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秀清:小学语文导学的问题与策略

发布时间:2014/12/30 14:33:05

 

导学,是指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先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课文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借助字词典等工具,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自己动脑动手,用已有的知识初步理解课文,获得新知。导学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一、小学语文导学的意义

1.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地获取知识。并在自主学习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2.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

课前引导学生进行预先学习,利用通过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的问题设计,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拓展,积极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先学习能够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使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创新的学习。

3.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调学生课前的学习,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二、小学语文导学的难题

1、教师方面,存在对导学的意义理解不深刻,没有重视课前引导学习的重要性,从而造成的导学方案设置不科学给学生带来额外负担等现象。内容上把阅读“课前提示”当成导学过程中的第一步,这种做法实际是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性。

2.学生方面,未养成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的学生在预习时依靠教辅资料,寻求“标准”答案。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

三、小学语文导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预习已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预习是一种铺垫。 显然,预习是了解课文的阶段。预习又是一种预测。对于教师来说,预习具有侦察作用。上课时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预习是一种自练。 预习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习具体课文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它是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能力。

2训练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

每次新课开始前,我都布置学生进行预习。但是学生的预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老师悉心指导,逐步训练。所以,我会根据不同的学段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交给预习方法。比如对三年级的学生我是这样指导的:

读文。这是预习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学生至少把课文读三遍以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圈注。读通课文后,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给生字注上拼音,并将生字词写会,各组两个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难写生字,好词好句、成语,不理解的词句。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 “修辞句”等句子,都可以适当加上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查找。运用电脑、字典、词典等工具,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作者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的一些知识点,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让学生查找王维的资料,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有感而发。为在课堂上学习,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提问。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文中打上“?”。许多学生有一种惰性,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训练了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激发学生的自主预习兴趣。

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如果每次预习都是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不出一个月,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就没有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创新预习方法,让预习形式多样化,不断给学生以新面孔,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起来。

比如《孔子拜师》是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举行故事会,这样可以使学生兴趣大增,不仅把课文读熟,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故事排练、表演,甚至还可以参照有关资料编写课本剧。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编排新颖的导学方案。

导学方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思路提要。

导学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先学习,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质疑和独自解疑能力,进行具体学习训练,获得语文美感体验等活动中,起着先导的作用。

 

 

作者:陈秀清

学校: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