学中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受到作者良好的情感熏陶,并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现行教材文本所体现的人文性较浓: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与学生的认识同步,在主题的选择上,注重爱的教育,重视对生命的感悟与思索,这些主题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阅读实践中以人为本,把读的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中悟,读中乐,以读促讲,重视情感的教育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2、读的目的和价值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要体现教学的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教学环节选择朗读是为了让学生体现对文本的理解?还是为了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感?还是为了熟读成诵?我们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有明确的指向。比如教师的范读要体现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体验出来,当学生体验不出来的时候,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另外,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前还应做必要的铺垫,让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后,就尝试着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用声音表现出来。目前,有的阅读课堂中教师也重视朗读的意识甚浓,也能体现出“书声琅琅”,但是缺少目的性的朗读却是阅读教学的通病,教师挖空心思地、变着法地让学生读、齐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没完没了地读,朗读既缺少意境,更缺少目的,不经过大脑、不触心灵地机械重复,使朗读有名无实完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意义。

三、探究与评价,举一反三,深入浅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确,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慷慨激昂,实行“满堂灌”,以为:“煮熟的鸭子还会飞吗?”结果是学生如雾里看花,阅读水平难以提高,可谓事倍功半,隔靴搔痒。阅读能力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是教给学生方法,积沙成塔,锻造“阶梯”,让他们学会自己走路。

1、 自主探究理解词句段篇

汉语言中词汇非常丰富,学生靠语文课堂教学识词,那所得只是沧海一粟。老师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究性识词理解能力。〈1〉、多留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词汇,“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处处留心皆学问”。〈2〉、勤动笔。多积累,多摘录。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3〉、结合查字典解词。通过查工具书,了解字义、词意,并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4〉、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解词,特别是重点句子中重点词语。结合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想象、品味、感悟词义,达到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5〉、联系生活实际解词。结合生活实际解词更直观、形象,这样学生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比如教学《趵突泉》时学习“水藻”一词,我便给学生观察水藻的颜色、形状,甚至触摸它的感觉,来了解水藻。

2、 自主探究慨括文章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

〈1〉、综合文章各段段意抓主要内容,叙事性的作品大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整体内容也就清晰地摆在读者面前了。如教学《小珊迪》一文,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各部分意思,珊迪求我卖火柴并给我换零钱;珊迪的弟弟送还我零钱;珊迪死了。再综合各部分意思了解主要写饥寒交迫的小珊迪在被马车轧断腿后,在急需用钱时仍叫小弟弟还我零钱,最后不幸死去的事,并从中体会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2〉、从写景抒情部分入手。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很多时候情由景生,景催情动,情与景是相互交融的。阅读时引导学生从写入手,由景感悟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探究人物内心,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找文章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段,通过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 自主探究评价能力

“教师为了不教”,当学生与文本建立了对话: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感悟,还要引导学生去评价,能对文章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个人看法,这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综上所述,是本人在一线教学中长期实践,并结合新课标要求得出的一些体会,“点点滴滴,聚沙成塔”,希望这一点实践能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语言素养的形成奠定坚石的基础。

 

 

作者:陈庆潘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卓东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