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月彬: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的误区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4/12/30 14:40:43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重点或中心进行的一种篇幅相对短小的写作练习。它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课文内容为写的素材,一方面它有助于实现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在练笔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或情感熏陶。有效的小练笔应当是实现文本理解与语言运用有机融合、和谐运行。但当前不少教师把课堂小练笔等同于习作教学的补充,甚至认为单靠课堂上的小练笔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因此在运用和指导上出现偏差,使这一教学方式沦为语文课堂有形无实的点缀。

一、现状分析

误区一:形式呆板,千篇一律。

最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某某,我想对你说……”。例如《触摸春天》:安静,我想对你说……;《桥》:老汉,我想对您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台湾青年,我想对你说……这种练笔无非是让说出主人公身上的品质并表达自己的赞美、敬佩之情。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对文本中人物的品质特点已能基本掌握,既然能直接“口述”又何需写出来呢?

另外一种形式是揣摩人物(主要是英雄人物)的想法。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时,他要求学生写一写“当老板提出以国旗换面包时作者心里在想些什么?”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在陷入困境时依然维护国旗尊严的高尚品质。于是几乎全班的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写下:“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为了维护国旗的尊严,我一定不能用他来换面包”等等。类似的还有揣摩“黄继光”、“雨来”等的想法。这种练笔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无非是把“公式”带入到某个英雄人物的身上,生搬硬套,忽视了小练笔的作用和目的。

误区二:跳跃性强,脱离主题。

一位老师在执教《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自然段时,他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描写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紧接着他安排了一个课堂小练笔——《妈妈包饺子真棒》。这位老师要求学生学习本自然段的表达手法,通过几个具体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妈妈包饺子的技术娴熟高超。教师的初衷是想通过小练笔加深对课文这一写作手法的理解,达到运用语言形式的目的。但是这个题目内容跨越大,跳跃性极强,从“船夫驾驶小艇”一下子跳跃到“妈妈包饺子”,练笔与文本的理解毫无关联。阅读教学课堂瞬间跳跃到习作教学课堂,脱离了文本语境和主题,纯粹是为了练笔而练笔。

误区三:盲目补白,画蛇添足。

文本“留白”以“无物胜有物”的手法给予人遐想的空间,它表现出独特的话语张力,增添了“含蓄”的言外之意。但并非所有文本“留白”都适宜“补白”。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桥》,构思上新颖别致,直到课文最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才揭示“老汉”和“年轻人”的关系,此时课文戛然而止,却令人动容,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但有位教师却认为捕捉到了一个练笔的时机:“老太太面对丈夫和儿子的牺牲的地方,一时百感交集,她有很多话想对丈夫和儿子说。她会说些什么?请你写下来。”于不少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语言:“你们虽然牺牲了,却挽救了全村人的生命,你们的死是有价值的。”或“虽然我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但是你们的精神永远活在我心中”等陈词滥调。当老师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的作品时,我却感到课文原本呈现的“含蓄悲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作秀似的的煽情。文章巧妙的结构被破坏,学生也失去了一个品位文章语言、构思的机会。

以上现状分析虽只是“管中窥豹”,却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若长此以往,课堂小练笔不仅无法起到“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作用,相反会弄巧成拙。如何巧用课堂小练笔,使其真正为阅读教学服务?

二、对策研究

(一)丰富形式,习得技巧。

1、以练促读——理解性练笔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阿炳的坎坷,他是这么设计

的:“是啊,你把‘坎坷’这个词语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看,这些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哪,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来把你看到的画面形象写成几句话。”如此设计调动学生思维,帮助加深思考和理解。

设计理解性练笔时应注意挖掘的点要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对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帮助;二市要尽可能地位学生提供一定的扶手,如句式的引导等。

2、读中仿写——迁移性练笔

结构仿写。三年级课文《燕子》描写燕子外形一段,作者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抓住了燕子外形最有特点的几部分简洁明了地进行了描写。学生了解了构段方式后,我让他们模仿练笔——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外形,他们有“本”可参,有“法”可依,写起来自然流畅。这种结构上的仿写练笔一般适用于写景状物的课文,例如学了三年级下册《荷花》后,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 

内容仿写。人教版第五册课文《盘古开天地》中“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这一自然段通过“他的         变成了           的          ”的句式来表现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教学完这段,我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练笔,写写盘古的什么变成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他的牙齿变成了坚硬的岩石”;“他的目光变成了天边绚丽的彩虹”等。学生通过再创造丰富了文本内容,又从文本中撷取了语言精华和表达技巧提高了自己的习作能力,可谓阅读与习作相互促进。

儿童诗模仿创作。小学课本编排的儿童诗,语言天真精粹,意境童稚优美,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易于模仿。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后模仿练笔,尝试着写一两节小诗,感受创作的乐趣。

(二)立足文本,明确目的。

同样是《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校一位老师是这么处理的:首先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概括出表示表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四个方面:

来往船只很多,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② 拥挤,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③ 极窄,平稳地穿过。    

④ 速度非常快,作急转弯。

接着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根据文中意思用不同的关联词连接它们,学生读书练笔后纷纷举手回答:

① 虽然来往船只很多,但是船夫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即使是极窄的地方,他也能平稳地穿过。

不仅行船速度极快,还能作急转弯。

这个小练笔看起来虽然简单,但目的明确,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第一练笔的点始终紧紧围绕“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好”这一主题,流程不偏离不放松。第二“用不一样的关联词来概括”这一要求立足于文本语言。

(三)适时补白,升华情感。

前面提到并非所有文本“留白”都适合补白。我们应善于捕捉、寻找练笔落点,适时安排练笔环节,以触发学生真情实思,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使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如《老人与海鸥》课文结尾:“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我顺势引导:“海鸥们有千言万语想对老人说,他们会说些什么?遗像上的背着那个蓝布包,撮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他在呼唤什么?请用你们的笔写下来”以此来作为练笔的支点。它激起学生情感世界的涟漪,打开情感的宣泄口,学生纷纷写下感人的话语:

“老爷爷我们不想离开你,我们每天都在期待你的到来,可是今天你怎么就这么离我们而去了呢?”

“老爷爷,我们多么想念您呼唤我们的声音,那声音那么亲切,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孙子孙女们。可惜从今以后再也听不到您的声音了。”

“‘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感谢这么多年你们一直陪着我,是你们陪我度过了孤独的晚年生活。”

“孩子们,我要走了,希望以后还有人向我一样给你们送餐,陪你们聊天。”

…… ……

适时的练笔“补白”促使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他们在感动中写下的肺腑之言同样感动了我。此时他们是海鸥,是老人,他们和文本融为一体,将阅读与习作完美结合。

教材是重要的写作资源,课堂小练笔是语文教师以课本为例,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有效途径。每一次练笔都应体现学生在原有表达水平上的提高,而不是现有水平的简单复现。因此,我们应该立足文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准练笔的落点,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

 

 

作者:陈月彬

学校: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