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香明:为失真的习作找寻回家的路

发布时间:2014/12/30 11:33:32

 

近年来,小学习作教学在理念上、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努力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精神,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但儿童习作偏离生活实际,与生活渐行渐远,缺乏儿童灵气,缺少儿童个性的现象却令人担忧。笔者希望通过对儿童习作失真事实的简析和归真途径的探讨,以引发同仁对当下习作教学的热

切关注和积极思考。

一、儿童习作失真——一个无奈的事实

有一教育界权威人士曾借文学奇才韩寒的“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这句话抨击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弊端。他忧心地说:“为什么学生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

四年级《我敬佩的一个人》习作课上,一个孩子写的是自己到一个小店买文具,没有带钱,店主老奶奶把文具送给了他。老奶奶说:“我开的不是店,是幸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篇瞎编乱造的习作。其实,这种现象绝非个案。小学生习作虚假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内容虚造——凭空捏造,东拼西凑

任意假想一个人、一件事、一处风景,如此接不了地气的假人、假事、假景、假物却冠冕堂皇地被安到自己的习作中。抄、拼、套、凑现象严重。

(二)情感虚假——矫情做作,言不由衷

空喊口号,空作议论,空发感叹,不是豪言壮语,就是无病呻吟。常常不是因文生情,而是为文造情,为赋新词强说愁。

(三)个性虚化——众口一词,千篇一律

拿腔捏调,人云亦云,毫无个性。成人化倾向严重,缺少童言童语,缺乏童真童趣,缺失童情童味。

二、为什么假的这么多——儿童习作失真原因简析

纯真可爱的儿童为什么在习作中要假话连篇?

(一)儿童自身的原因

1.写真不容易

从生活方面讲,孩子们对生活缺少观察、思考和体验,认知生活的能力有限;从阅读层面讲,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精品细读少,大部分孩子从课内外阅读中得到的习作方面的教益都极其有限。以此造成儿童习作时不知道写什么,也不懂得怎么写,为了完成作业和考试任务,只能写假。

2.写假有甜头

抄一抄、搬一搬、套一套的习作,往往被老师视为佳作美文,经常还能拿到高分,老师欢喜,家长满意,学生也高兴,何乐不为?如此恶性循环,儿童习作怎么会不偏离正轨,走向失真?

(二)教学方面的原因

可以说,学生的习作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教师的教学问题。

1.为“分”而教

为了应试,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作已经成为习作教学公开的秘密。习作命题脱离儿童实际,假、大、空、难的命题就像悬在儿童头上的一把达摩克斯利剑,让孩子们无所适从。当功利的习作超越于习作主体之上,游离于生活体验之外,带来的不堪后果是——孩子们在习作时不是把心思放在如何从生活中摄取素材、唤醒自己的生活体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上,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猜测和揣摩写什么、怎样写才能更符合老师的要求、得到更高的分数上。这种被动为文的写作状态,无非是让孩子们套着脚镣跳舞。

2.为“法”而教

当下的习作指导仍然重视立意的高度、思想的深度、选材的新颖、构思的精巧和语言的生动。为追求所谓的“主旋律”和“华美”,把习作异化为机械单一的文字游戏,忽略儿童的存在,忽略生活的存在。假话、空话、套话就是在这样的错位中炮制出来的。

三、儿童习作归真——为失真的习作找寻回家的路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提出:“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钱理群先生说:“培养一个学生怎样写作,实际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课标》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学生在习作中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那么,儿童习作归真,路在何方?

(一) 儿童习作,要回归习作的本位

1.儿童习作是一种练习

“习作”,顾名思义就是“练习写作。”它不是文学创作,也不是应用写作。为了降低难度、体现梯度,《课标》中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为“写话”,第二、三学段定位为“习作”,第四学段才定位为“写作”。儿童的是非标准、认知能力及言语规范是一个历时性、渐进性的完善过程,人为抬高习作要求,就是违背儿童的认知规律,无异于拔苗助长。

2.儿童习作是为了交往

中国古代把诗的功能定位为“言志”和“缘情”,在西方则称为“宣泄”。《课标》中也指出:“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由此可见,儿童习作的内在本质是交往,它和成人写作一样,是生活的需要,是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获取高分或讨巧老师或代人“立言”。如果说练习是习作教学的“位”,那么,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则是习作教学的“为”。“有位”且“有为”,儿童习作才有归真的希望。

(二)儿童习作,要回归生活的本真

1.走向现实生活

“中国式接送”折射出的是多数孩子生活圈子越来越小,也许要小到再也看不到“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了。”因此,“把孩子们引向广阔的生活海洋”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确实难以调整生活,让生活适应习作,但我们可以调整习作,让习作走向生活。其一、教师要乐此不疲、不失时机地与学生分享生活中的逸事、趣闻、要闻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体验。这种无招胜有招的熏陶感染,自然会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关注现实,走进生活,了解生活。其二、应巧妙捕捉校园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特别要引导孩子们关注小事情、小现象、小风景、小变化、小想法,从小事入手,从细处着眼,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去思考,去领悟,去表达,从中明白善写小事,才能写好大事。其三、要积极构建儿童所了解并符合儿童心理需要和认知规律、深受他们喜爱的的生活场景。其四、要以儿童的视角引领他们寻找和挖掘现实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巧妙地与儿童当下的生活建立联系。

2.忠于生活本原

生活就像一个五味瓶,它是多元的、立体的。儿童自有儿童的五味生活,他们有着与成人世界所不同的游戏规则、价值判断和情感诉求。要实现儿童习作生活化,就要正确看待生活本原,细心品悟生活滋味。只有真实地记录生活、反映生活,才能解决习作中写什么的问题。知道了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交流情感、表白心迹也就水到渠成。如果一味高唱主旋律,则会严重扼杀儿童的观察力和话语权,助长不良文风的盛行。“求诚”应该是好习作的第一标准。比如写母亲,可以写母亲的善良能干、吃苦耐劳,也可以写母亲的不良嗜好、脾气火爆。自己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就写什么样的。背离生活,捂住真相,倒不如还原生活,坦率直面,开渠放水,这无论于作文还是于做人都是利大于弊。

真实生活为儿童拓展了习作空间,提高了认知水平,丰富了情感体验,练就了一双慧眼,生成了一颗慧心,成就了一支慧笔。孩子们有了可写之物、可抒之情,他们心灵舒展、思路开阔,何须做假? 

(三) 儿童习作,要回归儿童的本性

1.蹲下来慢慢欣赏

单纯可爱,好动贪玩,率真质朴,喜好表现,充满幻想,敢说敢为,少有忌讳,有点小心眼,小自私,小霸道,小任性,也有着儿童特有的憨气傻气、虎气正气。这就是儿童的缪斯天性、生命本原。当我们对儿童天性有了足够的体认时,习作教学才能实现对儿童生命之本的皈依。 

面对儿童习作,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蹲下来,再蹲下来,蹲到儿童的“高度”,给他们足够的尊重、理解和呵护。指导儿童习作最有效的方式正是这种蹲下来的非正式的引导。“慢慢走,欣赏啊!”这样才会关注儿童本原,保护儿童原生态的思想和语言,也才会坚决摒弃文学化、成人化,功利化,让习作教学走向生活化、儿童化,走向归真。

2.让儿童自由言说

刚上三年级的一个孩子在《秋天到了》一文中写的是“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让我穿上了长袖衣服、长裤子。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偷偷换上了裙子,哈!真爽!夏天的时候,妈妈把长长的头发盘起来。现在天气凉了,妈妈把盘着的长头发披下来,就像一个仙女。我喜欢秋天里的妈妈。”老师认为没有抓住秋天最有特点的景物来写,描写不生动,要求孩子再写一次。

写秋天难道非得写大雁南飞、黄叶飘零?非得写硕果累累、一派丰收景象吗?小作者笔下的秋天是自己眼之所见、心之所感的秋天,是离她最近、最真实、最独一无二的秋天。为什么非要八九岁的孩子去套写大众化的秋天? 为什么非要追求描写的生动?“重写一次”,只会极大地挫伤孩子观察、思考生活的积极性,极大地扼杀其难能可贵的表达冲动和表达信心,错误地把孩子引向说假话的泥潭。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心中有无数关于当下和未来的故事,他们喜欢言说且善于言说。该如何呵护孩子们这种独特的、极其珍贵的思维和语言系统?第一,要抛开成人的潜规则,放下手中的“生杀大权”。第二、要脱掉华丽的外衣,让孩子们发出最质朴的童声。好词佳句的堆砌,挤掉了儿童自然、率真,洋溢着原汁原味生活气息的话语。自我和尊严的缺失,将导致儿童失去自由言说的动力。第三,要切实改变教师是儿童习作唯一读者的现状。孩子们在习作时心里总是怀着无限的憧憬和向往的,所以要让他们的文字“发出声音”,“歌唱”起来。不要把发表看得多么高、多么难。让孩子们大声地朗读自己的文字,把孩子们的习作张贴在墙报上,让家长也来“拜读”孩子的“杰作”,这就是发表,这就是交往,这也是一种尊重。当孩子们的文字拥有越来越多读者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说假话了!

行动起来,失真的儿童习作一定会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陈香明

学校:福清市高山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