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莉:语文高效课堂从个体朗读中走来
发布时间:2014/12/30 11:39:47
摘要:语文高效课堂应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得到推进;应通过课堂前后的语文延续学习得到落实。朗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应重视个体体悟。讲究学习策略引导,让学生个体在课前、课中、课后一次次深入体悟中对朗读保持兴趣。讲究学习策略,关注习惯培养,这是高效课堂的有效催化剂。
关键词: 个体朗读策略,个体预习读,个体感悟读,个体积累读,语文高效课堂
朗读即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朗读能使个体返本开新,能使个体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能使个体得到提升。关注个体朗读即关注自主体验、自主学习,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语感与感悟能力。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发展尚未完善,朗读一般强调“放声读”“过脑读”,而过量的齐读则会造成“小和尚念经读”。个体朗读的优点在与家长进行沟通后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就学生而言重视与否关键在于孩子是否进行了个体朗读实践、关键在于孩子的朗读兴趣能保持多久。
“先学后教,反馈矫正”课改实验时,我一直任教于低段,于是我便把改革重心放到“先学”上,借个体朗读这一口头预习作业培养孩子的预习能力,让学生对课文“一见钟情”。随着研究的深入,继而发现课堂的个体朗读引导感悟让许多学生对课文“再见倾心”。为了落实积累,我再次把课后的个体朗读提升到熟读成诵,让学生“念念不忘”。
从课前预习个体朗读到课堂个体朗读指导再到课后个体熟读成诵需策略支持,让课堂及课堂前后的朗读都变得可触摸,以期最终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几经摸索,形成以下几点做法:
一、“三步走”策略养成个体朗读预习习惯,奠定高效课堂基石
通过家长会与家长取得沟通后,课前预习朗读最终形成“三步走”策略:
(一)第一步:“听录音——模仿读——个体朗读——录音朗读”策略。
(二)第二步:“家长听读——个体朗读——亲子共读”策略。
(三)第三步:“个体朗读——小组共读”策略。
策略实施前期因是置于家庭环境下的口头预习作业,所以主要着眼于“家校配合”与“落实检查”两方面,需家长的大力支持。之后,我们有意识地减轻家长的负担,引导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与当下减负要求不谋而合。
“家长的配合”主要体现在“协助孩子录音”与“亲子共读”两个方面。家长在协同孩子预习时一方面可以为孩子指点迷津,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从磕磕碰碰到流利;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正确的断句到语感的逐渐形成……从对课堂效率的促进作用来说,课前的预习个体朗读有了家长的参与作用相当明显:
1.个体朗读时间充裕,促进高效课堂形成。
学生在家进行个体朗读,避免了课堂时间有限,朗读无法大面积顾及个体的弊端,增加了学生个体的朗读实践,也将作用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2.个体朗读分层指导,促进高效课堂形成。
在家长的配合下,每个孩子都能依据自己的能力情况得到父母的指导与鼓励,保持朗读积极性,课堂参与度高。
3.个体朗读其乐融融,促进高效课堂形成。
由于有了父母的参与,增加了孩子的朗读兴趣,避免枯燥乏味。个别用心的家长更能利用“爬格子”鼓励孩子坚持朗读与关注自己的朗读进步,学生课堂表现活跃。
“落实检查”主要体现在“家长检查”与“教师反馈”两个方面。“家长检查”可以通过第一步的“录音朗读”、第二步的“家长听读”与“亲子共读”得以实现。“教师反馈”可以通过听取孩子的“录音朗读”落到实处:通过家校共同体的建设,借助QQ群,家长们可以把孩子们的朗读录音发送到教师的邮箱或发送到班级QQ群里,教师点击获取并可以马上给出评语,提出表扬与鼓励。
二、“三环节”策略提升个体朗读能力水平,推进高效课堂形成
通过长期与教研组、备课组成员的积极探讨,我们采取了积极促进个体朗读的课堂“三环节”策略:
(一)课堂伊始以小组形式展示个体朗读表现。
前一天学生的努力练习都希望在当天的语文课上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不可或缺。为了保证参与面,一般采取小组展示,最多两天即可保证每位学生至少上台一次。
(二)课堂中心以小组形式深化个体朗读感悟。
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小组建立是否可取?课堂 “放”出去后容易“收”回来吗?其实,越小的孩子其规矩、模式的形成越快,且不易动摇。低年级的孩子善于交流,小组活动形式顺应他们心理发展规律,孩子乐于与伙伴交流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这一环节里,关于课文感悟与理解的小问题常常不需老师解释便可从小组中得到答案;低年级的孩子乐于表现,小组活动形式符合其心里发展特征,在小组放松的氛围里经常看到胆小的孩子也能投入地朗读,胆大、有能力的孩子也能学着老师先提出表扬,再给出意见。
(三)课堂尾声以个读形式提升个体朗读效能。
在此环节需再次放手让孩子们回到自己的内心去“自由呼吸”。每个孩子这个时候的个体朗读可以随心所欲,可以随时随地,甚至可以风卷残云地囫囵吞枣。可以掩卷长思,可以拿起书跟对方争论,也可以是晴日下跑跑跳跳地大声吟诵……到了这个环节,学生已经“把朗读当成呼吸一样自然的事”了。
“个体”与“小组”两种因素的不同整合形式便可推出灵动的课堂,“因学所需”的课堂教学也能演绎出高效课堂的精彩。
三、“三签章”策略形成个体朗读持续动力,延续高效课堂魅力
越小的孩子越喜欢重复,重复能带给孩子“我会”的成就感。低年级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征,推动孩子在不断的反复中积累语言,增长记忆,提高教学效率。
课后反复,积累成诵“三签章”策略:
(一)自我签章——学生为自己的诵读打上等级。
(二)小组签章——组长为组员的诵读打上等级。
(三)教师签章——教师为学生的诵读打上等级。
学生通过“三签章”活动一次次践行了个体朗读,加深了朗读体验,当这些体验作用于语文学习时必定为高效课堂增添魅力。
高效课堂不能被课堂“框住”,更多的效能应该从课前、课后学生的语文体验活动中获得。许多教师画地为牢,把高效课堂圈定在“课堂40分钟内”,圈定在“教师的教法”上,其实不然,随着学校高效课堂研究的推进,如果我们致力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关注到个体,那么如“个体朗读”一样,我们可以在关注“课堂40分钟”之余把目光投向课堂前后无形的时空里。个体朗读在关注“教师的教法”之外把希望指向“学生的学法”上。在“高效课堂”延伸出的三维空间里,我们需要再用心摸索才能走在其中的一条坦途上。
参考文献:
1.《跟窦桂梅学朗读》窦桂梅
2.《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
3.《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李炳亭
作者: 陈小莉
学校: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